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刘道玉:8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高教改革

时间:2022-05-15 15:45:03  浏览次数:

zoޛ)j<iuͿ饿u]xۭ^6mM?4O駏wiOiZ感受到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务实精神,兴许这正是该校出现了70位亿万富翁的主要原因。

但是,从创造学的原理来看,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最初都源于一个新思想或稀奇古怪主意的诞生。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怪异的想法或求异的思想躁动,就不可能从事发明创造。因此,我认为仅仅强调“行胜于言”是不够的,它可能导致师生“形而上”的思维贫乏,从而窒息了青年人的想象力。在未来的30年(一代人),能否产生一批思想和学术大师,这将是决定清华大学能否成为真正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

我顺便强调一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我国只注意硬件(各种硬性指标的统计)的观念,必须重视一流水平大学的质量标准。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内涵,如众多的诺贝尔奖和世界各学科大奖的获得者,没有一批学术大师,没有几个科学学派,培养不出大批的杰出人才,尽管各项硬件指标上去了,但仍然不能称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在遥远的南方,春天比北京来得更早一些的珞珈山上,一位身患21种疾病的78岁老人,用他左脑丘梗死后写字颤抖的手,将这份异样的祝辞和贺信从电脑网络发给了他曾寄予很高期望的清华大学。

然后他回想起了自己,想起清晰如昨日的30年前,他更热爱的另一所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的校园。

第二章 引进学分制

1977年8月初的北戴河会议上,当时的教育部党组成员、高教司司长刘道玉第一次听说西方国家有学分制这一新鲜名词,就向教育部党委提出建议,要把这项制度引入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以便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减少十年浩劫为国家带来的损失。这条建议受到教育部党委的重视,被写进1878年5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纪要》之中。

他想能否在他的母校,他曾就学和任教的武汉大学率先搞一个学分制呢?

其实,全国恢复高考以后,当时尚在世的武汉大学党委书记纪辉和副校长高尚荫一起到北京开会。刘道玉以近水楼台的优越,向来自母校的二位同仁透露了消息,说是教育部已同意在某些大学试行学分制,建议武大不妨也试一试。可是武大并没有试。

学分制(The Credit System)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大学率先试行选科制,1914年由哈佛大学正式开始,是一种以学时(Credit Hour)作为计算学生学习的量化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的做法为两个凡是:凡是需要课外自习的课程,每周上课1学时,修满一学期并经过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凡是不需要课外自习的课程,如实验、实习、专题讲座等,每周上课2~3个学时,修满一学期者,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四年制的本科生,总共修满120个学分者,就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

推荐访问: 那场 轰轰烈烈 高教 年代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