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打边境牌,走特色路,实现临江农村各项事业大跨越

时间:2022-05-09 09:45:03  浏览次数:

临江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上游,与朝鲜慈江道、两江道隔江相望,边境线长146公里,全市半数以上的村,2/3以上的农村人口集中在边境线上。几年来,按照省、白山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实施过程中,临江市着眼临江地域特点和边境特色,突出发展农村产业、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解决民生问题,精心组织、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在省、市、县三级部门,特别是省交通厅等省级帮扶部门的鼎立帮扶下,经过五年的努力,以农村公路、泥草房改造等为标志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民生问题有了质的飞跃,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临江市政府2006、2007连续被省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白山市授予先进单位。

1.强化组织领导,科学组织新农村建设

全市上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领导包村制度,每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包保一个乡镇(街),每名乡局级以上干部包保一个村,落实了70个帮扶部门,抽调了得力干部任驻村指导员,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帮扶部门的支持下,特别是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以来,临江市又重新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镇布局及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措施在公共设施、交通、安全饮水、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历史最高。全市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6.8亿元,本级财政投入和向上争取协调了近5亿元资金,全市新农村建设公路建设累计投资1.8亿元,总里程208公里;累计投资4200元,彻底解决了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文体生活匮乏等民生问题。

2.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临江市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优先从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各类小型农田设施、道路、电力、给排水、改厕、燃料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入手,通过整合领导力量、社会资源、社会投入,拓宽了各种要素流向农村的渠道。

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临江市比照朝鲜边境村的特点,在省军区等帮扶部门的支持下,争取了边境泥草房两年4246户的特殊政策,即一般户补助标准1.2万元,困难户补助标准1.8万元。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按照一村一个特点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对沿边境线的25个村屯住房实施整村推进,其中,四道沟镇四道沟村集中新建200户,苇沙河镇苇沙河村集中新建100户。其次,将规模较小、交通不便、没有发展前景的屯并入中心镇和村新建,发挥中心村镇的带动作用,在地址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地质结构合理,交通便捷,土壤肥沃,适合农民生产发展的区域,同时,科学规划水、电、路、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新建的房屋全部设室内卫生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除改造旧房、危房、泥草房外,对一些外表不美观、不节能的房屋采取统一着面、统一换瓦,并将危房、厕所、圈舍等统一进行改造,老百姓形象的比喻为“新建的房屋戴上帽,改造的房屋套上套”。通过四年的改造,全市共改造泥草房8686户,其中边境可视范围内改造4330户,占边境农户的半数以上,通过实施泥草房改造这一民生工程,彻底改变了农村人居环境,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实施泥草房改造的同时,临江市始终做到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乡风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以沿公路、沿江、沿旅游线的村为重点带动其他村屯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农村卫生脏、乱、差问题。五年来,共栽植绿化树12万株,种花种草面积24万平方米,修建排水边沟共计7.5万延长米,村内硬覆盖25万平方米,建标准厕所1400个,标准玉米仓700个,清理垃圾5.5万立方米,新设垃圾箱540个。边境沿线所有村屯都建设了休闲文化广场,设置了具有当地民俗特点的村标。为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临江市建立了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强了农村专业卫生队伍建设,并结合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村屯环境管理和维护制度,从公益性岗位上拿出位置,确保重点村至少有一名保洁员,解决了农村保洁员队伍长期以来无着落的问题,并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了扫得净、看得住、管得好、有成效、不反弹。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基本达到了干净、村绿、路畅、有序的目标。

3.立足山区特点,全面开展产业结构调整

临江市位于东部山区,虽然耕地面积少,但沿鸭绿江特殊的气候区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可开发利用资源。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有效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在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一是推进山区农民从传统型的种、养结构,加快向效益型的种、养结构转变;二是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整体规划,推进由零星种养,分散经营,加快向沟系一品、区域一业的转变;三是既抓好种植、养殖,又抓好加工、转化,推进由原料输出为主,加快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转变;四是进一步改变领导方式,构建利益机制,推进由行政组织、硬性要求,加快向收益驱动、系列服务的转变。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注重发展适合临江市地域特点的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参、蛙、菌、药、菜、林下经济、木材加工业、长白山特种牧业、鸭绿江渔业养殖及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山区农民摆脱“唯粮是农”的思想束缚,实现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进一步把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全面谋划了种植业调整的产业带,沿江重点打造以葡萄、五味子、黄烟等为主的绿色产业长廊,同时扩大以桦树、六道沟等乡镇高寒山区人参、高山红景天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扩大以花山、闹枝、蚂蚁河等乡镇为主的半高寒山区甜玉米、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扩大以桦树、蚂蚁河等乡镇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发展规模;扩大以城郊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生产基地是主导产业的基础,又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树起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形成一个产业,激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截止到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7户,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2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户,白山市级龙头企业8户,涉及中药材、木材、葡萄、玉米、畜产品加工等行业。这些龙头企业已成为临江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积极发挥着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共解决了全市1.2万人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8000余万元。同时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培育开发知名品牌,狠抓绿色食品开发,建立标准化基地,发展特色养殖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绝大多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市就地安置,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强力支撑作用。

4.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临江市重点开展了“五大教育”:一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全市累计投资1.53亿元,新建、改造校舍13.1万平方米,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二是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实施“阳光工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抓实,全市累计培训1.8万人,并建设了高标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三是开展文化教育。全市共建设了5个乡镇文化站、60个农家书屋和15个农村文化大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四是开展法律教育。引导农民学习法律、运用法律,使农民真正成为学法、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新型农民;五是开展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教育农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到目前,全市共有7个科技示范乡镇,55个科技示范村,463个科技示范户,1350名农民技术员。通过开展“五大教育”和“清洁示范户”、“感动临江魅力人物”、“文明家庭”、“文明守法户”等一系列乡风文明活动,提高了全市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能力,营造出“人人讲礼仪,处处见文明”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投入是保障。要建设就要有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投入,包括资金、科技人才的投入;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省、市、县三级试点都把规划放在了首位,高起点制定规划,确保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省级帮扶部门的帮扶指导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省军区、省国土厅、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吉大二院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农民、贷款扶持等方面的广泛支持和指导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调动农民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是前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调动农民积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同时,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农民、基层组织和政府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在调动部门、农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要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之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目的。始终抓住生产发展这个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生产发展”这个核心,突出主导产业支撑,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有物质保障,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

展望未来,临江市将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突出产业支撑,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强化农民培训,创建文明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临江市委、市政府必将以全新的科学定位和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新局面!

推荐访问: 临江 边境 跨越 各项事业 特色
[打边境牌,走特色路,实现临江农村各项事业大跨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