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我国农村弱势儿童福利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时间:2022-03-16 10:10:01  浏览次数:

摘要: 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孤儿、流浪儿童、大病儿童、残疾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弱势群体问题凸显,相关的研究日渐丰富,主要集中在农村弱势儿童的界定、福利需求、福利服务方式及政策体系等领域,从整体上来看,研究取向由社会救助转向社会保护的趋势愈加突出。

关键词:农村弱势儿童 研究 述评

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儿童福利体制发生重大转型,新的儿童福利时代已经来临。面前,农村弱势儿童社会福利领域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对此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利于我国农村弱势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兒童福利的定义

《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将儿童福利界定为:凡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及制度等均称为儿童福利。美国儿童福利联盟(CWLA)认为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中特别以儿童为对象,提供在家庭中或其他社会机构所无法满足需求的一种服务 [1]。

中国学者的研究中,一般将儿童福利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儿童福利是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范围内的所有儿童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正常生活和尽可能全而健康发展的资金与服务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事业,从内涵来讲它具有普遍性、发展性、社会性[2]。狭义儿童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种支持、保护和补偿性服务,所谓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指儿童的生理、心理和发展需要不能在家庭中得到恰当的或充分满足的儿童;自身的发展、情感或行为需要超过了在家庭环境中能够满足的程度或不适宜继续在家庭中生活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家庭依托的儿童[3]。在儿童福利的具体工作实践和研究中,传统上一直是狭义的儿童福利,而由狭义向广义转向成为新的趋势。

(二)农村弱势儿童的界定

夏学銮在儿童发展国际论坛上提出,弱势儿童分为身体弱势儿童即残疾儿童、心理弱势儿童即智障儿童、社会弱势儿童即遗弃儿童与孤独儿童和暴露在危险处境下的弱势儿童即压力儿童四大类别五种类型。李迎生认为弱势儿童是相对于正常儿童而言的, 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原因, 其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切实的维护,因而其生存和发展遭遇障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支持和帮助的儿童。与一般儿童或正常儿童相比较而言的,主要包括残疾儿童、失依儿童、贫困儿童等等[4]。陈家斌认为弱势儿童主要是指由于某些社会性障碍或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平等享有受教育权或优质教育资源的18 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包括贫困儿童( 含农村和城市)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女童、孤残儿童等在内众多的弱势儿童群体[5]。冉云芳认为农村

弱势儿童群体的家庭类型大致可分为父母双亡型、单亲家庭型、重组家庭型、父母残疾多病型和自身残疾型[6]。应该说,此问题在具体工作实践和研究中还有很大争论,亦有相关部门使用“困境儿童”的概念,即暂时或永久性脱离正常家庭环境的儿童,以及生理、精神方面存在缺陷或遭遇严重问题的儿童[7]。

二、农村弱势儿童福利研究的热点领域

成海军认为现代社会的变迁,导致了当前社会问题性质和类型的结构性变迁,特别是家庭问题的增多直接导致了儿童福利问题的增多,他列举了单亲家庭、贫困儿童、流动人口、家庭暴力、弃婴、流浪儿童、残疾儿童等涉及到儿童福利方面的问题[8]。张时飞分析了贫困儿童的现状:低收入儿童规模最大,低保儿童外延次之,随着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低保儿童与孤儿、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重叠部分会日益扩大 [9]。杨生勇、徐晓军在对农村孤儿的形成原因、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在社会转型期我们要树立现代社会全面帮助孤儿的理念,在社会福利思想指导下通过政策调整及制度建设把农村孤儿作为具有特殊需求的独特群体,引入现代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建立起“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族抚养、社区关爱”的由政府、社区、家族、社会共担责任的现代农村孤儿帮助模式,提供包括生活、教育、心理在内的综合帮助和全面支持[10]。尚晓援从社会权利的角度对中国农村孤儿保护体制进行考察,提出中国的儿童保护制度迫切需要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基于亲权保护原则的制度向基于公民社会权利制度的转变,以便对所有的儿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护[11]。谭深对2002年到2010年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已从关注全景描述转向细化研究,从问题及比较视角转向心理学及结构资源视角,家庭模式、教育、社会支持、赋权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焦点[12]。刘斌志对近年来我国艾滋孤儿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认为随着艾滋孤儿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 相关的研究也日渐丰富起来, 并集中于艾滋孤儿的基本特征、生存状况、社会支持、具体需求、现有服务体系以及未来救助对策等六个主要的研究领域[13]。综合来看,现阶段我国农村弱势儿童研究的焦点群体主要包括孤儿、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留守儿童等,但是有关大病儿童、残疾儿童群体的研究尚不多见。

