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难度

时间:2022-05-19 08:35:05  浏览次数: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和流变,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维度,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又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具体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两个维度的扩展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2-0010-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是关系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不同维度,总结经验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和流变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20世纪初期传人中国,开始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20世纪初期的中国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毛泽东等一批知识分子开始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理论铺垫和组织准备。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将共产国际决议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针对此毛泽东在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中国革命的成功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从理论上对照搬教条的本本主义进行了批判。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从中国实际出发,其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经验,在实践中走上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指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由此,在中国革命极为复杂艰苦的条件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理论觉悟和水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作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流变。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此,毛泽东清晰而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作出了清晰的表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并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民族化。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党形成共识。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局势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斯大林开始指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为了争取苏联共产党的支持,毛泽东提出不再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表述,在报刊、文件、著作中都采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等提法。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关系恶化,毛泽东重新提到“马列主义中国化”,并且明确指出:“所谓马列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不断发展,在世界社会主义遭遇曲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更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重新使用,且在理论上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85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等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两化”的双向互动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流变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双重涵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又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两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彼此结合、深化发展的过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化”维度,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就是要明确以何而化,也就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握其实质和精髓。

十月革命虽然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然而年轻的

共产党人对这门新理论的认识还不多、不深,对于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以致走了很多弯路,陈独秀犯了右倾的错误,机械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王明更是教条地照搬苏联经验、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讥讽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仍不清晰,导致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偏差,以为“一大二公”就是社会主义,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进步,而忽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决定力量;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思想,导致了十年文革的惨剧,使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后,又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我们仍然片面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对市场经济心存疑惑,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使改革一度停滞不前。

历史和实践证明,按照右倾或“左”倾机会主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不仅不能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反而会断送革命和建设的前途。用这种“马克思主义”来“化”中国,只能使中国各项事业步入歧途。要真正地“化”好中国,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必须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维方法来指导中国各项事业,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论断。因此,不断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的立场,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质,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和对象是中国,而不是苏联。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化中国的政治,还要化中国的经济,乃至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面貌。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因此我们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方式就是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化中国,就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在结合中碰撞、磨合、融合、变革和发展。毛泽东在1943年5月就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毛泽东提出的“深相结合起来”,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方式的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不可能化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结合,不断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改造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着不同以往的新气象。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实践方面的结果。就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落后的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使中华民族重新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用二为理论方面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文化得到了全新的改造。走上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并使中国现当代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式思维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以中国式的思维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着认识和理解,这亦经历了一个从偏差到全面深入的过程。

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在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李达、艾思奇、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中国人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对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边学边用,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在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进行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人也在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验解读着马克思主义,改造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看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论著后,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阶级斗争”四个字,特别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使斗争哲学在中国大行其道。改革开放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解放思想,对外开放,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逐步克服苏联模式和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即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使之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新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这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表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新成果,也就是党的十七大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它非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正是在这种丰富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才获得前所未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维度中总结经验教训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加清

楚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认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统一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维度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必须认真加以总结,使我们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

1 态度上忌神圣化、教条化,要信而不迷,从而不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本来就是针对党内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出、来的。教条主义错误,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几乎葬送中国革命。因此毛泽东明确提出:“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切忌将其神圣化教条化,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而不迷,从而不盲。

2 方法上忌主观化、片面化,要以理引事,以事求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切忌主观化片面化,主观化片面化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而必须以理引事,以事求理。所谓以理引事,以事求理,即是说,我们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工作,在行动中有指南、有方向,不盲目。另一方面,又必须全面了解中国实际,明确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新问题新矛盾,要具体地分析解决,而不能单纯用理论去套、靠经验去解决。这样,在新的实践、新的探索中总结新的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深谙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他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揭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并由此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在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嘲研他的《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普及。毛泽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理论,用理论引领指导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3 实践上忌僵硬化。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随着实践、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大胆地开拓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刘少奇评价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理论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就在于不断地进行实践和理论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无一不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而墨守成规,将马克思主义僵硬化、教条化,只能导致失败和倒退。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在实践上一定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僵硬化,而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长期任务,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双向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两者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种关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推荐访问: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难度 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