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冯刚:从理想到责任

时间:2022-05-02 14:30:05  浏览次数:

年仅37岁的斯坦福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蒂,在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后,从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角度出发,记录下自己对生与死的体验。他认为即使早已完成了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的所有教育和培训,也应该补上对患者设身处地着想这一课。当这本题为《灵魂的升华》的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时,保罗已经离世近1年了。但对这一课的思考,在他之前,在他之后,都没有停过。

面对癌症患者,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兼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所所长冯刚选择让自己的医学理想更接地气,每一步执着里都怀着对生命的关爱与责任。

开启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多少个世纪以来,癌症像幽灵一般死死地纠缠着人类,每年都有数百万人的生命被它吞噬。正因为癌症凶险异常,癌细胞的繁殖、扩散速度极快,现代医药在其面前也常常束手无策。如何攻克癌症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预防癌症、医治癌症也成为中国医学界的最高目标。

随着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技术、免疫学和肿瘤治疗学在飞速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肿瘤免疫疗法出现了。这给开展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研究的冯刚带来了新的机会。

在冯刚看来,肿瘤的免疫治疗被认为是继外科手术、化疗、放疗后的第四大治疗手段,其治疗理念有别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集体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形象地说,癌症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疾病,而它的不断变化也与患者自身肿瘤基因组的突变息息相关,免疫治疗就是从不同患者群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去干扰其肿瘤的生长、分化、凋亡、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调节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从2013年年初开始,在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所的支撑下,以冯刚为首的技术团队就开始建设起川东北第一家符合GMP规范和要求的生物治疗中心。他们的设想就是瞄准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和自体组织工程软骨移植治疗,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向临床应用转化,搭建起一个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重要基地。

几年下来,冯刚理想中的生物治疗中心逐步完善,汇集了国内外先进的医疗仪器,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这里,冯刚几乎每天都带着一批高端医学人才夜以继日地从事研究工作。他对生物治疗中心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并表示,在南充市中心医院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审核验收以及相应的技术审批后,生物治疗中心也会相继开展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因为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在糖尿病、肝硬化以及中风后的康复等临床难治性疾病中,疗效十分显著。”他说。

同癌异治,冯刚的尝试并没有止步在生物治疗中心上。当精准医疗的大背景来临,就意味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蛋白质组、转录组学等组学技术,充分考虑每个人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个体化差异,对疾病进行精细分类及精确诊断,从而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兴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不仅是肿瘤个体化用药、靶向药物、肿瘤免疫疗法,精准医疗技术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临床基因诊断、新疾病的发现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得不说,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规模、多水平组学生物学技术,都让精准医疗成为可能,但要真正做好精准医疗还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海量的生物数据库以及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

冯刚也看准了这一点。当南充市中心医院大力实施起临床核心技术攻坚工程时,作为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所所长,冯刚积极响应,带领团队备战“精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并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基因”)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筹建精准医疗中心。

在过去的2016年,冯刚团队得到了南充市促进健康产业专项经费资助,用于建立精准医疗中心实验平台。到现在,他们已经组建起一支拥有11位专职技术人员的新团队,并进行了初期培训。而华大基因将在数据方面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2017年6月,他们在崭新的精准医疗中心实验室正式开展起工作。

当然,此前他们所筹备的“精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會分为两个阶段”,冯刚介绍道。先期计划里,他们并不是从肿瘤开始的,而是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染色体异常检测和药物基因组学3个检测项目为重点。

选择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因为相对于绒毛取样、羊水穿刺和胎儿脐静脉穿刺等传统有创产前诊断技术,它具有不需要进行创伤性取样、准确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通过对夫妇、出生缺陷儿及流产组织高精度的染色体检测,找到可能导致流产、胚胎停育、胚胎畸形、先天性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对优生优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到后期技术成熟之后,我们会逐步开展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肿瘤个体化用药指导、孕前及新生儿遗传病基因检测和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等临床技术。”冯刚认真地说。他会一步一步实践他的目标。

坚守医者理想

孙思邈曾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于有志于医者来说,通往“大医”的路上,努力从来都是不能缺席的。

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的冯刚,从小就因勤奋好学而深受老师们的好评。1987年7月,冯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光荣地成为一名军人。之后的4年里,他十分珍惜大学时光,一直是学员中的优秀代表,并以年级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留校,在第三军医大附属新桥医院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能够留校工作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同学们都很羡慕冯刚。但他深知,医学科学只有脚踏实地钻研,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他一边勤奋工作,一边坚持不懈地学习。1993年,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考试并顺利被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录取,攻读研究生。3年后,他的学术水平再次获得研究所领导同事的高度认可,取得硕士学位后被留在该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99年,冯刚再次通过考试,成为该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有幸师从我国著名的创伤外科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2002年,他获得野战外科学博士学位。

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在第三军医大学工作学习期间,他曾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军队多项科研课题,并成为我国少数从事战创伤救治研究的核心成员之一。曾先后获得第三军医大学通报嘉奖两次,获王正国院士基金奖一次。1999年,他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国家“973”项目“严重创伤早期损害与创伤愈合的基础研究”工作。在研究中,他成功克隆了一个与创伤早期反应相关的新基因GBI,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脑损伤相关新基因(GBI)的蛋白质表达与功能研究”。而谈起在那里的工作,有一件事,冯刚尤其难忘。一次,因为研究需求,冯刚随军用运输机将30多头猪从成都运往西藏。与人们平时乘坐的客机不同,军用运输机内空间小,将30多头猪装进飞机后,里面的空间所剩无几,只够放得下一根长凳。冯刚只好勉强坐在长凳上,与这些猪们一起挤在狭小的机舱里飞往西藏。“那场景简直无法形容。”冯刚说。20多天的研究之后,他终于顺利完成了项目,而那段“囧途”也成为他珍贵的记忆。

