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住在油麻地的人们

时间:2022-03-13 09:53:35  浏览次数:

曹文轩的《草房子》中的故事发生地——油麻地,我一直认为那是他曾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后来他的长篇小说《细米》之中,也提到了油麻地。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并没有走福克纳那种路线——建立一个庞大的家族的谱系——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小镇上。油麻地不过是他在香港小居时住过的一个地方而已,他很喜欢,所以就被他纳进他的小说之中。这个精细而又喜欢唯美的人,总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和他的艺术追求保持一致并产生审美碰撞的机会和细节。这样,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就生活在虚构的油麻地里。

曹文轩在《草房子》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他不习惯于或者说不喜欢把他所有的精力放在一个或者两个人物形象上。当然,这样会轻松一些,犹如一辆时速很高的小汽车,会跑得很快。但是,他宁肯做一辆重型卡车,哪怕很吃力,他也要承载一群他认为不可缺少的人。否则,他的力量和智慧便会缺乏考验和挑战的机会。我相信,如果把全部的心血花在一两个人物身上,他会觉得是一种浪费,而且也会显得淡薄。至少他的创作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他采用的是散点打法,也就是说每一粒子弹——每一个人物——和另一粒子弹的重量和体积都是相同的。只要是《草房子》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都是重要的或者说不可或缺的。而那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未必有半路上场的人物更重要或者说更鲜明。事实上,他在做着雕塑家们的工作,他希望每一个人物都能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色彩和线条。

无论是桑乔(小学校长)、桑桑(校长儿子)、蒋一轮(教师)、秃鹤(学生)、杜小康(学生),还是邱二爷、秦大奶奶、杜雍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历史。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轻率的人物出场,或者没有戴行头,或者没有化好妆,或者不合常规,漫不经心的人物是不能出场的。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和相关的信息,曹文轩总是给读者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不仅是对读者负责,而且是他的写作习惯。任何一个严肃的有艺术追求的作家,也应该这样。他恪守着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创作模式,精心雕琢和打造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我们阅读作品时,习惯于记住一两个重要的人物,而且,大多数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但是,曹文轩的《草房子》给我们脑子里留下的却是许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压力,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震撼。尤其是,他擅长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悲惨的遭遇和他们的性格会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曹文轩是个历史决定论者或者说环境决定论者,他不喜欢让他的人物受制于偶然性。如同他喜欢提的“成长文学”术语中的“成长”一词一样,他的人物不经历一些必然的事件便不能成长。比如杜小康家境繁荣和败落时的性格对比,秦大奶奶没有搬出油麻地小学和搬出之后的性格变化,桑桑暗中给蒋一轮和白雀送信直到蒋一轮和另一个女人结婚桑桑前后心态的变化,桑乔很少有机会陪儿子桑桑直到儿子被诊断出得了绝症之后陪儿子打猎的表现等等。成长是必然的,为其付出代价也是必然的。他所有的人物都不能给我们以喜悦,这些沉重的故事给我们的是一份沉痛。他并不是夸大苦难或者说对苦难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乐趣,而是说:他在向我们展示真实的生活。

住在油麻地的人是不幸的,苦难的,但他们是真实的。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悲剧精神,不仅是悲剧美学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且也是这个世界和人签订的一份不平等的契约。住在油麻地的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理想的色彩,但那是冷色调的。几乎每个人都是由希望失望和绝望构成的,无论是从形而下的意义上说,还是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审视,他们都被同样的命运和未来左右着。“桑桑虽然没有死,但桑桑觉得已死过一回了。”这是本书结尾的一句话,也是让我们不能释怀的一句话。从永恒的意义上说,苦难或者幸福,犹如白天和黑夜一样,它和我们永远相伴。儿童也不例外。

________《草房子》简介________

少年桑桑跟随父母来到父亲出任校长的油麻地小学读书。他是个喜欢“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的孩子,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做成一张渔网,还真捕到了鱼;他在夏天里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裹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所有这些怪念头和行为,使桑桑性格中的聪明好奇,敢想、敢做,爱自我表现等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一部讲究品味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出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少年生活。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草房子》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编辑/孙栎栎

推荐访问: 住在
[住在油麻地的人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