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奔向月球

时间:2022-05-02 10:10:05  浏览次数:

“印度‘月船2号’着陆器登月失败,莫迪一脸凝重地安慰工作人员。”

2019年9月7日清晨7点,一则新闻标题吸引了我的注意。这则消息来自美联社,据称:印度当地时间9月7日凌晨2:15至2:20左右,印度“月船2号”着陆器在距离月球表面2.1公里的时候与地面失去联系。数据分析表明,当时着陆器对地垂直速度为59.8公里/时,显然是坠毁了。在位于班加罗尔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现场,印度航天工作人员一脸失望地宣布了“月船2号”着陆器失联的消息。

视频中,也是在班加罗尔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印度总理莫迪脸上密布的乌云让我心里一震,虽然他努力地安慰着现场的全体航天工作人员。站在他旁边的航天局负责人更是一直沮丧地低着头。外电评论称,这次月球着陆任务失败,使印度成为第四个在月球着陆国家的梦想化作泡影。

航天工程,尤其是探月工程,如此强烈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信心吗?在人类史中,月亮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中国探月工程又走过了怎样的路?带着这些问题,在经过多次预约后,我来到海淀区的一间办公室,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进行了采访。

“我国的探月工程实现了五战五捷,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成功是在2013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功是在2019年。”吴院士用这几句话开始了他的讲述。

一、人类与月亮

和70亿人一起居住在地球的你,是否想过,地球只是宇宙的沧海一粟?是否意识到,纵然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关注的目光却从未停止投向宇宙?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一直是最让我们敬畏的两件事物。

只有在面对宇宙的时候,人类才能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才会明白自己的生命既是有限又是無限的,因此,人类对宇宙和宇宙起源的关注,就是对生命的起源、人类自身起源的关注。

而宇宙中有一个天体叫作月亮。当寻求和拓展地球外生存空间成为人类繁衍的必然,你是否会抬头看看月亮——那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否会想起小时候妈妈讲的嫦娥、吴刚和玉兔的故事?是否也曾向往他们居住的广寒宫,和那棵砍不倒的月桂树?

“明月几时有”,你是否也曾这样,把酒问过青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豪放如李白,也有这样孤独又终于不再孤独的时刻。而月亮,就是那个寄托了人类情感的遥远慰藉。

《山海经》《淮南子》《离骚》等古籍中都曾讲到月亮,唐代《唐逸史》载“罗公远多秘术,尝与玄宗至月宫”,中华民族还根据上千年观察到的月亮的阴晴圆缺,编制了中国的传统农历,这成了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叫阿耳忒弥斯,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日本最早的一部物语文学《竹取物语》中有一个来自月亮的仙女,名叫“细竹辉夜姬”,是日本人心中的月亮女神。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在《天问》中如此发问。其实不只是屈原,整个人类自古以来都想知道日月安放于什么地方,众星辰又怎样布陈。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而仰望星空时,人类更加好奇:星空中,星辰旁,那个闪耀着清辉的物体——月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曾经,对于人类,它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境,慢慢地,人类离它越来越近:从千百年前抬望眼,静静凝视,到伽利略举起他的望远镜,好奇探寻,再看今朝,探测器已飞抵探测,来自地球的使者,和月亮零距离亲密接触了一次又一次。越靠近,人类就越懂它: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在离地球38万公里那么远的地方,它的平均直径约为地球的1/4,表面重力只有地球的1/6,从清晨到日暮,月球上一个昼夜竟相当于地球上27.3天,白天最高温度130℃,夜晚却冷到-190℃,还有,它的背面,地球上的我们永远也看不到,因为其自转周期等于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且方向相同,因此那背向人类的一面,曾像一个谜……还有太多的秘密,藏在这个沉默的星球里:关于地球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和它们沧海桑田的演化;还有太多的资源,也藏在那里,比如氦-3,如全部开采,可满足全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

神奇的月亮,既是前哨站,也是试验场。经由它,人类探寻的双眼,投向宇宙深远的空间。

可以说,一部世界探月史,就是一部人类追逐梦想的历史!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首颗卫星,1958年又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拉开了人类月球探测的序幕,后来,美苏两国展开“登月竞赛”,从阿波罗11到阿波罗17,美国共6次12人登陆月球,在月面共停留了300小时。之后月球探测经历了载人登月后的平静期。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环月探测器发现在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冰,引起国际广泛关注,欧空局、日本、印度和以色列等多个组织和国家纷纷加入月球探测行列,开启了延续至今的第二轮探月高潮。

截至目前,全球共实施了116次无人月球探测和9次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其中成功66次,成功率约为53%。

二、中国探月工程前的那些年

2004年1月23日,猴年的正月初二,时任总理温家宝在一份厚厚的报告上签字,标志着我国正式批准了中国探月计划,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探月之路。

而回望为探月工程鼓与呼的那些年,后来作为这项伟大工程的总设计师,吴院士的语气中既充满感慨,也渗透了情感,这是他后半生倾尽心血为之奋斗的事业。

爱仰望月亮的大巴山少年

吴院士的家乡在美丽但贫穷的大巴山。1953年10月,他出生在四川省平昌县得胜区得胜公社独柏大队第四生产队(后改名为得胜镇独柏村4社)一个叫“新房子”的地方。平昌县位于大巴山南麓,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小时候,正是因为贫困,没有太多灯光照耀的大巴山的夜晚显得那么宁静、清澈而深远。吴伟仁的家就坐落在大巴山麓的一个半山腰上,每年夏天的晚上,妈妈总是把凉席铺在院坝里,几个孩子就围坐在席子上,一起仰望星空,妈妈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妈妈白天忙一整天农活,很累,有时候讲着讲着就睡着了,这时这个长着大大脑袋的小男孩,就望着月亮,自己编有关月亮的故事讲给自己听。

推荐访问: 月球 奔向
[奔向月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