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刘建效:守望麦田 耕耘理想

时间:2022-03-02 00:07:00  浏览次数:

刘建效,湖南省小学品德课程教研员。坚守省教研员的岗位20多年,对于小学德育课程这块“责任田”,他有着农夫对土地一般朴实而深沉的爱,更有着耕耘理想的激情和躬身细作的坚毅。

——题记

走近刘建效老师,那份朴实,让你很难将他和3套义务教育小学德育课程教科书主编、全国知名德育课程专家的身份联系起来。和很多接触过他的人一样,笔者所认识的刘老师,处事低调平和,平日里话语不多,但往往一语中的,充满智慧。只有在唱卡拉OK时,才可见他率性而为的一面。《我的中国心》是他的必唱曲目,歌声称不上动听,但从那抑扬顿挫、荡气回肠的演绎中,你能依稀看到他在工作中能征善战的骁将模样。作为刘老师的“铁杆粉丝”,笔者从他忙碌的工作中选取了几个场景,希望透过这些场景的解读以及与刘老师的一组对话,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刘老师的魅力,感受到德育课程的魅力。

教材建设:理想旅途的行者

【场景】

2004年4月20日,湖南省教科院刘建效品德教材工作室。

上午,从北京传来好消息,由刘建效任执行主编的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后一册教材已顺利通过审查。这是率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全套通过的品德教材。刘老师和其教材编写团队的战友们一阵欢呼之后,并没有太多陶醉,又很快投入到了后续工作之中。

【解读】

刘老师主编的品德教材能在全国率先全套通过并非偶然。早在2002年6月,在初次送审的14家教材中,该教材就是首批经教育部立项、并有起始年级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4家之一。两次“率先”,折射出评审专家对其教材思想、品质的认同与期许,也预示和验证了刘老师及其团队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扎实功力。

早在主编教科版品德课教材之前,刘老师就曾多次参与国家基础教育小学德育课程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如1999年参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修订,2001年参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1997年,刘老师主编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创造性地在每课中设计了“导语”和“活动”两个板块。教育部评审专家肯定了这套教材的特色,称其在内容选择、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具有创造性”,一些做法“较好地解决了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中普遍存在的成人化、说教式问题”。

2002年,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序幕,刘老师开始着手主编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实验教材。这一次,他带领自己的编写团队迎难而上,仅用了两年时间便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全套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各12册)的编写任务。目前,该教材已被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选用,成为师生评价高、市场反映好的新课程教材之一。教材的成功凸显了刘老师务实的精神和独到的理念。刘老师提出了品德教材面向广大农村、和谐城乡文化的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教材适用范围应定位于“面向农村,兼顾城市”。他认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由于农村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儿童生活最容易被人忽视,过去的小学德育课程教材长期存在城市化倾向。教科版品德教材有责任改变这一非正常现象。他说,中国农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优良品质,现代社会新农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是赐予城乡儿童共同的精神财富。教材应该优先考虑并体现农村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充分考虑农村儿童的现实需求,关注农村儿童的生活体验及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家乡的打工族》《农民、牧民、渔民》《喜迎院士到田头》……这些内容既富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特色,为和谐城乡文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生命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教育热点。在这一领域,刘老师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受命主编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小学3-6年级)后,面对这一全新课题,刘老师带领他的团队边调研边创作,经过约两年时间的艰苦工作,全新的教材于2006年面世。教材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以生命的孕育与成长、健康与安全、责任与价值为基本内容,整合游离于现有课程之外的相关教育主题,注重健康、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材编写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在生活中体认生命的意义并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凸显了“生命为本、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有教育专家赞誉,这套《生命与健康常识》教材丰富和拓新了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

作为一名教研员,能在短短几年中连续编出多套颇具影响力的国家义务教育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这非常难得。因此,我们有兴趣关注他,有理由走近他,也大概不会小视这些数字——

1999年以来,由刘老师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有《思想品德》(湘教版)12册、《品德与生活》(教科版)4册、《品德与社会》(教科版)8册、《生命与健康常识》8册,200多万字;主编与上述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学案例集44册,600多万字;参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与学》1册,澳门《品德与公民》教材、教参各2册,40多万字;主编或参编其他读本和课程培训资料6册,80多万字。

【对话】

本刊记者:教材编写是一件苦差。多年的教材编写耗费了您大量的精力甚至影响到您的健康,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一次又一次地挑起主持教材编写的重担呢?

