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逐步普及城市初级中学教育

时间:2022-05-07 12:35:03  浏览次数:

为了解决高小毕业生的升学问题,几年来。我们在省、市委的领导下,依靠各部门、街道组织和广大群众,采取多种办学形式,使绝大多数高小毕业生都入了学。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五年,市区高小毕业生有百分之九十七点七开入了高一级学校。

开始,我们对普及城市初中教育,思想上不够明确。一九五三年,突然出现几千名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的现象。这些毕业生只有十二、三岁,还不到就业的年龄,他们还不能离开父母,只好在家呆着,有些天天逛大街、蹓马路,打架斗殴,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秩序,有的甚至于沾染了一些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我们认识并不一致。有人认为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是正常现象,应该由社会负责组织,教育部门不能再管了;有的认为要教育部门来管,国家就得多盖校舍,多办全日制中学。由于这些思想障碍,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九五七年中央提出办教育要采取两条陡走路的方针时,才使我们的认识有所提高,并逐步意识到把这些毕业生组织起来继续受教育,是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少年的重大问題,教育部门应主动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这样,我们才积极行动起来。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四个办法:

(一)扩大国家办的全日制中学的招生名额。首先在修建校舍时,用少量投资,多建校舍。多造简易平房,降低造价。其次是,发动师生,因陋就简。自己动手,修建“于打垒”“土砖房”的简易校舍。第三是利用工厂企业的空余房屋,改作校舍。第四是部分学校实行二部制授课。有的二部制学校还采取“人体房子不休”,利用星期日上课的办法,变二部制为一部制,采取这些办法,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四年,全日制中学,在不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的情况下,多招了四千多名学生。

(二)发动各区和街道积极举办民办中学。从一九五七年到现在,各区和街道,共办起民办中学二十九所,升入这些中学的高小毕业生占市区高小毕业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三。这些民办中学的校舍国家未给基建投资,一部分是利用街道调整的空闲房舍补修成的;一部分是师生自己动手修建的简易房子。民办中学教职员的工资,主要依靠劳动养校解决。我们计算了一下,要是由国家来办,基建投资和开班费还不包括在内,仅每年的经常费就得一百多万元,而采取民办中学的办法,国家平均每年只补助几万元就够了。

(三)发动工厂企业办子弟中学。工厂企业办学的潜力大,人力物力都比较充裕,校舍也好解决。特别是职工宿舍集中的较大工厂企业,自力更生挖掘潜力,举办子弟中学更为容昌。现在全市工厂企业办的子弟中學有七所,可容纳学生八干七百余名,对我市普及城市初中教育起了不小的作用。

(四)教育部门办半工(农)半读职业中学。我局办了四所职业中学,招收学生一千九百余名。实行半工(农)半读,学制三到四年。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当工人、农民,也可以升入高中和中等技术学校学习

在基本普及初中教育中,民办中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民办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过去民办中学虽然多数办得较好,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学校办学方向不太明确,向公办中学看齐,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领导力量薄弱,教师水平较低,教学质量不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缴纳学费过多,许多家长担负不起,因而影响学额的巩固,许多学生中途退学。

一九六四年中央提出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之后,才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我们选择了十所学校,经过准备,先后改为半工半读的职业中学。改半工半读之后,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城乡兼顾,面向农村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主要文化课和全日制初中一样,增加了农业课,学生通过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获得一技之长。毕业后,可以当工人、农民,也可以升学。学生的劳动门路是采取厂校挂钩和自办工厂结合的办法解决的。

从一年多来的实践中,看到民办中学改半工半读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减轻了国家的开支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其次是师生思想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过去认为难以教育的个别学生,转变更大。通过半工半读,教师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看到了半工半读职业中学的发展前途,因而不少教师都能安心工作关心学校,努力教学,积极劳动。再次是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生产技能,有了一技之长,毕业以后的出路就比较广阔了。

推荐访问: 初级中学 普及 城市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