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见证一场多学科协作会诊的“盛宴”

时间:2022-05-02 19:00:04  浏览次数:

“早在2005年,我院的多学科协作会诊就进入了探索期,从2007年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正式建立至今,针对消化系统的会诊一年就有50次,到目前为止,已解决了1300多个病例。除了法定节假日,该会诊从未间断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多学科会诊以其强大的专家优势,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了患者从各科室轮转看病的麻烦,实现了医患双方的共赢。

多学科协作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最先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发起,通常是指来自两个以上的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的会议,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诊疗模式。它是一种规范化治疗、国际领先的诊疗模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北大肿瘤医院)是最早引进这种先进诊疗模式的医院之一,并一直坚持将这种大型会诊制度作为一项重大日程。

在北大肿瘤医院,多学科会诊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学术的“盛宴”,通常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专家在此“华山论剑”,精辟的论点吸引了各科室的年轻医生争相前来观摩,更有全国各地医师慕名前来旁听,得以与自己的“偶像”面对面交流。医院每天都有不同学科的会诊,将近期科室搜集的疑难病案,在同一时间召集不同专业的医生讨论,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意见,最后得出一个最适合病人治疗的方案。

采访当天,恰逢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会诊,该会诊每周一下午4:30准时开始,以消化肿瘤的专家为主,不同学科的共有十几名专家组成讨论组,共60多人参加。这里的讨论异常激烈,一个病例,不同的意见,多次沟通、讨论甚至争辩,最终目的都是为患者谋求最佳的生存质量与治疗方案。

严谨的前奏

当记者来到会议厅,已有不少人提早进入了会场,桌上放着笔记本安静地等待着会诊的开始。经询问,记者了解到,他们有些是本院内的年轻医生,并非领导要求他们参与,只是受到院内积极的学术氛围影响,每一位医生都不断鞭策自己,提高专业知识。此外,还有8位是慕名从四川、东北等医院赶来的“求学者”,他们也想趁此机会得到免费的“培训”。

会议室内没有奢华的设备,与一般的多媒体室无异,屏幕正前方摆着环形桌子,在这里就座的就是今天会诊的“主角”了——与消化系统肿瘤相关的消化肿瘤内科、放射科、淋巴瘤科、肝胆胰腺大外科等各科室副主任级别以上的医师。如果没有手术,四点半他们必定会按时到达这里,这在北大肿瘤医院已是约定俗成的内容之一。

据了解,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专家协作组平均每次会议商讨七个以上的病案,讨论的基本程序是:负责该病案的助理医师在讲台上依次播放患者基本信息及影像学资料,主治医师在助理医师简要汇报病案及手术或拟手术情况后,适当补充说明。当对诊断、治疗方案存在疑问时,各科室医师会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每一例病人,在场的专家组成员都会提出质疑或建议,与主治医师交换意见,由主持医师汇总、协调各方意见,最终或暂时确定诊治方案。

讨论会上,医师们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可以直抒胸臆,尽情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不用顾忌等级观念或礼仪等条条框框。

当天会议的第一个病案,主持医师用了约十分钟的时间去介绍了情况,这期间全场并无喧哗或窃窃私语的声音,所有人都在认真地看着屏幕。待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播放完毕,VIP-Ⅱ病区主任医师张晓东大声批评:“咋回事,病历说得这么冗长,没有一个系统,大家怎么记得住?”。各专家也随声附和着,一时气氛陡然变得紧张,张晓东批评之余,也指导了主持医师作正确的讲解。“正常的病案讨论,应言简意赅地说明患者基本情况,以及已经做过的治疗方案和效果。一是要看病人在现阶段的治疗是否合适,二是要讨论下一步治疗方案。”

会诊还没进入正式讨论阶段,众专家的严谨态度已让记者感受到他们对待病案的认真与专业。

医学界的“头脑风暴”

严谨、全面、细致、创新,这几个词语应该能恰如其分地概括多学科会诊的现场,每一个小细节,都无一例外地被纳入讨论之中。也许有些患者并不知道,他们的每一个治疗方案都是经过医生们的思想“角逐”、审慎思考之后而得出的结果。

通常会诊的病案都是各科室的疑难病患,主治医师在临床治疗上遇到了“拦路虎”时,不得不把难题抛给专家们,希望各科医师给予意见,由此得出更适合的诊治方案。因此,通常是没有一个现行统一的治疗方案,各专家根据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提出各自的想法,会诊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也很大。即使是无争议的病例,他们也会提醒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年龄、身体状况以及对治疗的承受度等,以臻完善。如果被众医师统一认为是无力挽救的重度肿瘤患者,他们则提出对策以保证病人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以及最小的治疗花费。“他当初玩儿命的花了几十万治疗,其实与不治疗效果是相当的。”一位医师这样评价其中的某位病患,并指出接下来应该让该病患把钱花在止痛与营养供应上。

当天讨论最激烈的是一位78岁老病患的病案,患者病情复杂,同时患有直肠癌与淋巴瘤,还有一些其他的并发症,主治医师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因为突发肾上腺病变,三个病治到一半停了下来,我从未遇到这样的病例,下一步应该怎么治?”针对病患的下一步治疗,专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刚开始时,有盯着患者的影像资料沉思的,有三三两两低头小声商量的,紧接着,沈琳院长率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单纯的放疗不行,与此前相比,效果不好。” 会议一下陷入紧张的局势,大家都正襟危坐,等待异常“风暴”的来临。

“他的报告显示身体情况较差,可能放疗的毒副反应大。”介入治疗科主任朱旭说;

“在肿块还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局部治疗,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放疗。”张晓东说;

