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时间:2022-05-14 13:05:04  浏览次数:

摘 要: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迈向近代教育的第一步,通过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中译西书的形式推动着中国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它的办学形式具备了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并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这二个方面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进行详细分析,重点探讨其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地位问题。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教育 近代化

教育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进程,在洋务运动兴办教育的三十年间,通过开办新式学堂,发展留学教育,翻译西书,逐步确立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资、学生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有力的冲击着传统教育,促使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化教育举

洋务运动在创办伊始,主要是在军事经济方面致力于自强自富,在教育方面,他们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设立机构翻译西学书籍,这些做法虽然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但它却使中国的近代教育迈出了重要一步,给僵化的封建教育打开了一个缺口,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

1.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所创办的教育中,兴办新式学堂是一个重要内容。这些学堂大致可以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实业技术学堂3种类型。

(1)外国语学堂

在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中以外国语学堂为最早。最早的外国语学堂是1861年设的京师同文馆,它的设立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转折点,开启了中国的近代新教育。

(2) 军事学堂

洋务派创办军事学堂的目的,是培养军事人才,发展自己的坚船利炮。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成立,它是继设立京师同文馆等一批外语学校之后,创立的最早一所军事学校,这些军事学堂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为清政府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海军和陆军人才,军备教育的发展,为西学得广泛传播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使洋务运动找到了一条自强之路。

(3)科学技术学堂

洋务运动后期,为了更好的发展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了电报、医学、铁路、矿务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学堂,以培养通讯、救护、运输等技术人才。创办的这些形式学堂作为近代教育的先驱,为中国以后建立新学制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2.派遣留学生

从19世纪70年代初至甲午战争前后的25年左右时间内,清政府分别向美国以及欧洲派遣了265名留学生,从而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帷幕,留学生的派遣开辟了清政府的育才新途径,成为实现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手段。

(1)幼童留美

幼童赴美留学作为一项开创性的进步事业,派遣幼童留美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初次尝试,从正反两面积累了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启示,因此,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船政生留欧

与幼童的留美教育相比较,船政生留欧取得的成绩更为显著,他们在国内通过学堂学习,功底比较扎实,其次学习目标也比较明确,在管理上也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船政生留欧应该彪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3)翻译西书,创办报刊

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洋务学堂的逐步开办,西学课程的大量开设,洋务派开始设置翻译机构,大量翻译西书,以便有效的服务于洋务运动。

30余年间,同文馆、制造局翻译馆一共译书200余种。另外,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报刊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后来的维新革命志士,都把办报纸、办杂志作为宣传维新和革命主张的有利工具,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兴办教育的30年间,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观念等方面,都是逐步的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其中的一些特征更是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教育模式,已經具备了现代教育的一些特征,正是这种现代性,使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成为迈向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和近代新式教育的分界线。

1.促使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洋务运动时期翻译了大量的西学书籍,涉及内容有兵政、算学、电学、化学、水学、天文、格致、史志等类,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世界,了解西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平台。

其次,近代教育观念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萌芽并最终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认识直接冲击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并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部分士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新式教育缓慢然而持续地冲击着科举制度,为科举制的废除打下了基础。

2.促进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中的语言教育开启了教育近代化的大门,军事教育是中国的自强之路,科技教育撑起国家自主之路,而留学教育则是开辟了育才的一种新途径。这些突破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起到了开创国内近代化的先导作用。它更多的体现在其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上。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的学堂教育主要以四书五经为授课内容,洋务学堂则转向了实用技艺之学。因此课程内容设置上重在实用性的科技课程,引进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类课程。

其次,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中的教学形式有了很大的变革。最先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京师同文馆,其按年龄、程度分班,规定每年所学内容,由浅入深,逐年升高。年龄小的学制八年,年龄大的学制五年。按年龄、程度分班,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改革。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分科教学以及分年课程设置的出现。初步形成了近代普通教育分科制度的基础,而且也为近代普通中学教育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反映了近代教育的要求。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先读后背再听先生解说的方式,开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式教学方法。

这些都表明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已经具备了现代教育的特征,从而促进了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3.培养了一支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

洋务运动兴办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各类人才,因此取得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不论是新式学堂或是留学教育,在当时都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如外国语学堂创办之初旨在培养翻译人才,因此大多学生都服务于外交界。

最为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支近代化的师资队伍。值得一提的是留学教育的实施,为近代教育改革培养了大量西学人才。不论是学堂毕业生还是归国留学生,他们的任教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师范教育滞后的状况,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师资力童,可以说是培养了一批传统教育的掘墓人。

推荐访问: 洋务运动 中国教育 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