刘建效:做高品质教材,做真正着眼于儿童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社会和师生在心底认可的教材,必然是一件苦差。甘做苦差,一定是心中有理想。事业心决定编者能够把编好教材作为压倒一切的最高利益,这也是我常跟我们的作者说的。

本刊记者:您理想中的小学品德教材是什么样子的?

刘建效:我主张小学德育课程教材要尊重学生主体,淡化教育痕迹。这也是针对以往教材多生硬说教、脱离生活、缺乏儿童情趣等弊端提出的。我们追求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即:我们的教材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其次要能打动他,然后要给他们留下印象。如果哪一天,学生读过课文,并不认为别人是在教育他,却又从中受到了教育,我想,我们的品德教材也就成功了。

【隽语】

“我们的课程是从生活出发的,是为了生活的,让学生首先过好他们正在进行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和喜悦的享受,既是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奥妙所在。”

“要编出好教材,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无论怎样高要求都不为过。我们必须精益求精,不断地追求更好。”

创新教研:课改前沿的舞者

【场景】

2008年9月29日,湖南衡阳市石鼓区会议中心。

为期3天的湖南省第四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教书育人风采竞赛在这里落下帷幕。作为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建效老师对大赛作了总结,并为获奖老师颁奖。本次大赛共有60名来自一线的品德教师参加4个项目的总决赛,400多名教师和教研员参与现场观摩、研讨。

【解读】

“小学品德课程教师教书育人风采竞赛”是刘老师近些年来丰富教研活动内容和创新教研活动形式的大胆尝试。“风采竞赛”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有力地促进了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活动每年举行一届,包括上课、说课、演讲(我的教学故事)、课件(教学资源开发)、课题(小学德育活动创新)等赛项,广泛吸引一线教师积极参与,鼓舞了品德教师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全省各地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教师、教研员达8000多人(次),近1000所学校的教师参赛。如今,由刘老师一手创办的这项赛事已成为湖南省最具影响力的教研活动之一。

在引领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上,刘老师采取了很多富有创意的举措。他建立了“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骨干教师专家库”,许多教师在这一体系中迅速成长为新课改的中流砥柱。刘老师还规定,参加“风采竞赛”的选手中农村教师的比例不能低于25%,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品德课程的建设,为农村品德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

风采竞赛只是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研究热潮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乐在其中的“老”教研员,刘建效老师一直坚持开拓创新,为促进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常规的建立和巩固,增强课程的信度和影响力,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刘建效老师就在全省发起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常规课题研究,掀起了群众性研究活动热潮。他主持的湖南省基础教育“十五”重点课题《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改革研究》,从立项到结题,共有60多名教师、教研员和20多所学校深度参与,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并荣获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新课改背景下,刘建效老师始终站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和研究的最前沿。他不仅注重德育课程的宏观研究,也乐于和广大一线教师合力探索,共享新课程实施的苦与乐。近年来,刘老师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德育》《湖南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10多篇,在省内外讲课30多场,为广大品德教师答疑解惑、指导教学,引领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是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对话】

本刊记者:您认为新课改中教研员的角色应怎样定位?

刘建效:研究和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始终是一个教研员最重要的能力,是每一名教研员的“立身之本”。我的教研工作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为教而研,以研促教,以研助教”。

本刊记者:您理想中的品德课堂是怎样的?

刘建效: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活化的课堂,是淡化教育痕迹、强化体验和感悟的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了解相关知识和规范的过程,也是多重价值碰撞的过程。对品德课堂教学而言,其主旨是育人,生命是真实,高境界是润物无声。

本刊记者:一个品德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刘建效: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掌控能力和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也很重要。当然,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教师的德性是最重要,也就是要对学生充满爱,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隽语】

“用‘脑袋’行走,做思考的实践者;用‘脚板’研究,做实践的思考者。”

“有老师说,比赛的级别越高,准备的时间越长,指导和听课的老师越多,形式主义常常会越厉害,这个课也就越没有学习和推广的价值。这个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多准备、多学习、多研讨是完全应该的,但务必抛弃形式主义。”

团队培养:宽厚睿智的长者

【场景】

2007年11月18日,湖南长沙,长岛饭店。

整个双休日,刘老师都带着他的团队窝在客房里,深入讨论澳门小学三年级教材《品德与公民》的书稿。刘老师废寝忘食,和作者一起逐字逐句推敲稿子时的认真,把徒弟熬了一个星期写出来的稿子“枪毙”掉的无情,以及休息之余与作者们亲密无间、“没大没小”的融洽场面,让从北京来的编辑又多了一番对于“湘军”的感慨。

