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时间:2022-04-04 10:25:23  浏览次数:

【摘要】医学类新闻是以医学界最新成果为题材的报道形式。这类内容的新闻是老百姓接收医学知识,掌握医学发展动态的重要渠道。提高医学类新闻的质量,大力传播医学类新闻是尤其重要的。掌握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通俗化的原则,并在写作上尽力将生硬的医学知识和生动的生产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医学类新闻达到更高境界的良好手段。

【关键词】医学类新闻;真实性;准确性;通俗化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以及保健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此,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医药卫生工作的力度。其中,在宣传医药卫生常识和重大医学研究成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逐年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已经形成了媒体、医疗机构联动的新闻传播链。但由于采写者的业务规范性意识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加之网络上的一些虚假的或未经权威专家认可的医药信息的传播,造成了许多误读误判的不良后果。因此,注意撰写医学类新闻稿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一、撰写医学类新闻稿件的原则

医学类新闻是对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报道,包括医学临床技术新闻和医学基础研究成果新闻,要撰写好这类新闻必须要掌握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即要掌握第一手材料

新闻的特点是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对于医学类新闻,更注重真实性和准确性。若保证这两点,则需要采写者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一是如果已经命题,要对某一问题进行采访,需要找到相关问题的业内相对权威的专家,如果考虑一位专家不能够把问题阐释全面,可以请多位专家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观点阐释。切不可把网上流传甚至是微信、QQ等传播的医学类信息作为基本素材,没有经过权威部门或专家证实的信息,是不可以用于新闻采写的。二是如果是新近发生的医学类新闻,要必须和新闻的直接产生人,比如专家、患者等直接接触,如果专家或患者本人没有时间或其它原因不能接受采访,在受专家或患者委托的情況下,可以通过受委托人进行采访,如参与医学科研成果研究、医学手术的助手、学生或患者家属等。

(二)准确性原则,即经过当事人审核

正如上述所说,若要确保稿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采写者必须与事件的当事人直接接触,采写第一手材料。但采写完毕后,直接发表也不妥当。这是由于医学类稿件专业性十分强,每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医学类的新闻往往是科技前沿,并不是所有专家都了解熟知,更何况采访者,大多数记者都是缺乏医学知识的,一些医学术语等往往会容易出错。因此,在采写稿件完毕后,应返回给专家,经专家修改认可后才可发表。为保证新闻的准确性,这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三)新闻立场的科学性、客观性原则,即不发表作者评论

医学类新闻主旨和目的应以报道和百姓健康发展相关的医学术式、基础理论的创新和研究,不应作为博眼球、高点击率等炒作的新闻素材。在掌握了医疗信息的相关情况后,应尽量以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为主,不要加以作者的评论。例如,对于新闻消息来说,某医院做了全国首例某方面的新术式,新闻只要求将手术的时间、地点、病情、术式、创新性以及临床应用前景等如实报道出来即可。如果对这种术式的产生争议,则应该慎重考虑,应采取权威解读的方式进行客观评价,或不予评价或报道。

(四)医疗术语通俗化的原则,即减少医学术语、外文名字、名称

由于新闻的受众对象大多为普通老百姓,因此,医学类稿件要通俗易懂。在这类新闻稿件中,尽量不要出现英文字母,如发表的外文刊物的名字、研究中采用的分子、各类元素的英文名字,如必须写上这类带有外文的名字,则需要请专家翻译成中文标注在后,或直接用中文翻译过来的名字。另外,由于一些医学术语比较难于理解,在采访过程中应注意将这些医学术语请专家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在撰写稿件时,将艰涩难解的科学问题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以达到提高全民医学常识、医疗保健的目的。

二、撰写医学类新闻稿件的技巧

医学临床技术新闻和医学基础研究成果新闻的写法要依据内容的侧重点,来决定采用哪些手法。例如,医学临床技术新闻中如果报道新技术,则要重点介绍新技术的亮点等等。下面就医学类新闻的撰写技巧做以总结

(一)手术难度+感情渲染式

肾病困扰着很多患者,严重的需要肾移植,这样的手术对于家庭来说影响重大。2008年东北网刊登了一篇题为《亲情无价弟给哥捐肾:哥,我不会放弃你!》的文章,是哈医大二院开展的一台肾移植手术,而捐献者与患者是亲兄弟,这篇报道没有按照普通的新闻消息写,而是从亲情的角度为切入点,全篇贯穿浓浓的亲情,把肾移植这种高精尖手术的内在的救治力量展现出来,让人们不由得在为两兄弟的情义感动的同时,更对医生的高精尖手术感到钦佩,正是因为医生的手术才圆了这一家人的团圆梦。“一对童年即失去父母、靠爷爷奶奶种地养活的贫困兄弟,为了能让患慢性。肾衰竭的哥哥生命得以延续,在外打工的弟弟与哥哥定下生死之约,为哥哥捐献了一个肾。这例黑龙江省第一例兄弟换肾手术成功后,今天,躺在监护病房兄弟俩儿互相问候。短暂的相见,却能带给人们生死再聚首的强烈震撼。”在文章开篇,就描写了兄弟俩的生活背景和术后见面的场景,渲染了“屋漏又逢连夜雨”的遭遇和这一家人急需救治获得新生的迫切。从故事入手,再渐渐把求医过程带入,使得手术的高精尖难度在这样的“情景中”较之普通消息更胜一筹。