三、农村弱势儿童的福利需求及福利服务方式

(一)农村弱势儿童的福利需求

儿童社会福利需求是建立在儿童权利观念上的,是将儿童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对其发展本质的认识和判断。评价一个国家的儿童福利政策和运行机构及机制的优劣,重要的标志在于是否能涵盖儿童的全面需求。陆士祯认为随着世界儿童权益观念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后社会自身建设和发展,随着儿童权益意识的不断普及,儿童个体的需求不断深入和多样化,儿童社会福利的专业化需求日益突出[14]。台湾学者曾华源将儿童福利需求分为获的基本生活照顾、获得健康照顾、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照顾、满足学习的需求、满足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求、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求、免于被剥夺伤害的需求[15]。景天魁认为儿童福利需求一般包括基本生活照顾、健康、受特殊保护、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16]。对于特殊困难儿童的福利需求论证, 涉及到需求的内容、需求的优先次序及需求的界定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特殊困难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的关键变量, 它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研究和比较后, 才能予以说明、解释及验证[17]。

(二)农村弱势儿童福利的服务方式

目前,我国农村弱势儿童福利服务层次和水平还非常低,仍然以家庭服务为主。李宝库指出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职能应该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是由直接向孤儿,弃婴提供生活照料变为对家庭寄养的监督,对寄养家长的培训,对社区中有残疾儿童的家庭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18]。吴鲁平通过调查认为,家庭寄养给被寄养儿童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如生理状况得到康复、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等[19]。徐月宾在广义的儿童福利概念的基础上对儿童福利服务的内容做了分类,认为儿童福利服务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其一是预防性服务,其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在家庭中出现儿童虐待或忽視的现象,保证儿童能够得到恰当的家庭照料。其二是保护性服务,起其目的是保护儿童免受父母或者其他人的虐待和忽视;其三是补偿性服务,即当儿童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家庭依托或者通过儿童保护组织的法律服务将儿童从原来的家庭中分离出来后,为儿童提供照料或安排[20]。

四、农村弱势儿童的福利政策体系

儿童福利法律体系的建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成熟程度,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总体水平,就我国儿童福利来说,需要通过一部总法,明确儿童社会福利的基本思想和准则,并通过一些具体法,规范儿童福利法执行细则[21]。仇雨林认为从政策层面上看,我国儿童福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即从最高立法机关确立的法律,到国务院和政府各部门制定的法规,再到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通过的国际公约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我国国家行动纲要,以及政府部门的具体行动方案,内容涉及儿童的抚养、教育、医疗、保护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儿童生存权、发展权、被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基本权利。但儿童福利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分散,缺少统一规范,而且实际的、可操作的内容不足,政策的适应性不强;儿童福利政策执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多头治理,缺乏协调、整合机制和问责机制从;现行儿童福利政策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宗教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针对孤残流浪等困境儿童的福利和保障政策偏少,且层次较低[21]。刘继同认为在经济市场化和福利社会化处境下,我国应采取发展取向的参与型儿童福利模式,即以所有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国家、社会和儿童的广泛社会参与为发展儿童福利基本途径的儿童福利模式 [22]。他系统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儿童福利立法与政策框架设计的主要问题与基本特征,指明最主要的问题是儿童福利法律框架、政策框架设计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相互分隔,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儿童福利法律与政策框架设计若干基本思路[23]。

