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亢激昂的秦腔

时间:2022-05-12 11:20:05  浏览次数: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东一带。因为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梆子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并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古人曾有言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秦腔最早的雏形见于秦汉,后在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杂剧的孕育下,于明中叶形成。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秦腔因此得名。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特点是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慷慨激昂、苍劲悲凉;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细腻优雅、纤美缠绵、悠远深沉、平直舒缓,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迂回悠荡、刚柔相济、清秀俊美、悠闲风趣,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原为皮影小戏,其风格激越委婉、温雅细腻、低回柔美、曼妙动人;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流行于西安一带,高亢明快、清丽奔放、刚健婀娜、淋漓酣畅。

在秦腔的发展过程中,西路秦腔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秦腔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如此说来,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种的鼻祖。但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

“彩腔”是秦腔唱腔一大特色,由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其中的拖腔必须归入“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也是秦腔与其他剧种有明显区别的地方。另外,秦腔的唱腔风格是“慷慨悲壮,高昂激越”,同时兼有“缠绵悱恻,欢快柔和”,这是因为秦腔有“欢音”和“苦音”之分。顾名思义,欢音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昂,最能代表秦腔特色,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因此,人们常以“调入正宫,音协黄钟,宽音大嗓,急起直落”来形容它的声腔特色。

秦腔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舞台技艺也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抢背、顶灯、咬牙、转椅等。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秦腔的音乐、表演风格协调一致。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一万种,数量之多、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其中备受观众喜爱的剧目有《春秋笔》《法门寺》《铁公鸡》等,至当代还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陕甘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秦腔浓浓烈烈,是西北人粗犷性格的写照。

(以上三篇选编自《图说中国戏曲》,郭梅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 秦腔 高亢 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