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之再认

时间:2022-03-18 08:08:52  浏览次数:

摘 要:“文”的核心内涵是交错、相间与变化,其基础是理性精神,“文”是天地与人世的礼乐秩序,而文辞是其表现之一。“文”包含了多对矛盾,具有自我否定性,所谓质文代变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历史的变化中不断超越。但“文”又不是抽象的美学概念,其自我否定与发展并非是理念或绝对精神的扬弃,它是一种历史诗学。

关键词:文 礼乐 理性精神 相反相成

中图分类号:K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2-40-52

Abstract:The core meaning of Wen is crossing, interval and alternation, whose basis is nationality. Wen is the harmonious order of the world, one of whose presentation is words. Wen contains couples of contradictions, denying itself. The alternation of Zhi and Wen is not simply a circle, but is successive surpass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However, Wen is not an abstract aesthetic conception, either, whose self-denial and self-development is not the ideal of Form or the Absolute abandon of spirit, but a kind of historical poetics.

Keywords: Wen;Liyue;nationality(humanity);oppos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發掘传统中国固有的美感,是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一方面,学术界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所谓中国美感,并非是单纯的感官之美,相反,其中包含了一种理性精神。笔者认为“文”这一概念可以体现古人对美的认知。通过梳理“文”的内涵及不同时代的文质代变,可以形成一个人文谱系。而文质论的根本,是一种以美为中心的人文论述,是以创造美为核心的文明论,体现了自然美、器物美、制度美、理性美与人心美的交织。这可以促进我们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应对其中的种种问题。

“文”本身是一个宽泛、抽象的概念,对于“文”“文学”“文章”的含义及其历史变迁,过去学者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了。1笔者觉得汉末应玚的《文质论》对我们理解“文”的概念有很大帮助,可以此为线索探讨古人的审美观念。

《文质论》2是讨论“文”与“质”孰轻孰重的一篇论说文。应玚在论说的过程中,表达了其心目中“文”的涵义及“文”与“质”的分野。这篇文章作于汉末,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关节点,即一般认为的“文学自觉时代”。关于这篇文章,进前关于“文”的研究大都没有提到,只有王运熙、杨明曾撰文讨论过。他们在论文中对应玚的基本观点有所归纳,却没有深入地阐发,主要还是将“文”视作一个文艺理论概念。他们认为,应玚《文质论》的特色就是认识到“文”包含了娱乐、美感的因素。1但是,应玚《文质论》中的“文”之内涵比较复杂,比如“文”除了非实用性的文饰,还包括具有实用性的才能、谋略,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矛盾的。《文质论》中关于“文”的含义非常值得玩味,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不是一个纯粹的文艺理论概念,还包含了自然、政治、思想与风俗等内容。这其中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学者所说的“文学自觉”也有一定帮助。

笔者在本文中首先简要解读《文质论》,分析其关于“文”的描述,然后以此为切入点,简述从上古到六朝的“文”之兴衰,分析“文”的不同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阐发其内涵,补充前人研究之不足。此处的“文”,以广义的礼乐制度、才能谋略为主线,并揭示其与狭义的“文章”“文辞”之间的关系,希望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文质论》中“文”的含义

《文质论》开篇讲述了从自然之文到人世之文的发展过程。天地自然之文是万物运行中显现出来的种种有规律的现象,是圣人治理天下时效法的对象,正如《周易·贲卦·彖辞》所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天文”代表了自然的秩序,“人文”是通过温和的过程,在自然的“文”中逐渐酝酿出来的和谐秩序。3圣人是要依照既有的“天文”“人文”治理天下,使人民过一种有秩序的生活。应玚云:“否泰易趍,道无攸一,二政代序,有文有质。” “道”是“文”的根本,其将行将废,都是自然之理,故世有否泰治乱,治世有文章伦理,乱世则紊乱无文,两者之交替自有其理。而且道无所一,物一则无文,故有文有质,两者相互贯通。既然人世之文源于自然之文,那么“文”就有自然质朴的一面,有时“文”恰恰指“质”,这体现了“文”的自我否定性,而“文”“质”的交融、消长又体现了道之“文”。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实际上就是“文”的自我否定与发展的历程。

紧接着应玚言过去“文”的发展。其中所说的“陶唐建国”与“九官咸乂”指《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尧舜时代的制度。应玚跳过夏、殷两朝,直接言“成周革命”,是因为周初制礼作乐,是从质到文的重要节点。“是以仲尼叹焕乎之文,从郁郁之盛也”,这是孔子对尧帝时代与周代的赞美。然后应玚又跳过秦代,从“夫质者端一”到“探微言之所弊”,详细讲“皇代”,即汉代由质到文的过程。可见应玚对历史的描述有所侧重。具体而言,“文”体现在多个方面。不同的官吏各安其位,无相夺伦,天下自然就会有秩序。所以职官制度,及其衍生出来的各有等差的服章之美,是“文”的重要体现。“文”包含了文辞、音乐、礼仪、典籍、儒学,这是古代礼乐秩序的体现。

推荐访问: 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