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张涤生——着眼未来,与时俱进

时间:2022-05-12 09:25:03  浏览次数:

zoޛ)j_umuM}tNMuu6M6O6Ozӭ6]vMN6NN感受到一种谦和、从容的气度,这决非历经沧桑后的过度平静,而是在过眼千帆后的波澜不惊。事实上,无论时世变迁,他始终保有一颗充满激情的内心,从而得以一次次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做到与时俱进。

建国初期,丝虫病肆虐。当丝虫成虫聚集在下肢淋巴管内,阻塞淋巴回流,就会导致肢体增粗、皮肤增厚,扪之坚实如大象皮肤,故俗称“象皮腿”。病情严重者,除肢体增粗外,还伴有丹毒样发作,皮肤出现疣状增生或慢性溃疡。大量病人因此肢体残废、丧失劳动能力。因手术切除疗效不佳,张教授潜心探索,受祖国传统医学的启发,提出了“烘绑治疗”的新概念。他发明的“红外线”烘疗机,为成千上万的患者减轻了痛苦。上世纪70年代医疗界推广微波治疗后,张教授进一步改进设计,研制了“微波烘绑仪”,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奖。目前,“烘绑疗法”已被国际淋巴学会推荐为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最有效的保守疗法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初,一听到陈中伟教授成功完成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手术的消息,张教授立刻意识到,显微技术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如能熟练掌握这项技术,必能更新既有理念、拓展学科范围。因此,他立即开展动物实验,成为最早掌握显微缝合技术的医生之一,并于70年代将显微技术扩展应用到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修复,开创了不少新的修复手术。例如,各种游离皮瓣修复面部伤残缺损,肠段移植修复食道缺损,大网膜移植修复头颅部慢性溃疡,头皮撕脱再植,阴茎一期再造,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缺失,手部撕脱伤早期处理等。更具有前瞻性的是,他在国内首先举办显微技术学习班,致力于显微技术的推广,受益的相关专业包括创伤骨科、胸外科、手外科、泌尿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

1976年之前,与其他整复外科同行一样,张教授面对颅面形的畸形病人也是一筹莫展。他偶然读到法国巴黎P•Tessier治疗眶距增宽症的论文后,就激起了挑战颅面外科的热望。通过刻苦自学、反复模拟,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自此揭开了中国颅面外科发展的序幕。他带领的团队经过不懈努力,迄今已收治了数以千计的颅面畸形患者,并于1999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颅面外科专著——《颅面外科学》,于2010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正式成立“中国颅面外科中心”,为中国颅面外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考虑到大众的实际需要,张教授也“随俗为变”,率先开展美容外科手术。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在国家许可的前提下,为一些著名演员施行双眼皮、眼袋、隆鼻、面部除皱等手术,以葆其艺术青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的追求也逐步深入,美容手术逐渐普及到普通人群。意识到这股时尚潮流势不可挡,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于1985年初,与上海市医学会联合举办全国首期美容外科进修班,将手术技巧和美的理念传授给各地的从业人员。目前该科年均美容手术量已逾4万例。另外,他很早就敏锐地发现,当代美容外科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不良现象。为此,他于2006年撰写了《现代美容外科之我见》一文,呼吁治理管理混乱、过度炒作、资质良莠不齐等乱象,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所谓“白首犹献余辉”,对于一名90高龄的老人来说,能心系学科发展大计,及时著文述见、针砭时弊,是多么难能可贵!

不过,张涤生教授的办公室里仍然常有后辈前来谈心、讨教,他的书柜里仍然源源不断添加最新的书籍和杂志,他的案头依旧摆放着写不完的稿件,他的目光依旧在执著地探寻未来……岁月刻蚀的只是他的皮肤,遮掩不了他依然满怀的希望、自信、热忱和信念—他的灵魂依旧年轻!

推荐访问: 与时俱进 着眼 未来 张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