“患者当时从别的医院转过来时,已经做了14周期的放疗,很少有做这么长时间的。”沈琳解释道;

…………

专家各抒己见,会议室人声鼎沸,其间有意见不合时,被打断话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相互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有拍桌子跳脚的。咨询、讨论、争论,各专家的话语汇集在一起,掀起了“头脑风暴”的高潮,而旁听的年轻医师与外来医师则满脸严肃,认真地记着笔记。

因为患者两癌并存,要生存必须坚持治疗,但放疗疗效不佳,是否继续治疗成为一个难题,“那怎么办呢?”当有医生发出此疑问时,讨论声低下去,大家又沉静下来思考对策。

“现在患者最大的威胁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癌,这个能直接影响他的生存期,我认为还是得坚持放疗。”沈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场专家讨论之后,也同意此方案,意见一致,现场出现了短暂的平和。考虑到患者已经78岁,有专家提出了“耐药性”与治疗耐受力的问题,对于具体用药,专家又陷入了新一轮讨论,于是现场讨论重返激烈。

“我们每次讨论都吵成一锅粥,甚至是大打出手。”事后沈琳院长笑着向记者“泄密”。面对患者的生存利益,在复杂沉重的难题面前,这些渊博严谨的专家们,原则上决不让步。虽是一次病案讨论,却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这一切争论都是为了病人的最佳获益,在比较权衡中优选出最合理的方案。

会诊中,年轻医生如若对某一环节或处理方案有疑问时,可以及时提出,请求专家指点。而前辈们也非常有栽培“后起之秀”的意识,他们会耐心解答提问,有时还会借典型病案主动向他们询问或讲解。这使记者感受到,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都处于平等位置,没有上下级之分,没有冰冷、局促的尴尬情绪,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为患者着想的心。

会诊结束后,也给了外来医师提问与交流的机会。当众年轻医师散去,专家们仍在一丝不苟地向外来医师讲解,并且相互交流专业知识,让这次MDT讨论会的效用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坚持已成惯例

多学科协作会诊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目前肿瘤治疗现状,提高肿瘤的防治水平,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如今虽然已有不少医院也采用了这种诊疗模式,但像北大肿瘤医院这样把该模式发挥至优的却极少。这不但因为他们每次MDT讨论都有多位顶级专家参与,更可贵的在于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坚持,而这与北大肿瘤医院倡导的理念与宗旨是密不可分的。

强调基础研究,是北大肿瘤医院建院以来一直贯穿始终的理念。同时,他们还强调把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临床实践结合在一起。所有的一切旨在提高治疗效果,给病人更好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据了解,在10余年前,北大肿瘤医院就开展了多学科联合会诊、门诊的服务项目,初步建立了多学科治疗协作组的雏形。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专家协作组的正式建立是在2009年,这几年来,每周一下午4点半,都会在固定的会议室里,由各个科室提供病案,进行多学科讨论。

“我们有一个微信群,每周五把病历都搜出来,周一早上发下去,下午会诊。”沈琳向记者介绍。而这场会诊有固定的开始时间,结束的时间却是视病案而定,有时要到晚上八九点。对此,记者在现场深有体会,参加会议的医师们准时到达会场,但会诊历时两个多小时,须等所有的病案都讨论完后才落下帷幕,病案讨论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所以我们现在开会时都会准备些吃的,因为经常讨论得太晚,大家都饿得不行。”沈琳的话让记者为医护人员感到一丝心酸,同时又心存敬意。

医生与病患共赢

“MDT讨论对病人有好处,同时又能提高整个医生队伍的素质。”作为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会诊的带头人,沈琳对开展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的意义非常看重。

据沈琳介绍,由于肿瘤疾病的复杂性,病人病情的确诊或进展,时常需要多个科室诊断,这样一来,病人因为转科挂号,往往疲惫不堪,挂不上号的,可能一个星期都无法接受会诊。“不同学科的医生,对疾病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当他们达到一致意见时,这个治疗方案才应该是最佳的,所以各科室联合会诊是非常必要。而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会诊开展后,优化了治疗方案,也减少了病人反复挂号、不断转科看病的时间。”沈琳说,会诊时,有的病人甚至不用交钱,因为教学时会采用他的病例,反复作讨论。

“通过会诊讨论,联合诊断后,参与的医生都给病例写会诊意见并签名。”沈琳说,每一个治疗方案的执行都是慎之又慎的。而当最佳方案制定后,他们会在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方案告知患者及家属,取得知情同意后尽快开始实施。

开展多学科协作会诊模式不但让患者受益,对医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次提升。以前,因医学的专业性以及医院事务的繁忙,外科医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化疗,而内科的又只精通手术,治疗上或许存在偏颇。“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外科与内科通过反反复复的沟通交流,就会知道外科关注什么,内科关注什么,大家也就会越来越融洽,相互提高。”沈琳说,由此,内科协助外科病理诊断,外科在治疗上就会越来越规范;内科也不会盯着放化疗一直做下去,会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放化疗的最佳时机。如若在治疗上有失误的病例,也会提出来总结:为什么决定这样治疗,为什么会失败?

会议结束后,当记者感叹于医护人员对学术进步的追求以及对患者的体贴时,沈琳说道:“我们是医生,这是必须做的,不求老百姓理解,只求老百姓满意。”任何一个行业,很少有像医生、护士这些医务人员这么辛苦的,他们任劳任怨,都是为了病人。就是这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之所以是全国同类医院的牛耳,与他们对自身的职业要求以及对患者的体恤是密切关联的。

推荐访问: 会诊 盛宴 协作 见证 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