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位老人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百年情缘(上)

时间:2022-04-12 08:16:39  浏览次数:

贵州龙化石的发现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贵宾接待室里,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抚摸着一块儿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化石标本,还不时拿出已经陪伴他多年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老人始终没有说话,神态安详,但从他那热切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已感受到这块化石与他结下的不解之缘。

这位老人名叫胡承志,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的教授,他手中的这块化石正是他在野外探测时发现的大名鼎鼎的“胡氏贵州龙化石”。

老人望着这块儿贵州龙化石,时光一下子飞越到半个多世纪以前。那是1957年的初夏,胡承志从广西南宁包车去云南进行野外考察工作,途经贵州兴义县顶效镇。那天,天上突然下起蒙蒙细雨来,他孤身一人拿着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上山了。路过一个村子时,他在老乡家中休息,突然发现了几块儿奇特的石头。

在一些灰色的石灰岩上,一条纤细的动物骨骼“镶嵌”其上,这显然是一种脊椎动物的化石啊。从整体形状看有些像恐龙,但是它的个头儿太小了,这是恐龙吗?别说和那些动辄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长的庞然大物无法相比,就算是和当时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恐龙相比,这也是个彻头彻尾的“侏儒”啊。而且由于当地的石灰岩都是在海中形成的,而恐龙是陆地动物。因此可以肯定这不是恐龙,而是一种未知的海生脊椎动物。

胡承志顿时来了精神,他想仔细地研究这种新发现的化石。于是,他很快找到了不远处的一个山包,在那里他收获了不少这类生物的化石。返回北京后,他请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杨钟健教授进行了鉴定,最后确定为是一种新型恐龙,并命名为“胡氏贵州龙”。在贵州龙发现的第二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新大楼就在北京西四的一条胡同里竣工。随后的几年里,又有不少精美的贵州龙标本在兴义县出土,很多精美的标本成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收藏。

巨型山东龙的发现

除贵州龙外,1964年胡承志带队在山东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巨型山东龙的化石。山东龙化石就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曾参展国际展览,从而使中国的化石和中国地质博物馆走上了国际舞台。此外,在他的努力下,很多精美的矿物标本也从偏远的大山深处搬入了北京的“新家”,使中国博物馆一跃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地学类博物馆。

其实,胡老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情缘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虽然那是个战乱的年代,在北京房山周口店,中外科学家一起合作,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这个发现开启了华夏大地古人类研究的序曲。

当前两个头盖骨被发掘出来后,国内外的学者便开始了复制模型的工作。由于我们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这两个头盖骨都是由外国专家复制完成的。在自己国家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却需要借助外国的科技力量来研究和复制模型,这无疑是中国古生物学家们心中永远的痛。于是,他们就安排还是少年学徒的胡承志学习头盖骨复原技术。

胡承志学会头盖骨复制技术了吗?后来发现的骨类化石能用中国自己的科技力量制作出来吗?下期还要介绍哪些特别的藏品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责任编辑 何庆梅)

推荐访问: 人与 博物馆 情缘 中国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