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滴滴涕(DDT)的重新启用

时间:2022-03-29 10:42:00  浏览次数:

摘要:回顾人类发现、使用和禁用杀虫剂DDT的过程,着重介绍禁用30年后国际社会有限度地重新启用的原因,说明在处理化工产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上,人们的思想理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关键词:DDT;疟疾;环境保护;人类生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10-0068-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0.035

苏教版教材以《发“错”的诺贝尔奖》为题,简单介绍了人类发现、使用和禁用DDT的过程[1]。然而,据笔者调查,目前在灭蚊领域我们尚未寻找能完全取代DDT的物质。人们对DDT利弊的正确认识经历了近百年时间,期间付出了数百万计的沉重的生命代价。

一、 DDT的性质与制备

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又称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商品名为滴滴涕或DDT,化学式为C14H9Cl5。它是无色针状晶体,熔点108℃~109℃,沸点260℃,不溶于水、稀酸和稀碱,易溶于吡啶、二氧六环、环已酮和苯等,微溶于95%乙醇、乙醚等[2]。

工业上,DDT由三氯乙醛或水合三氯乙醛与氯苯在浓硫酸或发烟硫酸催化下缩合制得:

二、 DDT作用的发现

1874年,德国化学家宰特勒出于对有机合成的兴趣,在实验室制得了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新化合物,这种气味极淡的白色晶体就是DDT。但在当时,宰特勒并不知道DDT具有杀虫的作用,直到几十年后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的出现。

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在一家名为盖基的公司进行过鞣革、羊毛防蛀等农药研究时,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之后,盖基公司很快申请了专利,并于1942年推出了两种含DDT的新式杀虫剂。由于新产品杀虫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以及容易生产,引起了英、美等国杀虫剂制造巨头的关注,不久,在大西洋两岸DDT都得到了批量生产。然而,真正让这种化合物名扬世界的,却是二战临近结束时流行的一场斑疹伤寒。斑疹伤寒是一种由虱子传播的传染病,常伴随着战争或天灾出现,因此也被称为战争伤寒或饥饿伤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前线曾流行过斑疹伤寒,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1944年,驻扎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盟军军队突然出现了斑疹伤寒。在试验了很多办法仍无法驱除虱子后,人们想到了DDT。盟军向成千上万的士兵、难民和俘虏身上喷洒了这种粉剂,三个星期后奇迹出现了——斑疹伤寒完全被控制。DDT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出现,它的作用的发现者保罗·赫尔满·米勒因此荣获了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与此同时,美、英等发达国家开始大规模使用DDT,防治多种危害农林畜牧业生产的昆虫,以及对付黄热病、丝虫病等虫媒传染病,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全球抗疟疾运动中,DDT可谓居功至伟。这种靠蚊子传播的疾病是人类遭受到的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一样久远。在DDT被用于对付疟疾之前,全球有40%的人口深受其害、患者达3亿多人,每年死者超过100万。依靠喷洒DDT灭蚊,曾一度使全球的疟疾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欧洲和北美甚至根除了这种疾病。

三、《寂静的春天》与环保意识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兼作家雷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该书从一座虚设的城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开始,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表明这种由杀虫剂DDT所引发的情况实际上正在全美国各地发生,破坏了从浮游生物到鱼类到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所以像DDT这种给所有生物带来危害的杀虫剂,它们不应该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作者认为,所谓的控制自然,乃是一种愚蠢的提法,那是生物学和哲学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产物。她呼吁通过多种多样的变通办法来代替化学物质对昆虫的控制,如通过引进昆虫的天敌等[3]。

尽管有来自利益集团(化学工业界)方面的攻击,但毕竟《寂静的春天》中提出的警告,唤醒了广大民众,最终导致了政府的介入。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阅读过此书之后,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对书中提到的化学物质进行试验,来验证雷切尔·卡逊的结论。该委员会后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完全证实了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论题正确。同时,报告批评了联邦政府颁布的直接针对舞毒蛾、火蚊、日本丽金龟和白纹甲虫等昆虫的灭绝纲领。报告还要求联邦各机构之间协调,制定长远计划,立即减少DDT的施用,直至最终取消使用。另外,报告还要求把对杀虫剂毒性的研究扩大到对常用药物中潜在毒性的慢性作用和特殊控制的研究上面等等。

于是,DDT受到美国政府的密切监督。至1962年底,美国各州的立法机关向联邦政府提出了40多件有关限制使用杀虫剂的提案;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都从减少杀虫剂的毒性影响出发,通过了若干条法律、法规,DDT最终于1972年被禁止使用。

很快,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不仅影响了美国,还很快地传播到全世界。该书先后被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丹麦文、瑞典文、挪威文、芬兰文、荷兰文、西班牙文、日本文、冰岛文、葡萄牙文等多种文字(中译本于1997年由吕瑞兰、李长生翻译,吉林出版社出版),这极大地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逐步进入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行动。如瑞典在1970年率先开始禁止使用DDT,随后许多国家相继禁止或限制了DDT的生产和使用;我国曾在20世纪60~80年代大量生产和使用DDT,累计用量约40多万吨,占国际总用量的20%,1983年开始限制生产和使用[4]。

