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看待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负担增加

时间:2022-04-13 08:07:33  浏览次数:

【摘要】“3个1教学模式”是一种混合学习模式,笔者通过多年行动研究发现,该模式并未如预期那样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反而令负担有所增加。文章从学生论坛帖子分析、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并从三个方面对本文效度进行了检验。该文的分析与结论对混合学习模式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混合学习;质性研究;教学模式;学习负担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24—06

一 问题的提出

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然而,笔者在人体生理学课程中开展为期三年的“3个1”教学模式行动研究以来,却发现学生普遍感到新模式比传统教学要更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表1是有关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所谓“3个1”是指“一个优秀的老师或教学团队,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和一套协作学习策略”,该模式将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在线学习、探究式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结合起来,是一种混合学习模式。关于该模式已有专文介绍[1],这里不再重复。笔者关心的是:学习负担是如何产生的?负担增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负担增加是必要的吗?学生如何看待负担增加的问题?学习负担增加对新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会产生多大的阻碍?

二 问题产生的背景

2006年开始第一轮行动研究时,采取了比较正式的协作学习方式。学生来自两个不同专业小班,共66人。按照异质分组原则,笔者将不同专业、性别、学习水平和风格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内,每组6人,共11个小组。组长负责每周课后至少召集大家讨论一次,时间约1-2小时,讨论情况要有记录,并按照老师要求的格式整理成文字,作为小组作业交上来,同时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用电脑软件画成一张思维导图。小组作业、思维导图和小组协作学习情况等,都作为评定小组平时成绩的依据。为了强化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机制。

开始的情况让人惊喜,学生们对这种学习方法感到耳目一新,部分小组甚至很兴奋,积极行动起来。但不久他们就产生了疑虑,觉得这种学习很耗时间。部分小组由于内部协调出现问题,效率不高,积极性锐减。结果协作好的小组还能坚持下去,甚至越来越好;协作不好的小组开始放弃,小组学习也流于形式,不但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徒然浪费大家的时间。有些小组每周作业和思维导图都是组长或少数人完成的,没有达到促进协作的目的。尽管期中考试后,我对部分协作学习开展不好的小组进行了调整或重组,但效果不明显。期末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除了认为学习负担增加之外,对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不十分理想。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的结果,导致笔者在2007年第二轮行动研究中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不再强调每周固定的小组学习,不要求每周提交小组作业,不硬性要求画思维导图,改为每周在论坛里发布思考题,要求小组讨论后将本组的答案上传到论坛,老师根据各小组答案的正确度及发帖的先后确定某个小组优胜。新措施一实行,却变成一场抢先在论坛发帖的竞赛,往往问题刚提出来,就有人争先恐后发帖以争取本组优胜。有人反映其实小组内根本没有讨论,往往只是一两个人从书上或网络找到相关答案后就立即上传,甚至头天晚上才发布问题,第二天凌晨就有人发帖回答了,干扰了正常的休息与睡眠。一学期下来,认为学习负担增加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然接近七成。

2008年第三轮试验的时候,学生数已增加到160人,包含护理、生物医学工程和康复三个专业。笔者对协作学习方案作了两点重要改变,一是让学生自愿组合,而且既可以选择参加小组学习,也可以选择一个人自学;二是强化了探究式学习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大幅提高了探究式学习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希望通过开放式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此举发挥了较好效果。到学期末统计,除了3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参加了小组学习,共提交了35份探究报告,完成了期末答辩。同时认为学习负担增加的学生比例增至八成多,选择“显著增加”的学生比例也大幅上升。

三 哪些方面负担增加了?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学生论坛帖子分析、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三种研究方法。

1 论坛帖子摘录 我们在学习平台上的讨论区开设有意见建议专栏,学生常常会在论坛里或通过电子邮件对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有时不乏尖锐的批评与“抗议”。

帖子一(06年):

小组讨论的实际效果还值得怀疑,……,关于思维导图我承认有一定的效果,也能够接受,但是要同学们去大费周折的画图的话,实在没有必要。个人认为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仅凭几张思维导图就可以表述出来的,……再说我们的学习也并不轻松,还有其它一些科目,还有四六级考试....