【解读】

类似的场景在刘老师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刘老师身边总是活跃着一批肯吃苦、能战斗的年轻人,他总是能凝聚团队的力量,让大家毫无保留地投入激情、挥洒才智。这一切,源于刘老师多年来建设教研队伍和教材编写团队的不懈努力,也源于刘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工作与生活中,他的智慧与执著让人感佩,他的诚恳与宽厚更是征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少说,多做,做就做好,这是刘老师的一贯作风,也是他为其团队打上的烙印。一位教材编辑曾这样感叹:“与刘老师合作很是幸运,因为他负责任,有权威,能保证稿件的质量,从不留下问题让我来收拾。这么省心地做编辑,我还是第一次呢!”刘老师的确是一个认真而执著的人。编写《思想品德》教材时,从编写体例到样稿,他都亲自操刀,相当多的篇幅都是亲自撰写。有一年大年三十,传达室的师傅没想到还有人加班,刘老师被锁在了办公楼里,从此获得了“刘所长”的外号。主编教科版品德教材,刘老师从吃透课程标准到厘清编写思路、编制内容体系,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组织团队反复讨论。有时为了一个主题题目可以讨论一整天,直到大家都满意才肯罢休,一篇稿子被“枪毙”上十次是常事。当然,每一次否定都意味着新的提升。刘老师就像一团火,让大家在他的周围,除了跟着他燃烧之外,没有另外的选择。大家无怨无悔地追随着他,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把压力化作动力,成就了共同的事业。

在人才的选用和培养上,刘老师有着独到的眼光和魄力。无论是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还是教研活动,刘老师常常力排众议,不拘一格用人才。他能从一份教学设计中看出作者的潜力,把一位素未谋面的农村老师推上全国性的交流平台,用两天的时间打磨一堂原生态的成功课例,引发强烈的反响。面对全新的品德课程,他敢于带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小学老师和教研员挑战教材编写工作,甚至启用年仅26岁的优秀教师担任副主编。这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是不可能的,他却最终带着大家攻坚克难,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通过这种“高压”状态的磨砺,一支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成长起来。其中不仅有堪称全国最年轻的品德教材副主编和地市级品德教研员,也有全国知名的课程培训专家,年轻的校长和特级教师,德育杂志的编辑……有人戏称刘老师的团队是湖南小学德育课程研究的“黄埔军校”,虽是戏言,却可见他打造这样一支队伍的艰辛努力和卓越成效。

年轻人能在刘老师的身边成长,委实是一种幸运!每每谈起手下的得力干将,他总是如数家珍,赏识与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工作中,他该放手时就放手,敢于让年轻人承担最难的编写任务,允许他们发挥个性,包容他们的失误,也不忘在关键时刻给予及时的点拨与鼓励,从而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工作之外,他会尽力为他们争取好的条件、应得的待遇,鼓励他们追寻理想和个人幸福,并常常为他们提供无私的帮助。

笔者也曾是刘老师教材团队的成员。回忆编写教材时的生活,总会想起刘老师可怕的高标准,想起他“刘扒皮”的外号;也会想起刘老师憨厚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想起他亲切的鼓励和让人信服的批评,还有他在工作室亲手为我们做的香喷喷的鸡蛋汤。除却压力与苦涩,记忆中更多的是智慧与精神的充盈,是内心的温暖与感动。在人生的旅途中,能遇到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能有这样一段成长历程,幸哉!

【对话】

本刊记者:我们都知道,主导这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大都是高校的著名教授、博士,课程标准主要是这些人研究制定,教材也主要是这些人在编写。作为教研员,你为什么要带领一群小学教学教研第一线的老师去编写这样一套新课标教材呢?

刘建效:课程教材改革直接带动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着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技术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变革,这也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来从事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我认识到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教研员,投身其中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的理想与追求。编写这样一套教材,困难的确不少,但我们年轻的团队有理想、有激情、有闯劲,这是我信心的源泉,也是成功的秘诀。

【隽语】

“要做科研、做有学术含量的高品位的教材,就必须脚踏实地,要特别能够耐得住寂寞,做老实人、老实事,不能有太多的想法。”

“我们的作者常常是通宵达旦地读书、钻研课标、查资料、构思写作,做出来的东西一遍又一遍地讨论,一遍又一遍地推倒重来。我们必须按照自己视野里的最高标准来做。有作者说,编过教材之后,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做千锤百炼,什么叫做呕心沥血。”

责任编辑李红霞

推荐访问: 麦田 耕耘 守望 理想 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