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综合防治

时间:2022-04-14 09:43:46  浏览次数:

摘要: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也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或鸭疫巴氏杆菌病,但目前在我国,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效果还有待提.高,该文就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症状、诊断、防治措施等进行分析,意在帮助养殖场科学、高效防控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关键词:鸭;鸭疫里默氏杆菌;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2.086

0引言

里默氏杆菌病在1904年时首次在鹅类中发病,称为鹅渗出性败血症[1],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1932年在美国纽约长岛最先被发现的[2],那时称此病为新鸭病,后经过解剖及病理学分析后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根据病原分离的结果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目前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1980年传入中国,首先发生在北京和上海,而后在南宁、北流、宾阳等地区广泛流行,严重阻碍鸭类养殖业发展。

1病原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原是鸭疫里默氏杆菌,该名称是20世纪90年代才被确定,延续使用至今。鸭疫里默氏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不能形成芽孢,没有鞭毛结构,不能运动,常呈单个或短链状排列。单个菌体呈短杆状,长度为0.7~6.5μm,宽度约为0.2~0.5μm。鸭疫里默氏杆菌在体外培养时难度较大,普通的琼脂培养基不能用于培养鸭疫里默氏杆菌,培养需要选用血液琼脂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胰酶大豆肉汤培养基等,在培养基中再加入胎牛血清和酵母提取物可以促进鸭疫里默氏杆菌生长。

目前,已经发现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可以分为21个血清型,且各个血清型之间基本没有交叉免疫,目前发现仅有5型和2型的里默氏杆菌存在较为微弱的交叉保护反应。各个国家流亍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也均是由不同血清型引起,在我国较为流行的主要是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2型、3型、6型、10型、11型、13型、14型、15型以及17型的病菌均在我国有病例发生。

本菌对环境的抗性不强,常规消毒剂即可杀灭本菌,此外,鸭疫里默氏杆菌对青霉素、林肯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均比较敏感,但痢特灵在治疗该病时作用不大。

2流行病学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于温度較低、季节变化及阴雨天气中较为常见,多数病例集中在冬季和春季。该病原菌主要侵袭的是2~8周龄雏鸭,2~3周龄雏鸭在感染这一病菌后死亡率极高且这个阶段的雏鸭极易感染此病,这一疾病整体的病死率为5%~80%。

该病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鸭和带菌鸭,这两者均会向环境排毒,经过污染的饲料、垫料、鸭舍等环境均能感染健康鸭,成年产蛋鸭以及种鸭发病率会较其他阶段的鸭稍低一些。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进行传播,当足部有皮肤受损时,病原菌也会经过破损皮肤进人机体造成发病,此外,蚊虫叮咬也能传播此病。

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当养殖密度过大、环境过于潮湿、通风不好等均能引起雏鸭发病,饲料中缺少鸭每日所需的营养元素时也容易引起此病。

3症状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通常潜伏期为3d内,最长不超过7d,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株的致病性、感染途径以及受感染鸭的免疫能力均有关系,不同程度的感染表现出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根据症状可以将此病分为3种。

第一种是最急性型,本类型常见于发病初期鸭群,呈现此型的鸭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呈急性死亡。

第二种是急性型,2~3周龄雏鸭受到感染后常呈此类型,患病鸭精神萎靡,羽毛凌乱,食欲不振,有时不采食任何饲料,喜卧不喜动,会有昏睡表现。急性型的患病鸭通常会伴有腹泻症状,排出粪便呈绿色、不成型,也有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咳嗽、打喷嚏,观察患病鸭眼鼻周围,可见不同程度分泌物。也有部分患病鸭会有精神症状,通常出现在濒死期,表现为转圈、角弓反张、抽搐或点头等现象[3]。

第三种是慢性型或称为亚急性型,4周龄以上雏鸭感染时会呈现这一类型表现,主要特点是病程较前2种类型较长,基本不出现腹泻的症状,但是全身症状和神经症状较为明显,会出现共济失调、跛行等,这一类型的患病雏鸭有可能会耐过且长期存活,但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低下。

剖检患病雏鸭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的病变,心包内有液体,心外膜有水肿或瘀血,随着发病时间延长,心外膜和心包膜逐渐黏连、不可分割;肝脏出现肝周炎病变,有黄色或灰白色纤维素膜附着肝脏表面,肝脏变为土黄色或棕红色,质地变脆;脾脏肿大,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出现跛行的患病雏鸭解剖后可以看到跗关节水肿,常见于跛行侧,但也有两侧均表现水肿的患病鸭。

4诊断

根据患病鸭的临床症状结合剖检结果可以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的诊断依赖于实验室诊断方法。首先应在无菌条件下取患病雏鸭的肝脏、心血等病料,而后用病料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鉴定是否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并观察其外形和排列方式是否符合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特征,如果不能判断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即将病料划线在血琼脂培养基内培养,2d后观察菌落及溶血情况,再用该菌落进行生化实验,如果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可以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除病菌分离鉴定法外也可以用凝集试验、荧光抗体试验以及Elisa等血清学实验鉴定,血清学实验不仅能鉴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是否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而且还能对其血清学进行分型,属于较为全面的诊断方法。分子生物学诊断,如P°CR法等也可以用于诊断该疾病。如果直接用临床症状诊断,要注意与鸭大肠杆菌病进行鉴别诊断,这2种疾病主要区别是大肠杆菌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且大肠杆菌感染后剖检的过程中打开腹腔即可嗅到恶臭气味。

5防治措施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形成较快,且各血清型之间对药物的敏感性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该病时最好能进行药敏试验,通常恩诺沙星、先锋霉素、鸭疫消、亚砜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均能起到很好治疗效果。

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首先应完善饲养管理制度,安排专人管理鸭群,养殖中鸭群密度要合理,不宜过大,对粪便、污水的清除要及时,且清除粪便要及时处理,不可随意丢弃。要加强鸭舍内通风,给鸭舍以合适的温湿度,让鸭群能在较为舒适的环境内生活、生产。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果需要购人新的鸭群时也应尽量全进全出,在购入鸭群时首先要确定鸭的产地不是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疫区,也不从受威胁区引入鸭只,包括种蛋、种鸭和雏鸭。

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能更好地控制该病发生,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且各个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作用较弱或无交叉保护作用,因此在疫苗的原则上可以购人成品疫苗,也可以自制疫苗。自制疫苗是在本养鸭场的发病鸭体内分离得到特定菌株,再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对7日龄雏鸭进行免疫,在18日龄左右再进行二次免疫,通常经过2次免疫的雏鸭就能有足量的抗体生成,可以帮助雏鸭抵抗该病发生。

由于里默氏杆菌对一般消毒试剂均比较敏感,因此日常消毒也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生石灰、二氯异氰尿酸钠等消毒剂均可以很好的杀灭鸭疫里默氏杆菌,在环境消毒的同时也应注重水源消毒,避免因水源污染而使鸭群饮人病原菌发病。

6结束语

鸭疫里默氏杆菌主要侵害2~8周龄雏鸭,患病雏鸭呈现急性出血性败血型病变,部分呈慢性出血性败血型病变,该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参考文献

[1]林丽超,黄得纯、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9-81.

[2]吴华,李胜利,侯百枝.鸭疫里氏杆菌病药物防治研究进展I].动物医学进展,2007,28(4):96-100.

[3]郭立力,赵树强,张怀宝鸭疫里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中国兽医科学,2003,33(8):57-59.

推荐访问: 综合防治 氏杆菌 鸭疫里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