帖子二(06年):

优点:……。缺点:花的时间好多啊,单单看帖子的时间就占用了我很多时间,还要回帖,灌水,时间就更多了……还有啊,我上网看了帖,本来觉得掌握的还可以的知识,被同学们的各家思想影响下,我开始不知所措,不知道谁对谁错,老师也不可能在网上一个一个回复的,越看越晕啊,自信都变自卑了。还有,感觉同学们竞争心理好重,我就是其中一个,不顾一切地发帖,为了小组能有个好的成绩。唉。总而言之,我喜欢这种上课的形式,但我觉得上网灌水发帖子的方法要改下。

帖子三(06年):

……不好的地方是花的时间更多,记忆上都得靠自己,而且预习的任务更重,只有在对课本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才会讨论出实在的东西。我觉得老师应该讲多一点。

帖子四(06年):

还有那个思维导图,……完全可以老师帮我们总结,然后我们按照老师的总结去看书,并且自己去领悟这种学习方法的奥妙!这样应该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还能够学习到方法。

帖子五(07年,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做了修改):

请允许我列举一些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一.跨年级、跨学院的同学。我们护理学院与05级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学几乎所有的课时是相冲突的,一个星期能有一两次见面就算是很不错的了,何来的课后的讨论合作学习?二.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电脑……图书馆的电脑很多时候也是座无虚席!又怎能体现网上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讨论与学习呢?……三.网上讨论区。很多同学为了能在网上讨论区能被评上优胜组,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和发表所谓的帖子,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时间安排,结果是得不偿失啊!

从这些论坛帖子可以发现:①认为小组讨论比较花时间,效果不好,不如老师多讲点,最好帮学生总结好,便于记忆;②课程较多,学习任务较重,不愿在一门课上花过多的时间;③通过网上发帖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会带来过度竞争,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④、客观条件的限制也给这种混合学习增加了负担。

2008年第三轮研究中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参加和组成小组,也取消了每周交作业和评优胜等硬性规定,只是通过探究任务驱动小组协作,所以意见较少,没有这方面的帖子。

2 访谈 访谈分别是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之后和第三轮行动研究之中进行的。访谈者是笔者和几个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有时我们分别对学生进行访谈,有时是一起对一个小组的学生集体访谈。下面是部分访谈片段。

访谈一:(采访者:王竹立,受访者:曾××,06年第一轮研究结束后的下学期,访谈后根据笔记整理)

王: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许多人都觉得我们上次的学习方式有一点增加个人的学习负担?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增加了哪些负担?是不是时间花得比较多?

曾:其实搞得好的不觉得是个负担;搞得不好的,做什么都觉得是个负担。那些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小组,大家分工做得比较好,就不觉得负担。熟悉后效率会提高。像我们这组,工作只有一、两个人在做,就觉得是个负担。那些男同学很懒的,没责任感。……

王:你们花时间最多的工作是什么?

曾:做思维导图啦,还有做作业。

访谈二:(采访者:李海良,受访者:罗××,06年第一轮研究结束后的下学期,访谈后根据笔记整理)

罗:哦,老师讲课只抓住几个重点。前期讲的太少,后来可能发现了,就慢慢的有所改善,只抓重点,对总体把握有一点困难。也不是光抓重点,反正(讲的内容)有一点点少。

李:你对课外协作学习感觉如何?

罗:也很好,大家在一起,(知识)比较丰富,不会跑题,都愿意去说,很有帮助。

李:这样做占用了一些课外时间,而且老师讲的不多,你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没有对你造成学习负担?也可以说有没有压力?

罗:有一点点压力.

李:为什么呢?能不能再详细说一下?

