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科举制与文人画的崛起

时间:2022-05-12 18:00:05  浏览次数:

摘 要:文人画又称“士夫画”,自隋创立科举制,以文取仕,历代沿袭,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官,都擅诗词,工书法。因此,官僚和文人难以分割,古称“士大夫”。士大夫们以画自娱或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必然的,并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因此,文人画的兴起与科举制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文人画;科举制;联系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文官都精通诗文,擅长书法,从隋创立科举制至清末,都以文取仕,所以权要和文人这二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相互关联的,被称为“士大夫”。士大夫们经常会以画自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在长期的岁月中形成一种势气,被称为文人画,也叫“士夫画”。

一、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通常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的画。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被称为文人画鼻祖。但古时候为了区别宫廷画院的职业画家和民间画家的画,通常借此来举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贬低民间画工和院体画家。 但近代陈衡恪却认为 “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才能完善” 。因此,画中应带有文人气息,富有文人趣味,这些文人通常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崇尚品藻,标举“士气”“逸品”,讲究笔墨,强调神韵和画中的意境。 他们既会诗词歌赋,又会挥毫书写,还会刻章治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把浓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带进画里,使中国画更具有文人气息。

从文人画的历程来看,一般具备这几个特征:首先是学养深厚,文人画又被称作“士夫画”,封建的士大夫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层层选拔上来的,那么文学才能必须是做官的基本要求,腹中需要垒起万卷诗书,这样的人所画出的画自然会文气十足;其次是言之有物,古时候的文人画不是为了卖钱而赶出来的,每一幅画都是为了表达真性真情, 抒发自己的情感之所至,在官场得意与不得意时通过诗书画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都是信手拈来,所以从他们的画中能看出画家想表达的意境;最后就是格调高雅,翰墨丹青古人称之为“雅好”,雅人之好的标准就是格调,这与画家的人品有必然的关系,但并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画家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 士大夫通过科举制考试做官后,他们在朝廷经常会看到一些名画,同时也会接受一些专业的训练, 也会接触相同喜好的文人墨客,因此,见得名画多了,眼力自然会提升,品味格调也会有所提高, 所以文人画与画家所处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文人画的兴起与科举制也有紧密的联系。

二、科举制的历史沿革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专政,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废除了传统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有秀才、明经科,后来又加了进士科。这两种学科一般都适合士绅们的要求,考试通过,就可入仕,哪怕是一般的平民子弟,只要有才能就有做官的机会。

唐朝是我国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它继承和发展了隋代的考试制度,并使科举制逐渐完善。唐朝科举制有两种取士方法,为制科和常科。制科是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以便对待“特殊之才”。唐玄宗时诗词歌赋成为了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在唐朝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刻苦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宋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与唐代是相似的,有常科、制科和武科。宋代重视文学,因此对科举考试也很重视,但后期选官过于泛滥。相比唐朝,宋代的常科科目大大减少,进士科目还仍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进士之科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所以宋代的科举制有了重大的改革。

元代的科举制度大体沿用了宋代,用“经义”和“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制分乡试和殿试。 元代科举只考一门,由于是由蒙古人统治的,所以分为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和色目人应考; 左榜供漢人,南人应考。但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往往不被朝廷重用,在元朝政府中影响不大。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变得较为严谨,考试程序也更加繁琐,种种弊端也逐渐出现。科举考试要与学校有联系,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制的必经之路。参加乡试之前先得参加县试和府试,录取后才能参加会试。乡试和会试取《四书》《五经》命题,考生答题有固定的形式和清规戒律,有非常繁琐的答题规矩,又称“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仅限于儒家经典,考点都是死记硬背, 把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在孔孟思想之中,再加上选拔时程序比较复杂,有的人为了做官一心研究儒家经典。这不但不能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实行学校教育。

三、科举制与文人画的联系

隋唐以后,大部分知识分子几乎都是经过科举制考试选拔出来的,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文人几乎很少,中国历史上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多数出自于状元、进士、和举人当中。 自创立科举制,以文取士,历代沿袭。因此,权要和文人这二者在中国古代是难以分割的,古代称为“士大夫”。“士大夫”们经常以画自娱或者为统治者服务,并且在长期的岁月中形成了一种流派。

唐朝时除了常设科目和非常设科目外,皇帝还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 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科目,而直到清末,一直是进士科的考试项目,因此诗歌盛行。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人称他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画家的临习的模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唐代玄宗时设立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诏。” 所以,翰林院里有一些职业的画家。

绘画经历了唐代大发展后,到了五代宋初更加成熟,各个方面都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人物,在山水方面有董源、巨然等,在人物花鸟方面有黄筌、徐熙等。 在这一时期,画家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任黄筌为“翰林待诏”,执掌翰林院。 在宋朝时,画家的艺术才能受到了宋太宗的青睐,在继承南唐画院的基础上,先在翰林院下设“图画局”,后又正式设立翰林图画院。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画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并发展了水墨技巧。苏轼的“士人画”理念也使文人画更加成熟。中国绘画艺术在此时期也达到了辉煌时期。

元代统治初期,科举制并不盛行,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 他们对汉人的绘画艺术并没有特殊的喜好,艺术趣味与汉民族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三百多年的画院制度被废除。元代中后期一些个别的帝王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喜欢绘画艺术, 进行过一些绘画创作与鉴赏活动,也有一些官员通过绘画才能而被重用,在元代也收藏了很多古代的书画作品,但元代的画院体制最终没有恢复。由于很多画家脱离了宫廷的束缚,他们的创作更加自由洒脫,又因为元代对科举制的不重视, 文人不能以科举入仕,所以把很多情感都寄情于书画等创作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画家,这也促使文人水墨画在元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期最有名的文人画家是“元四家”,他们的作品大都表现“隐居”,以“出世成仙”的姿态去表达士大夫阶层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艺术上倡导“文雅”“清淡优雅”,理论上主张“形散神聚”等。 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也更直接抒发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诗画相联,把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这也意味着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时期,科举制开始变得繁琐,实行八股取士,做官较难,且宫廷虽设画院,在编制与职称上却未有一定的隶属,许多画家的职衔是朝廷特务,他们的职责就是讨天子开心, 所以很多文人切身体会到仕途的险恶和对科举制重重选拔的厌恶与敏感,于是淡于仕进, 游于林下,以书画诗文自娱,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因此在明初时出现了“吴门派”为代表的文人画,他们精笔墨,善诗文,尚意趣,继承“士气”的元绘画文化传统,把元人奠定的文人画风格推向另一个高度。

清代的科举制与明代相似,选拔程序复杂,但它落实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各种特权, 因此很多文人对仕途不满,再加上明末遗民不被清朝政府重用以及战乱等原因,所以在这期间,文人画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人画家,最有名的是“四僧”。“四僧”中以石涛、八大山人最为有名,八大山人意境冷寂,造型突出;石涛努力体察自然, 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他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结语

科举制虽然从内容和形式上严重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不求实际知识,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但它改变了做官的制度,使大多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更多机会去各级政府就职,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促进作用, 提高了中国的文风,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因此,科举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兴起,把文人画推向鼎盛时期。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2]刘光.中国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3]郑午昌.中国画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吕思勉.中国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 科举 文人 崛起
[科举制与文人画的崛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