《寂静的春天》引发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雷切尔·卡逊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她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始作俑者。

四、对DDT的再认识

在国际社会普遍禁用DDT的30年期间,许多科学家对雷切尔·卡逊观点的细节进行了全面、持续地研究,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比如,雷切尔·卡逊认为DDT会让鸟的蛋壳变薄,直接造成了鸟类的大规模死亡。但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环境与社会学系的朱尔斯·普莱蒂教授认为,造成鸟类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耕作方式的变革,减少了鸟类的食物,而非DDT。再比如,雷切尔·卡逊多次在书中暗示DDT会诱发癌症,但迄今为止,只有动物试验证明了过量DDT能够致癌,人体试验却一直没有证明这一点。雷切尔·卡逊的支持者举例说,癌症的发病率在工业化到来后逐渐上升,这难道不是确凿证据吗?可能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癌症最主要的诱因是寿命增加,这已是科学界的共识。人类寿命在工业化之后大大延长,癌症发病率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吸烟已被证明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如果排除吸烟和寿命的影响,人类癌症的发病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把癌症简单归罪于DDT的使用,缺乏科学依据。

2000年7月,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药物学分册发表了一篇由英美两国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文章,呼吁在发展中国家重新使用DDT。文章指出,目前全世界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地处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儿童。作者举例说明,DDT的禁用是疟疾死灰复燃的主要原因。195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全世界使用DDT对抗疟疾,全世界疟疾死亡率迅速从原来的每10万人死亡192人,下降到每10万人死亡7人。另一个例子是斯里兰卡。在引入DDT之前,斯里兰卡每年新增280万疟疾患者,7300人因此死亡。使用DDT后效果惊人,1963年全国只有17名新增病人,无人死亡。可惜好景不长,在禁用DDT思潮的影响下,美国撤消了对斯里兰卡DDT防蚊项目的援助,结果该国疟疾患病人数在一年之内猛增至50万[5]。印度与斯里兰卡类似,而南非的病情更为严重。

今人欣慰的是,目前,国际社会对DDT问题已达成了以下共识:

(1)DDT对人类健康形成潜在危害。它可以长期在脂肪组织中蓄积,并通过食物链在动物体内高度浓集,使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内蓄积浓度比最初环境所含浓度高出数百万倍,对机体构成危害。而人处在食物链最顶端,受害也最大[6]。

(2)严格控制疟疾的用途,实行使用豁免制。2006年5月,联合国环境计划总署(UNEP)召开会议决定,将DDT的生产和使用限于控制疟疾等疾病,如果用作生产除虫剂三氯杀螨醇的生产原料,则需要登记豁免;同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声明,修改了实行多年的防治策略,公开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来防止疟疾流行。

(3)努力探寻DDT的替代品,大力提倡采用非化学品方式灭蚊。如消灭潜在的蚊子繁殖点,用纱网保护人在房屋里免遭蚊子侵袭,种植令蚊子退避的树木如橡木,以及在室内撒石灰减少蚊子和人之间的接触等。争取到2014年实现削减全世界DDT使用量的30%,最早到2020年逐步淘汰DDT,同时实现由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置的疟疾控制目标。

(4)世界上不存在无害的化工产品,却普遍存在着有害的使用方法。如果只是利用DDT防蚊,每平方米的墙壁只需2克,每年喷涂1~2次即可。即使有少量DDT逃逸出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只相当于从前的0.04%。任何滥用、高度依赖化工产品的做法,获得了近期利益,却牺牲了长远利益,有时甚至会事与愿违。小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方便袋,大到发生在美国墨西湾的漏油事件,种种事实都验证了上述观点。

五、结束语

诚然,现代社会不可能完全使用天然产品而弃用数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我们只有依靠科技的进步,学会准确地检验合成化学品的安全性,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其中,特别需要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测试和风险评估,尽早地发现危害,及时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在人类使用杀虫剂近百年的历史中,围绕DDT出现的一波又一波纷争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众声喧哗看似繁冗,但就是这样一点点互相修正,接近合理。如果急着下结论,简单地判断对与错,虚美或者饰恶,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化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1001

[3]余凤高.一封信,一本书,一场运动[J].书屋,2007,(9):58-61

[4]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 ult/releasepaper/downPaper/200706-323.2010-08-21

[5]袁越.寂静的春天不寂静[J].三联生活周刊,2007,437(23):58-61

[6]李勇,孙士铸.滴滴涕(DDT)的环境行为[J].化学教学,2000,(12):21-22

推荐访问: 滴滴涕 启用 DDT
[滴滴涕(DDT)的重新启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