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帛书《五十二病方》成书年代考证

时间:2022-05-11 13:25:03  浏览次数: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成书年代;战国晚期

【摘要】1973年,湖南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五十二病方》,学术界关于其成书年代有三种说法。本文从此书的内容、文字、语言等方面予以考证,认为《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应在战国晚期。

1972年,考古工作者对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又对马王堆汉墓2、3号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更加珍贵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帛书和竹简。这三座墓是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侯家族的墓葬,根据3号墓出土的纪年木牍,可以确定该墓的年代是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3号墓出土的帛书有12万余字,其中字数最多的是《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全文共计14700字。《病方》书写在宽达24厘米的半幅帛上,埋藏时被折成30余层,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折叠处已断裂,成为长方形“页”片,一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虽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整理小组的专家们尽力拼复,仍不能完全复原。这部书原无书名,书首有目录,正文中每种疾病都有抬头标题,标题与书首目录基本一致;每种病名标题下分别记载各种不同的方剂和疗法,各以“一”字作为标志(与后代的序号相似),少则1~2方,多则20~30方不等,内容为治疗52种疾病,因此,整理小组将其定名为《五十二病方》[1],并于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本文材料来自此版本。

一、《病方》成书年代

《病方》虽出土于汉墓,但是帛书的成书年代却无明确的记载。对于其成书年代,学术界有春秋战国之际说[2]、战国说、汉初说三种说法。我们通过对《病方》复音词构词法的探讨,认为《病方》的成书年代可能是战国末期。下面从《病方》的内容、文字、语言等方面予以陈述。

1、《病方》的内容

《病方》一共459行,约14700字,有283个病方, 243种药物,103个病名(包括题目和正文),涉及到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及五官科。内科中有肌肉痉挛、小便不通、精神病、寄生虫;外科中有械伤、化脓性疾病、动物咬噬、肛门病、皮肤病、肿瘤;妇产科有脐带风;儿科有痫病;五官科有眼病。药剂有汤剂、散剂、丸剂。治疗方法有灸法、砭法。《病方》记述的内容与传世古代医书对照,在医学理论、实际治疗法上更为原始古朴。据《汉书·艺文志》录,西汉时尚存医经7家,医方11家,共计书490卷。经过长期的历史动荡,现存最早的医书仅《黄帝内经》一书。以《病方》与《黄帝内经》相比较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病方》很少提到脏腑名称,没有具体腧穴名称,很多病名不见于《黄帝内经》。全书药名243种,仅部分见于后来的《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若干病名不见于既往文献,也不详为何病。书中有汤剂、散剂、丸剂,不见水丸和蜜丸,却有温丸、油丸、醋丸;医方无名,用药剂量也不精确,大都为估量式,而无秦汉以来的度量衡记载;《病方》有灸法、砭法,而无针法,这些特点都体现了早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根据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的研究:“《黄帝内经》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3]傅维康、吴鸿洲说:“大约在战国时代,《内经》已经产生,经过秦、汉时期增补修改,逐步充实丰富。以后,在其版本流传过程中,又有所因革损益。”[4]如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书,《病方》最晚也应在战国时期产生。

2、《病方》的文字

《病方》正文系篆字,字体不同于秦统一后的标准小篆。与四川青川战国秦墓武王二年(前309年)更修田律木牍对照,从用笔、结构分析,有相当部分字体相似或几乎为同一模式,青川木牍带隶意,而《病方》字体尚为篆体,字体古拙厚重。《病方》中的“也”写成“”,这种字在秦统一以前的秦国铭文中亦可找到。《病方》335行:“病不囗者一入汤中即瘳,其甚者五、六入汤中而瘳。其瘳(也)囗痈,囗痈而新肉产。肉产,即毋入[汤]中矣。”古书中“择”与“释”通,汉代以前的人时常把“释”写成“择”。《病方》343行:“虽已,复傅,勿择(释)。”此行中的“勿择”即“勿释”。因此我们可以推知,《病方》的成书年代应在汉代以前。

3、《病方》的语言

《病方》词缀单一,只用了词缀“然”,而无《论语》、《孟子》中的“若”、“焉”、“如”、“尔”等词缀,这与战国末年的《韩非子》、《晏子春秋》相似。

称数法古老。《病方》属于口语性非常强的俗文献,特别是医学类的方剂文献,其称数法有特点,度量衡的单位词、分数表达法、倍数表达式都具有传世文献不同之处,新奇又古朴,表现了数、量、名扭结的历史面貌,体现了语言的早期性。

另外,《病方》中使用了楚地方言。《病方》中的用词有明显的方言词,如194行:“取芥衷(中)荚。壹用,智(知)。”整理小组注:“智:知,奏效。《素问·腹中论》:‘一剂知,二剂已。’《方言》:‘知,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

二、余论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丰富了学术研究内容,拓展了学术研究范围。出土文献因为深埋地下,少于人工增删斧凿之弊,在史料的真实性上,研究者往往注重出土文献。当年甲骨、青铜器、简牍帛书的大量出土,学术界曾一片哗然,国学大师王国维独具慧眼,率先肯定了它们的学术价值。王先生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时,曾在《学衡》杂志上发表《古史新证》一文,明确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即“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

问”[5]。日本汉学家太田辰夫在他的《中国语历史文法·跋》中,也提出以同时资料为基本资料,以后时资料为旁证的方法。“所谓‘同时资料’,指的是某种资料的内容和它的外形(即文字)是同一时期产生的。‘后时资料’基本上是指资料外形的产生比内容的产生晚的那些东西。”著名学者李学勤不禁赞叹:出土文献的发掘,将改写中国学术史。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献情况比较复杂,对于帛书《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笔者不揣冒昧,从内容、文字、语言三方面考证,推测帛书的作者应为楚国人,著作成书时代可能在战国晚期。

————————

[1]马继兴、李学勤:《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文物》1975年9期。

[2]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页。

[3]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苏州嘉鱼坊西文学山房发行,1926年。

[4]傅维康、吴鸿洲:《黄帝内经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第23页。

[5]引自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推荐访问: 帛书 成书 考证 年代 五十二病方
[帛书《五十二病方》成书年代考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