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动画:从“中国学派”到“国漫崛起”的100年

时间:2022-05-07 14:15:03  浏览次数:

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动画片,成为今年电影暑期档中的“黑马”。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融合了东方美学色彩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动画片作品,从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杀出重围”,赢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我们对中国动漫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就形成了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派”,后几经风雨沉浮,中国动画艰难从低谷中向上爬,至今,我们爱看的“国漫作品”中,依然可以找到“中国学派”的神韵。

开端:从美国动画片中获得启发

1897年7月,美国人詹姆斯?里卡顿带着爱迪生公司的电影走进天华茶园,引起全上海的注意。其中,有4个年轻人对正片前的动画片产生了兴趣:美国人到底是以何种秘技,让这些手绘的小人动起来的?

1919年,为了揭开它的秘密,这4名青年——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写信求教欧美制作人,却未落得任何回应。老大万籁鸣不甘心,兄弟4人就在上海闸北区一间7平方米的亭子间里钻研动画技术。4年间,他们变卖财产,忍受饥寒。在经济最困难时,他们还买了台二手摄影机,历经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搞懂了动画制作的原理。

商务印书馆闻讯,邀请他们制作广告。随后,万氏兄弟画了960张手稿,制作出一分钟的动画广告。但在尝试了几次广告制作后,4人却将商客拒之门外,不再借此盈利。对他们来说,赚钱还在其次。

做出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才是正事。为此,兄弟4人到处筹资、借用器材,一面上班,一面继续在亭子间里研究短片制作。资金紧张,场地有限,资料匮乏,他们只能用笨办法反复尝试。7平方米的亭子间,又当画室,又当洗印房。几千张画稿废了重来,几千次拍摄来回排演。又一个4年过去,在设备极其简陋、没有任何技术参考的情况下,他们靠着不断临摹美国人的作品,做出了12分钟的短片《大闹画室》。

第一部國产动画,就此诞生。

从“生不逢时”到“黄金时代”

中国动画诞生之际,正值整个国家山河破碎之时,正因为如此,动画制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得到大规模的资金支持。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动画,才迎来了黄金时代。

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建立,中国首个动画摄制部门“卡通组”诞生,并将“美术片”作为动画片、木偶片的统称。1950年,组长特伟前往动画发源地上海,进行筹备工作。时年3月,22名动画人抵达上海,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前身)。

随后,万氏兄弟、木偶艺术家虞哲光加入该组。3年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修科主任钱家骏,携8位毕业生加入。在接下来30多年里,这群人在象牙塔般的单纯环境里,探索出各式各样极具民族风格的艺术动画,为后人留下一段长长的回响。

1956年,中国动画人携彩色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去威尼斯,参加国际动画节并拿下大奖,却被外国评委误认为是一部苏联动画。组长特伟一琢磨,这样下去不行啊,我们的作品都没有我们的灵魂了。

于是他把“走民族风格之路”几个大字,贴在工作室的墙上,将其作为整个美术组的奋斗目标,号召大家为此努力。一度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学派”,就这么来了。

“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一部是《骄傲的将军》,另一部,就是《神笔》。《骄傲的将军》脱胎于成语故事“临阵磨枪”。不但题材取典,做人物、场景、动作的设计,也是从京剧吸收营养。人物用脸谱设计,背景以工笔技巧,再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貌,音乐也是戏曲锣鼓。木偶片《神笔》,同样取材于民间故事,融入强烈的传统浪漫色彩。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厂)成立,当时,上美厂聚集了中国最牛的动画人,几乎囊括了全国的创作力量。此外,还有黄永玉、张光宇、张仃这样国内一流绘画大师来参与设计。剧作、音乐、摄影等组人才济济。作家马国亮、作曲家黎锦晖,都在上美厂任职。

1960年,陈毅参观中国美术电影制作展览会时说:“要是你们能让中国水墨画也动起来,那就太好了。”短短数月后,上美厂就研制出了中国独创的水墨动画,并以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造型蓝本,创作出了《小蝌蚪找妈妈》。最终,这部动画获得6项世界大奖。法国《世界报》刊发评论,赞其意境悠远。美国学者也惊叹:“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动画!”

