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文与科学相通关系探讨

时间:2022-03-06 08:20:52  浏览次数:

摘要: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相同,但相通,由别而通,有“门”相通。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疾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疾的科学。

关键词:人文;科学;相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9-0201-02

1 人文与科学相通的案例诠释

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人类的有关“先后”的经典问题。

偶读一则报道,英国科学家宣称已经破解了这个谜团,答案就是先有鸡后有蛋,理由是他们发现,一种能够催化蛋壳形成的蛋白质只存在于鸡的卵巢内。

据《中国日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一台超级电脑“放大”鸡蛋形成过程得出结论,一种名为OC-17的蛋白,是加速蛋壳生长的催化剂,没有OC-17蛋白,鸡蛋就无法结晶形成蛋壳。这种蛋白将碳酸钙转换为构成蛋壳的方解石晶体。母鸡形成方解石晶体的速度比任何物种都快,每24小时生成6克蛋壳。“要是没有卵巢里的OC-17蛋白就不可能有鸡蛋。因此一定是先有鸡再有蛋。”

一个涉及哲学困扰人类的命题,终被借助自然科学的手段而破题。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也经历着这一过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从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开始,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现今,在科学不断分化的同时,科学的融合也在悄然兴起,包括同一科学部类内部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和不同部类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一如《项脊轩志》所言景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所不同的是,在科学的“大院”,“小门”多是天然而隐蔽的,需智者去发现去打开。

人类对于宇宙充满好奇,大爆炸理论是目前一种较为流行的诠释。但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以“无中生有”进行生动的描述。他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是“无”,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存在形式,人察觉不到的一种形式。“在美国高能加速器里,在什么都没有的真空,竟然出现了反粒子,这不是无中生有吗?”

他引述《科学时报》上刊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科学报告摘要进一步解释:“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讲,什么都没有,连时间、空间都没有。”他说,这个讲法,跟2500年前老子的说法惊人的一致。《老子》第四十章早就讲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寂兮寥兮,就是没有时间、空间。

例一鸡与蛋问题是由(自然)科学走入人文(科学),例二宇宙溯源问题是反着走一走,也有“门”过。

再以诗词为例。诗词常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呼唤着人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一个愁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有了深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有了形状;“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愁有了倍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体积与长度;“乾坤虽大愁难着”,愁到了什么程度?

正因为如此,很多科学家兼擅诗词。杨叔子读诗,另有一番妙趣。唐代女诗人张文姬《沙上鹭》中“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一句的科学含义是——空气流动才能有阻力,离地球越远,空气越稀薄,所以必须等待风足够大时才能飞得更高。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佳句——当日光照射在庐山香炉峰瀑布上时,很可能由于水柱直径大抵同紫光光波波长相同,导致产生紫光的“全漫射”,而紫光是可见光,“生紫烟”就不足为怪了。

人文与科学不相同,但相通,由别而通,有“门”相通,正所谓“殊途同归”。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不应变得相互陌生、互不理解。对智者而言,没有“隔行如隔山”的障碍。

2 人文与科学相通的关系解读

2.1 心理相通

人文与科学相通,与人在这两类不同活动中心理过程的相通是密切联系的。

人文需要激情,却也需要理性;科学需要理性,却也需要激情,我们在科学活动中随时可以看到钟爱、迷恋、难舍难分,看到激情和可歌可泣。并非科学活动只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人文活动则是情意支配一切的活动,两者都是人类心灵安身憩歇的陆地和海洋。

在国外,如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也是热衷于音乐、诗歌等文艺活动。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于小提琴。他认为,“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从想象开始的:人类如果以光速相等的速度飞行,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2.2 求美相通

人文与科学相通,还因为两者有求美之通。

人文、科学之美,比比皆是。人文,特别是艺术,把情感融入艺术形象之中,众多的艺术门类和众多的艺术成果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美的享受,不必多言;科学活动同样诗情画意,有审美激情的流淌,用科学揭示自然界之奥妙,同样使人感受到丰富的美。

自然界中,许多现象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也有许多现象人们不能直接感受到。你感觉不到宇宙在膨胀,感觉不到夸克的存在,感觉不到光速,你看不到紫外线,看不到DNA,听不到超声波,听不到地震波,自然界中的林林总总,你只能感受到局部,科学技术可以扩展人类的感觉视野,使人们能感受到更加奇妙的物质世界。因为科学,你可以“看到”可伸缩的时间和可弯曲的空间,可以通过“黄金分割率”而看到“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最优美身段。科学家致力于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对于繁杂事物和困难问题寻求简单的解,很多自然现象可以用简洁的公式来表达,在一个简单不过的公式里,蕴含着许多自然界的奇妙景象。科学美是理论美、公式美、实验美,是人们掌握了客观世界奥妙而产生的成就感!

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十分乐意昭示自己为美学所引导,十分乐意向世人表白自己是在人文智慧的光芒照耀下前进的。卢瑟福说得好:科学也是艺术,伟大的科学理论本身就是伟大的艺术品。

2.3 求真相通

人文与科学相通,还因为两者有求真之通。

不管是著名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不仅都承认客观实际,而且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

漫画家为什么仅几笔就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因为技巧中含有“拓扑学”中的图形“特征不变量”的奥秘。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现在看来不过是简单明了的常识而已。然而将它们最终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许多天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大量复杂的理论。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1948年,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曾做过一个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讲座。他指出,科技与人文的分离,会导致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疾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疾的科学。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能干的工作方法、和谐的对外关系。

读过并深深喜爱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为本文作结:科学家也是诗人,他的眼睛能观看到他人看不见的地方,他的耳朵能捕捉到他人听不到的宇宙的旋律,他的手指能触摸到他人感觉不到的世界的脉搏。

推荐访问: 相通 人文 探讨 关系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