五、农村弱势儿童研究的新取向:社会保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大的国际组织和学者倾向于使用“社会保护”这个概念。尚晓援认为社会保护这个概念最早由KarlPolanyi提出来,用以概括各种形式的国家干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保护个人免受市场不测造成的种种后果的伤害。它的内涵包括“福利国家”和“社会政策”两个概念所包括的内容,又比这两个概念单独使用时为广[24]。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要构建多层次的儿童社会保护体系,主要包括最低层次的儿童福利即对最困难的和有生存问题的儿童群体提供救助和服务,通过给儿童提供生活救助和养护,保障所有的儿童都能够生存;针对各种风险可能带来的家庭收入减少,设计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安排;更高的社会福利层次是把促进社会平等和为所有的儿童实现发展的潜能作为目标,实施和建立儿童教育、医疗服务和社会公正、参与的社会保护体系,以保证儿童发展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完备的法律框架,以及友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25]。刘继同分析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数量规模与构成状况、社会经济特征,需要救助的比例,保护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所需总体经费预算政策与服务, 保护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优先领域与政策建议等六个方面描绘其生存与受服务状况,认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存与服务状况堪忧,迫切需要国家承担责任与社会保护、制定发展规划与行动策略, 建立普及性和生活化的儿童福利制度[26]。亦有学者运用社会保护理论对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进行解读,提出“河南模式”通过开展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和实施就业及家庭政策,初步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教育、医疗和发展问题,但是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基于社会保护理论的视角,有效解决“河南模式”困境与不足的路径是实现从一元到多元、从个人到社区、从生存到发展、从需要满足到权利本位的转向,重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保护取向的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27]。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农村弱势儿童福利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元化,从整体上来看研究取向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的转向趋势愈加突出和明显。

参考文献:

[1]周震欧,儿童福利[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2]陆士桢,简论中国儿童福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6.

[3]徐月宾,社会福利组织的特征[J],社会福利,2002.4.

[4]李迎生,弱势儿童的社会保护:社会政策的视角[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5]陈家斌,弱势儿童教育的基本经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

[6]冉云芳,农村弱势儿童群体的质性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7]陈鲁南,“困境儿童”的概念及“困境儿童”的保障原则[J],社会福利,2012.7.

[8]成海军,中国特殊儿童福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9]张时,唐均,中国贫困儿童救助: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09.6.

[10]杨生勇、徐晓军,农村孤儿的成因及其现状分析——以武汉市郊李集镇、山坡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为例[J],青年研究,2005.6.

[11]尚晓援,中国农村孤儿保护体制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12]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13]刘斌志,我国艾滋孤儿研究:回顾与前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3.

[14]陆士桢,中国儿童社会福利需求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6.

[15]曾华源,少年福利[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公司,1999.

[16]景天魁,福利社会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0.1.

[17]孙莹,我国特殊困难儿童的福利需求分析及其应有的干预策略[J],青年研究,2004.1.

[18]李宝库,卷首语[J],社会福利,2003.11.

[19]吴鲁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5.6.

[20]徐月宾,儿童福利服务的概念与实践[J],中国民政,2001.4.

[21]陆士桢,常晶晶,简论儿童福利与儿童福利政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

[22]刘继同,儿童福利的四种典范与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模式的选择[J],青年研究,2002.6.

[23]刘继同,中国儿童福利立法与政策框架设计的主要问题、结构性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24]尚晓援,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5]史威琳,社会保护政策及其对缓解儿童贫困的作用[J],新视野,2010.2.

[26]刘继同.中国孤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脆弱儿童生存与服务状况研究(上、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7、8).

[27]张长伟,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分析:社会保护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2.3.

【基金項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2010-2015)”、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11YJC840066)、河南省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农村弱势儿童的社会福利体系构建研究”(2011BSH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长伟(1971-),男,河南省滑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与服务中心、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福利理论研究。

推荐访问: 前瞻 弱势 福利 社会救助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