每部动画,组员都当成了一次艺术创作。当时上美厂流行的一句话是:“现在苦一点,东西出来你心里就甜了。现在甜了,东西出来永远是个遗憾。”

在这样的氛围里,1961年,以上美厂为主阵地的中国动画,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艺术高峰,交出了那部让后辈仰望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震惊世界,先后4次摘下大奖。法国《世界报》称赞它直逼迪斯尼的美感,又完美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美联社也发文:“它比迪士尼的作品更富幻想,美国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1979年是中国动画史上最重要的一年。1978年,为准备献礼建国30周年,在文革期间中止工作、憋坏了的上美厂人,打算交出一部超越《大闹天宫》的作品。经过讨论,特伟最终找到严定宪、王树忱、徐景达三位骨干,拍摄《哪吒闹海》。《哪吒闹海》最终收获的赞誉,并不亚于《大闹天宫》。许多外国制作人都觉得,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而就在这时,随着电视的普及,国外的系列动画开始占据屏幕。以单集动画的体量和创作周期,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一代观众的需求,更无法和汹涌而来的外国动画相抗衡。

突如其来的压力,迫使上美厂重新制定发展方向,大力开发系列动画。他们很快交出了几部作品。《邋遢大王奇遇记》《金猴降妖》《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阿凡提》……那些倾一代动画人心血开出的果实,组成了80、90后关于国产动画最早的记忆。连片头的主题曲,也成了童年欢笑的烙印。

从沉寂到“再出发”

1995年,动画片计划经济时代宣告结束,从此,美术片直面市场,老一代动画人建立起的创作体系,彻底崩溃。而在南方,中国的动画加工产业,向外国动画张开双臂,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1987年到1991年间,中国内地的动画专业制作机构,从上美厂一家增至37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做动画加工。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成为动画加工大国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动画并非一无所获。从业者得到体面的报酬,更多画师以极低的成本,经过实战被培养出来。这些新生力量为接下来原创动画的发力,提供了储备军。

然而,加工潮的弊端也显而易见。近10年里,中国动画的原创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損毁,曾经创造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的“中国学派”,被锁入柜中蒙尘。好不容易延续下来的民族画风,彻底断层。

元气大伤的国产动画,从此失去了整整一代观众。那些看过《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的孩子,最终选择去《机器猫》《足球小子》《海贼王》中寻找慰藉,从那里面去学习如何追逐梦想、守护友情、承受挫折。

2000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动画与世界一流水准的差距,让观众感到失落。加工浪潮平息后,富裕的人们又开始产生文化自信的焦虑。国外优秀动画不断涌现,国内产业乱象丛生,无数人发出怒其不争的哀叹。

虽然历经岁月坎坷,一度在时代浪潮中迷失方向,但一年又一年里,仍然有一批热爱动画的从业者们,像当初的万氏兄弟一样在努力探索、精益求精,认真编织属于我们的故事

动画这条路上,还有许多年轻人在走。否则,我们不会有《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大鱼海棠》《大护法》这样相对成熟的作品,也不会有《哪吒闹海》40年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从1919年万氏的亭子间算起,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100个春秋。回望这100年,中国动画踏过的荆棘,难以细数。这里面有炮火的轰炸,有浩劫的冲击,有改革的困境,还有久久的沉寂。在中国动画这首满纸辛酸的百年长诗中,我们需要感谢一代又一代心中有梦、不断造梦的动画人,如果没有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也不会有我们成长记忆中的声声咏叹。

从《哪吒闹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40年过去了。那群渴望好故事的人,一直都在。

推荐访问: 中国 学派 崛起 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