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最典型诗集书序(完整文档)

时间:2022-10-27 13:35:05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典型诗集书序(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最典型诗集书序(完整文档)

 最典型诗集书序

 ——就《兰亭集序》主旨与行家商榷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可是,有些人认为“作者独出机杼,接借题发挥,从一次普 通的游宴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其哲理的思考,显得不同凡响。”“《兰亭集序》主 旨在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 无的思想倾向”。

 第一,难道王羲之不懂得书序应该写些什么? 第二,难道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可以断定全 文是旨在谈自己“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吗? 第三,难道“固”能解作“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批判庄子的“一 死生”和“士大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第四,难道王羲之对同龄(只差一岁)好友谢安的思想感情会不理解吗?同样身为士族 名流,王的思想境界能高出谢那么多吗? 第五,难道王羲之会不识时务的在诗集序文中批判诗集中也有诗作、少年就有盛名谢安 吗? 首先,王羲之既然有能力为兰亭集作序,绝不至于不懂得书序应该写些什么。

 先看文章开头。开篇就交代《兰亭集》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及“一觞一 咏、畅叙幽情”活动、当地景色及与会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心情,点 明了这本诗集产生的经过。这些难道不是最切合书序的要求和目的吗?写了这些后,当然应 该接着写有关兰亭诗集的内容及自己体会,以便于读者理解诗集中的诗歌。反复阅读的结果, 我认为作者正是如此,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说“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死生亦大矣的体验” 来批判诗集中也有诗作的当时名流和好友,来显示自己的不同凡人,不随时尚,不随波逐流。

 那么,他在下文究竟写了些什么? 再来看文章结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意思是说:后代看(这本诗集)的人, 也必将在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那么,后人将在“斯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启发就是作者在 文中所阐明的一个鲜明观点:“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虽然社会不同时代变 化,但诗歌中抒发的感情与作者的个人情趣有关。这是王羲之在看完《兰亭集》得到的体会。

 那么,王羲之究竟在《兰亭集序》中怎样叙述自己的这个观点的呢? 试看“夫人之相与,…..岂不痛哉”这些话说了一些什么现象:人在社会上与人交往, 进退浮沉一世,有人会在室内与人家高谈理想,有人会随自己的喜好放纵无羁。尽管爱好千 差万别,性情不同,但当他接触到令人喜欢的事物,或遭际得意时,就一定快乐满意,竟不 知老之将至;等到对接触的事物厌烦时候,感情就会随着变化,产生感叹;到先前自己感兴

  趣的事物顷刻间完全消失时,更不会不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更何况在人的寿命随着自然, 最后临近消亡时,(读到)古人说的“死生亦大矣”(这些话),难道会不哀痛吗?

 这些话,作者要说明的一个简单事实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官场)进退的一 世中,由于人生经历不同,平时对人述说的思想内容不同,表现的行为不同,尽管爱好性格 不同,但由于接触的事物在变化,在事物变化的不同阶段,心情感慨也会不同。也就是说, 一个人见闻经历不同,情趣也会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王羲之继续说:(我)看过去人产生感慨的的缘由,是一模一样 的没有不面对文章中写的(有的)惊叹(有的)伤感,(但我)心中不能明白的是:本来明 白把死生一样看待,把彭祖似长寿的人和夭折的殇子等同起来是虚妄的胡说,(但是,有的 人却为什么把死生、彭殇等同起来)。后代的人看我们现在的人,也像我们现在的人看过去 的人(不明白其中缘由),这是可悲的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与会者的人,抄录下他 们所咏的诗。(让后人明白)虽然社会不同,情势有差别,(但)每一个人产生感情的原由, (是与)他个人的情趣(即精神境界)一致的。

 至此,王羲之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在这本诗集中悟得了一个道理——这些参加集会 的诗人面对的虽然是同样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宇宙之大” “品类之盛”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优美景色,抒发的却是迥然不同 的感慨,是因为这些人的少长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情趣不同、精神境界不同。看这次集会 中,与会者面对同样的景物,有的人在山水中忘记了一切忧愁和拘束——“松竹挺岩崖幽涧 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散怀山水萧然忘羁”,有的人从“茂林修竹”中体悟到“群 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样的生生不息,有的人面对“清流急湍”却慨叹“万殊同一理, 安复觉彭殇”。他把这个自己的体会告诉后人,意图就是使后人在自己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 要从了解与会者的经历和情趣着手去正确地理解诗集中的这些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这难道 不正合写书序的要求和目的吗?

 回过头,再来看“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意思是说:所以一 一写下当时与会者的 名字,抄下他们的诗作。一个“故”字,就说明上文叙述的是“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原因。

 那么,作者在文中究竟叙述了哪些原因呢?

 还是先看“当其……及其……况……”一段话,这是在叙述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一种普遍 现象:一个人在“欣其所遇暂得于己”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时、“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这四种不同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快然”——“感慨”——“兴 怀”——“痛”四种不同的感情。在理解“况修化随短终期于尽”这句时,也应该与前面理 解“当……及…”一样看作是“当在…时”,同理,在理解“向之所欣”时,也应.该看作“当 在……时”。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四个人生阶段也很容易理解:青年时,中年时,壮年时, 暮年时,那不是任何人都会有快乐满意、忘记一切烦恼和拘束——埋怨感叹世事纷繁——惋 惜伤感时间流逝——悲哀痛悔一生虚度等种种不同的心情吗?这样看,同样是历经进退、阅

  历非浅的士族名流王、谢之间又有什么会不能理解呢?显然,这段文章王羲之不是在借题发 挥、高谈自己的生死观,而是在说明年少的王献之高谈理想而什么也没有写,青年的王玄之 王徽之感到“萧散肆情志”、“萧然忘羁”,自己从山水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 ,而谢安伤 感地慨叹“万殊同一理安复觉彭殇”这些现象的原由。这是作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原 由之一。

  推荐访问: 书序 诗集 最典型


[最典型诗集书序(完整文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