这只是他历练过程中的一个缩影,2005年,冯刚从第三军医大学退役。这时的他,不但拥有了“高级研究学者”的身份,同时获得了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骨科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且能师从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骨科和组织工程学专家CatoT. Laurencin教授。

“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到美国那年过的第一个平安夜。”冯刚回忆道。那天,他完成实验独自离开时已经是晚上9点了,外面刚下了一场大雪,室外气温降到了零下10℃。刚从暖气充足的实验室出来,冯刚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更尴尬的是,由于平时都是与同事们一起乘车,这次独自乘公交车,他竟然坐反了方向,发觉时,已来到偏远的城郊。“当时司机劝我早点下车,乘坐返回的公交车。”岂料下车后,冯刚一等再等,半小时过去了,也没等到车。站在雪地里,穿着单薄的冯刚冷得直跺脚。“当时差点就报警了”,冯刚说。后来,他还是给一位同事拨通了电话求助,才离开雪地回到家。

然而,即使经历了这些,冯刚依然改不了他的“忘我”,终于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因其杰出的研究成果,他获得2007年度美国关节炎基金会年度优秀博士后旅行奖励,应邀参加2007年4月在美国乔治亚州石头城举行的美国关节炎基金会第六届年会,并作大会发言。通过这些研究,确立了他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在遥远的异乡,他凭借一腔忘我的坚持走出了一条充实的路,希望能够以更好的自己回国,为最初的理想添上更精彩的一笔。

用创新铸就的功勋

从医25年,回国10载,如今的冯刚是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川北医学院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所所长、生物治疗中心主任、精准医疗中心主任。

“只要是人才,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是何种身份,我们都会搭建平台,创造舞台,欢迎他来医院展示才华。”这是南充市中心医院的人才引进方略。医院“高端人才护航工程”实施后,吸引了一名又一名高端医学人才相继从海外和全国各地的高等医学院校来到南充市中心医院工作,形成了由博士、硕士领军的人才方阵。冯刚也是其中的一员。

还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冯刚就从同学那里了解到南充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重视,十分动心。2007年11月,冯刚毅然放弃北京、上海等大型医院的聘请,从美国“飞回”南充市中心医院工作。

南充市中心医院对这位海外人才也非常看好,打破人事关系界限,破格为冯剛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聘任他为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2009年,在房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医院专门腾出一层500多平方米的楼房,委任冯刚牵头成立了与国际接轨、能独立开展相关研究的“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所”。医院还为该研究所投资200余万元添置相关实验专用设备,并为他配备3名专职科研助手和所需科研启动经费。

于是,从2009年起,冯刚牵头开展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2013年,冯刚全面开展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研发工作;2017年,冯刚博士联合华大基因筹建精准医疗中心。“一所两中心”成为冯刚团队的重要发展模式。

走进研究所,可以看到功能完善的生物材料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GMP生产车间等,而流式细胞仪、三维组织培养系统、多功能酶标仪、扫描探针显微镜等先进设备加以辅助,整个平台基本实现了完整的从科研到临床的转化体系。

回国以来,依托于南充市中心医院、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所,冯刚如鱼得水,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作为主持人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四川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项目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 7项。此外,在他的领导下,研究所承担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等30余项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著100余篇(SCI论文20篇,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编专著3本;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项、四川省医学奖科技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同时,他们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骨科和康尼迪格大学医学院骨科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机制,为高级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创造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2010年,冯刚开始担任院长助理,在随后的4年里,他同时还挑起南充市中心医院医务科科长的重担。科研、管理双肩挑,在压力中前行,他的医疗管理才能得以彰显。2012年,南充市中心医院以高分通过四川省卫生厅组织的“三甲”复评;研究所也通过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专家现场评审,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16年3月,这位科研型复合人才被任命为南充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发展壮大中的南充市中心医院已凝聚起由冯刚、母其文等500多名博士、硕士领军的人才方阵。高端医学人才大量步入南充市中心医院,大大加快了南充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而不论何时,冯刚都没有放下过学习与研究。多年来,他始终将对医疗技术的精益求精作为追求目标。面对跨医学学科,冯刚将所学融会贯通,让专业知识在身上发生“化学反应”,不仅精攻每一领域的研究,而且让它们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

比如,目前他一方面专注开展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和自体组织工程软骨移植治疗的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前研究,一方面依托生物治疗中心,在软骨组织工程构建上也取得了技术突破。就此,他们已经申报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4项。利用这些专利技术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展现了对软骨损伤良好的修复效果。“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关节损伤和退行性变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显著减少和推迟他们进行关节置换的机会和时间。”冯刚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信心满满。

“食管癌也严重危害着川东北人民的身体健康,生物治疗中心已经成立起针对食管癌生物治疗技术的攻关小组,希望将来能够为治疗这一恶性肿瘤提供更有效的手段。”他补充道。不仅如此,通过对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的调研,他还看好干细胞治疗在糖尿病、肝硬化以及中风后的康复等临床难治性疾病中的显著疗效。

对本土需求的把握,对国际先进技术的敏感,让冯刚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随着“一所两中心”的发展,以后,南充乃至川东北地区的患者都能就近受益于这些高新医疗技术服务。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责任。

推荐访问: 理想 责任 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