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费县东汉墓画像石刻看秦汉时期的楼台亭阁建筑

时间:2022-05-15 18:25:03  浏览次数:

一九六五年三月,在山东费县城北十五里,浚河南岸刘家疃村北的高台地上,农民春耕时发现一座地下古墓,费县文化主管部门得知后,即采取措施,保护现场。经报批后由省地县组织力量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该墓早年已被盗掘,随葬器物荡然无存。唯墓室结构尚属完整。规模虽不算大,但却协调规整。墓东西长7.20米(不包括墓道),南北宽4.6米。墓门朝西,方向271度。平面布局呈“+”字形,分前、中、后三室,均在一条中轴线上。南北两耳室分列中室两侧,左右对称,是采用我国建筑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风格。《周礼•考工记》记载,周人建国时有过这样一段记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讲的是立国建宫、庙必须遵循中轴对称的原则概念。后世三国时期,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营建邺都时也特别强调全城的中轴对称安排。在古代都城的建筑中,都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线,尤其讲究宫室整齐对称,结构谨严。费县刘家疃汉画像石墓规模虽小,其构筑布局与载记中中轴对称之制,却恰相吻合。

刘疃画像石墓由近二百块石头建成,其中画像石刻三十块,有单面雕刻和双面雕刻两种,共有画面三十八幅,内容丰富,题材丰富多样,分布在前、中、后三室的门楣,左、右、后壁,支柱和封顶石上。中室中间为一园柱体立柱,遍布阴线刻的云纹、人物,奇禽异兽,五珠钱纹,下面置一透雕的子母虎座,虎口大张,面向前室。园柱顶上有一东西方向的石斗拱,一斗二升,中有蜀柱,两端透雕龙首倒悬。其他三十六幅画面均系平面减地突起的浮雕并配以阴线刻,物象的立体感较强。画面内容大致可分为楼台亭阁诸建筑及历史人物故事、社会生活、神话故事以及奇禽异兽等。画面内容诸如:车骑出行、狩猎图、乐舞百戏等等曾见有发表过的近似内容则略而不谈,本文拟就前所未见的两幅关于楼台亭阁建筑方面的珍贵资料予以介绍。

第一幅是在前室的南壁,为“楼台亭阁复榭图”(图一)画面部分纵1.06米,横1.29米,其左、右、上三边均饰有阴线刻划纹三层:外层为连孤纹;中层为三角齿纹;内层为卷花带纹。画面中心,可分三部分来谈。左侧为五脊顶的三层楼房,下层有两门。每门各有门两扇。均左扇关闭,右扇半掩,由门缝处各露出一个人的半身来向外作探视状。第二层和第三层楼上亦均有栏杆和隔扇。右侧是一座五脊顶的二层亭阁,其下为亭台、角柱、栏杆。又可分为左、右两间来谈。左间立有三人,倚栏外眺对话,台下有一犬,后腿卧立,面前置一盂器。右间两人,左者双手持彗,貌甚恭,似作迎接状,右一人面对持彗者,拱手示意,坦然自若。其第二层和第三层的阁子,亦均有栏杆和隔扇。从右侧亭侧的第二层至左楼第三层的空间,架有空中复道一道相连接。复道底部用排木铺成,上有脊檐,中有三个带斗拱的立柱和栏杆。复道内有四人,两两相对,含首对话。在复道之下,左楼的第一层檐上,立一个人首兽身的四足兽,回顾右下方,似在窥视右亭内的外眺对话者。右侧亭阁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檐上,也各立有一兽作向上攀登状。两楼阁的顶上,各立一凤鸟头顶长缨后飘,展翅欲飞,复道顶上,有相背两羽人,各面对一凤鸟戏舞,全幅画面以楼台亭阁和复道建筑为主,于空白处饰以羽人,凤鸟、异兽来作点缀,呈现出一幅生气勃勃的景象。

第二幅是在此墓前室北壁的“三层亭阁图”(图二),画面部分纵1.03米,横1.28米,边饰同上幅。画面中心是一座多边形的三层亭阁。下层为亭台,周以角柱,栏杆。可从左、中、右三方面来说。中间一主人头戴笠状形帽,居中端坐,左一侍者捧物进献,右一侍者一手控腰,一手在为主人作整容状。左、右两间内各立有侍者三人。亭台的左下角有一侍者伏于阶上,面对外作跪拜状。右下角一侍者则曲膝倚柱而坐。总计侍者十人,皆戴长尾凤帽。第二层和第三层阁子上的支柱、栏杆、隔扇均历历可见。周檐及角脊层层紧扣,每个飞檐角上均各饰有风铃一个。第三层的顶部,为无顶望楼,亦有栏杆、隔扇。顶端露出两个戴风帽的人头来,对面相坐。在画面左、右两上角空白处,又各饰以凤鸟,停立在第二层的檐上。左鸟展翅欲飞,右鸟停立张望。在第一层的檐上,左、右又各有武士一人,张弓搭箭,而对凤鸟作欲射状。全幅画面,是以多边形三层亭阁为主体,空隙处陪衬以武士、凤鸟,更显得左右对称,动静得宜,形象生动活泼。两幅建筑画面建筑物其檐端皆平直,察之汉图像及墓葬出土的模型多作直状,应是古代建设风格的沿袭。

《史记•始皇本记》曰:“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此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阁道,自阿房渡喟,属之咸阳……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迄于唐代,大诗人杜牧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在《阿房宫赋》中加以描绘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廓腰缦回,檐牙高啄……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等等。史书和文学记载仅是一个方面,至于秦汉时期的楼台亭阁建筑,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和布局,过去还缺少具体形象的实物例证。沂南画像石墓中虽有“日字形廓院”、“五脊重檐庙宇,食房”、“带栏杆的小阁”等画面,但也不能为阿房宫的建筑说明问题。

费县刘家疃这座画像石墓,无随葬品可寻,墓主人是谁,也无从得知,但然从画像石刻的雕刻技法和雕刻人物穿戴衣物上的附着物及戴长尾风帽等现象分析,它应则晚于山东省的莒南、平邑的元和汉阙,而早于该省沂南画像石墓,与苍山县晒米城子有“元嘉元年题记”的画像石刻风格技法较为接近,故认为刘家疃画像石墓的相对年代,以定为东汉晚期为宜。

从阿房宫的建筑到汉代刻石的建筑模画反映,可以说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秦汉建筑所存实物甚少,但从汉代不断出现的陶质建筑模型,画像砖,画像石,石阙等等,即略可窥其汉代建筑作风的一斑。尽人皆知,画绘之事必有所见方可为之,愈是古代愈是这样。费县刘家疃汉墓中这两幅楼台亭阁为主的画面无疑是当时地面上实际存在这类建筑实物的写照。多边三层亭阁的建筑结构,已是较完整的具体形象;而另一幅画面又把五脊三层楼房与三层亭阁的结构布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且有历历可见的空中复道的建筑结构,其在建筑史上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文人学士对复道的这一形容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费县刘家疃汉墓这两幅汉代楼台亭阁画像的发现,不仅展现了我国秦汉时期楼台亭阁建筑结构和布局的高超技术,也为探索和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刘慧中)

推荐访问: 费县 楼台亭阁 秦汉 东汉 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