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确认识颈部肿块\囊肿及瘘管

时间:2022-05-08 14:30:05  浏览次数:

236631安徽太和县高庙镇卫生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086

在基层卫生院门诊病例中,以颈部肿块、囊肿及瘘管而就诊的患者并不少见。颈部肿块、囊肿及瘘管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有不少医生由于对这些疾病缺乏认识,而给予错误的诊断和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有的甚至造成了医疗责任事故。就颈部肿块、囊肿及瘘管作如下阐述。

鳃裂囊肿及瘘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咽沟闭合受阻,留有残余的上皮组织,形成囊肿和瘘。从第一到第四咽沟,都可出现此类畸形,但多见于第一和第二咽沟。第一鳃瘘又称颈耳瘘,其位置自外耳道向下,向前到同侧下颌中部下方。它的外孔多在下颌下缘舌骨水平以上,内孔进入外耳道软骨部。第一鳃裂囊肿,常见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也有的在耳垂前后或下方。第二鳃瘘的外孔常位于下三分之一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内孔出现于扁桃体下窝,第二鳃裂囊肿的位置也常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但较瘘为高。第三鳃裂瘘,外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下部,瘘管穿过颈内动脉的后面,沿迷走神经的前面上行,止于梨状窝的内漏口。第四鳃裂瘘外口也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下部,瘘管沿颈动脉鞘到胸部,再自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弓下方上升到颈部,至于食管上端的内瘘口。临床上这些瘘管的走向和开孔,以及囊肿的位置,变异很大。门诊诊断时,颈部可扪及波动肿物或条索状物。穿刺囊肿可抽出黄色液体,含有多量胆固醇晶体。造影可显示囊肿及瘘管的部位和走向。鳃裂囊肿及瘘管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治疗时需手术彻底清除囊壁及瘘管,如有内孔通入扁桃体下窝,应同时切除扁桃体。对较为复杂的第三、第四鳃裂瘘应到条件较好的上级医院治疗。颈部肿块与常见颈部疾病的关系大致如下:颌下、颏下或颈侧肿块呈扁圆形,质中等,表面光滑,可活动,时大时小,轻度压痛(同时在口腔、咽、喉等处往往有炎症),常为慢性淋巴结炎;如肿块红、肿、热、痛明显,常为急性淋巴结炎。当原发病灶消失后,急慢性淋巴结炎随之渐消失。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

在胚胎期,颈中线有甲状舌管穿越下行,其下端演化为甲状腺,而此管道逐渐闭合消失。甲状舌骨的组织如未被完全吸收,残留组织将形成囊肿及瘘。故本病总是在颈中线或靠近中线的地方,最常见的部位在舌骨附近。有时上端小管通舌盲孔,下端延伸到甲状腺。甲状舌管囊肿与鳃裂囊肿一样,属先天性异常。但早年症状不明显,患者大多是青少年,但也有到中年才发觉。囊内分泌物增多时,舌内和颈部有紧迫感或胀感。若有继发感染,肿物出现红、肿、热、痛。兼有瘘管者,平时也少有自觉症状,可能在吞咽时,有少量液体溢出。有瘘管的患者,多有反复感染的病史。诊断时应观察,囊肿位于颈部中央或中线旁,光滑质韧而有弹性,可随吞咽而上下活动。穿刺肿物能抽出黄色液体,造影可以明确瘘管延伸的走向。治疗是手术彻底清除囊壁和瘘管,应同时将与瘘管联通的舌骨中央和部分舌根组织切除,以免瘘管遗留,导致复发。

囊状水瘤

颈部囊状水瘤来源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颈淋巴囊,由于输出淋巴管的阻塞,淋巴液不能回流入静脉系统而积潴于淋巴囊内形成水瘤。囊状水瘤具有浸润性,可延伸至邻近间隙组织和器官。

颈部囊状水瘤多于新生儿期发现,有时可延至1~2岁方才就诊。临床特征是颈后三角区、锁骨上方有一软的囊性肿块,界限不清,无触痛,透光试验阳性,不易被压痛,皮肤颜色无改变,囊状水瘤内有出血时,皮肤可呈黄色。以手术早期切除为最好的治疗方案,一般在出生后1~2个月内手术,以免囊状水瘤增大而浸润周围组织。如就诊较晚,水瘤较大不能完全切除时,残留部分囊壁需用高浓度碘酒涂擦,以破坏囊壁内膜,如果水瘤侵入纵隔或腋窝一期切除有困难时,可分期手术。

另外,颈部还有舌根异位甲状腺、神经鞘膜瘤、颈动脉体瘤、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瘤、耳后骨膜下脓肿、耳下颈深部脓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等多种疾病均会以瘤块为主诉而来就诊,医务工作者在接诊时需仔细认真的检查,综合分析,作出明确的诊断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推荐访问: 瘘管 肿块 囊肿 颈部 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