(二)手术创新点+新旧术式对比式

在医学临床技术新闻中,外科新手术式的报道占非常大的比重,比如2015年12月28日,医学论坛网刊发的《哈医大二院完成东三省首例“开窗支架”手术成功救治疑难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消息,就是以手术的创新为重点,但为了突出创新性和使读者易于理解,在文章末尾介绍了以往对于这类疾病的处理方法,指出旧术式的弊病,从而突出了创新点加以解决的问题。新闻中写到:“姜维良主任介绍说,传统的外科开腹手术,是通过手术直接切除动脉瘤,接上一段人造血管,恢复正常血流,手术创伤大,而微创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是采用能伸入动脉血管内的导丝、导管、支架等治疗器材,在X线血管造影的导引下隔离瘤体,将动脉瘤封死。这种方法创伤小,失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也明显加快。姜维良主任提醒,预防腹主动脉瘤除了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60岁以上的男性应该定期体检腹主动脉的情况,积极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生活中一旦有腹痛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这样的写法,可以通过新旧术式的对比,充分体现出新术式的优点和创新性。

(三)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式

在医学类稿件中,除了医疗稿件,还有医学科研成果的报道,由于科研成果大都更偏于研究本身,没有更多的生活背景,因此,这一类新闻的写法较之医疗新闻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写起来也比较中规中矩。那么,在写医学研究成果这类稿件时,应该掌握哪些要素呢?医学科研成果的完成人、内容、目的、意义是完成这类稿件的必要元素。2017年8月29日,新晚报报道的《哈医大专家重大发现:抗抑郁药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导语中,把部分要素介绍出来。“29日凌晨2时,哈医大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实验室周春水教授团队组完成的课题发表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下属肿瘤学专业权威期刊《癌基因》上。他们发现了常用的抗抑郁处方药舍曲林,可在低浓度状态下,有效抑制肿瘤细胞DNA修复,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导语中,人们知道了完成人、内容、目的等。在后面的段落中,“课题组合作成员、哈医大肿瘤医院肿瘤化疗专家刘宝刚主任医师说,过去有研究证实在使用较高浓度时,舍曲林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其选择性差,毒副反应重,实用价值低。然而此研究证明,在现有常规抗抑郁剂量下,舍曲林毒副作用轻微,既能够发挥细胞增敏功效,又可以缓解肿瘤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一举两得。”在这里,新闻也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把这种新的研究成果的意义做了形象的概括和总结。

(四)医学类新闻+专家成长背景式

医学类新闻往往因其本身特质而没有多少的发挥空间,但如果成功地找到了科研成果和完成人或其它和此相关的人或事关系,抓住切入点,也会呈现感人、生动的故事性的画面。2010年12月lO日,光明日报刊发一篇通讯《于维汉:克山病“克星”》,这是一篇纪念攻克克山病,解救1.24亿人的哈医大原校长于维汉院士的文章。

北风卷着白雪肆意地侵扫着东北农村,在黑龙江北安县的一个小诊所里,一位14岁男孩用微弱的声音对医生说道:“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年轻医生紧紧握着男孩的双手,无力挽留的愧疚让医生无言以对。

这是195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正是北方农民歇冬过小年的时候,一股不祥的气氛却笼罩着黑龙江省一些村屯。从1935年11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70口人不明原因死亡后,20年来,每到冬季,都会有不少人因这种疾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

冬天又到了,许多村民都难逃这种厄运,几十个村民相继死去。刚刚送走爸妈、姐姐、大爷的娃子不久也躺在了病床上,等待生命的终结。十几个小时的抢救没能使这个小生命停留多久,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男孩走了,身上还盖着医生脱下来的黑色大衣。

“孩子,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

说话的是一位年轻、帅气的青年医生,这一次生命的离去彻底触动和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医生!从此,他与这个“瘟神”展开30余年的生死对决,终于用他的勇敢、睿智、善良和才华赶走了“瘟神”,挽救了千万生命。

他就是拯救困扰我国黑、吉、辽等16个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防治专家于维汉教授。

开篇这样一个场面式带入,使得读者不用对克山病的危害程度再去了解,这样一个场面就让人们如临其境,更多留给读者的是这个病是什么,科学家是怎么找到病因成功治疗的。文章通篇贯穿了对于维汉院士浓浓的感情,把他的科研成果和曾经深陷疾病侵蚀的穷苦老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了救治这些百姓,于维汉院士30年春節都是在病区度过,爱人几次生产都没有陪伴,母亲去逝也没有看到最后一眼,这样的事迹使得他的研究成果更具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介绍了科研成果的价值,更突显了科学家的大家人性和情怀。

推荐访问: 撰写 原则 医学类 技巧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