罗:就是要准备很多,占用课外时间。(她说的很快,也很多,这是罗的大意)

访谈三:(采访者:陈颂丽,受访者:匿名,06年第一轮研究结束后的下学期,访谈后根据笔记整理)

陈:你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你造成压力吗?

学生:有负担,有压力。成绩部分的压力很大,因为很害怕自己的成绩不好会影响小组的其他同学。还可能跟我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一样,这也会造成压力。(注:第一轮时,为了强化小组成绩互赖,规定小组成绩要参考每次小测验中小组成员的平均成绩和最低分。此处提示负担部分来自心理压力。)

访谈四:(采访者:郭泽平,受访者:邓××,06年第一轮研究结束后的下学期,访谈后根据笔记整理)

郭:那总的来说,你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加重你的学习负担?

邓:有啊,没有老师指导,需要很广泛地看,没有重点,似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深入掌握,还是有压力的……

郭:那么其他的同学发言能不能帮助你掌握知识点呢?

邓:没有啊,同学讲得一般都不行的,而且他讲的内容一般我们又没有好好预习,感觉很陌生,光是那些专有名词就把人搞晕了。其实王老师应该多讲一些啊,他只讲那么一点真是有些浪费了,他讲课很好啊!有很多我觉得含糊的问题他总是能很清楚地讲得很明白。

访谈五:(采访者:王竹立等,受访者:王××,李××等四人小组,08年第三轮研究中,访谈后根据录音整理)

王:……你们觉得生理课有没有增加你们的负担?你们在这学期的四门课中,学习生理课大概所用的时间比例是多少?

钱:大概占到45%左右吧!

王:那你们都把时间放到什么的学习上面了呢?

钱:主要是探究式学习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王:也就是说,你们用来学生理学书本上的内容的时间和其他课程查不多,而时间主要是放在探究式学习上面了。

钱:哦,差不多。

(除了李志德之外,其他几位同学也都表示学习负担有所增加了。)

王:(问李志德)你为什么觉得负担减轻了呢?

李:因为我们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做一些主题报告,这些都不用特别的记忆,在考试的时候会占一定比例的分数,觉得考试的压力减轻了。所以,如果我们在考试的时候,探究式学习占一定的分数,就能够减轻压力。(注:李是港澳生,中学时有过小组协作学习的经历)

从上面的访谈中可以发现:①若小组协作学习效果不好,会因浪费时间而加重学习负担;②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要靠自己看书学习,不易抓住学习重点,导致学习负担增加。事实上老师讲得少了,恰恰突出了学习重点,因为老师讲的都是最重要的内容,而且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学习的指导。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还是受考试的困扰,因为以前基本是老师讲过的才考,不讲的不考;而现在老师讲过的当然要重点考,但没有讲的也并不是不考,这让学生感到增加了个人的责任,害怕有所遗漏,也就是学生说的“需要广泛地看”,因而感到负担增加;③上课或小组讨论前,需要事先预习,导致原有学习习惯被改变(不少人考试前才突击复习,这种现象在男生中比较普遍,所以男生的反对声音也相对较大),而认为负担增加了;④害怕因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影响小组的平时成绩,感到有心理压力;⑤2007年学习负担增加主要因为效果不佳的小组课外学习以及完成每周的课外作业;2008年主要因为后期的探究式学习。

3 问卷调查 所有的问卷调查都是以不记名方式进行的。2007年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前三周,我采用的是传统讲授型教学方法,此后才改为“3个1”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进行前后自身对照。通过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对比发现,在传统讲授型教学中,平均每周课后花1~4小时学习生理课程内容的学生为62%,花4小时以上的为25%;而在“3个1”教学模式中,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5.7%和28.6%,似乎只是略有增加,提示学生认为负担增加有可能更多是心理层面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认为学习负担增加的学生中,男生明显多过女生,可能与男生不如女生努力,习惯考前才“突击”有关,而新模式要求平时要努力,常常有作业和小测验,而且要计算平时成绩,因而可能引起部分同学的不适应甚至抵触。

2008年问卷调查发现,平均每周课后花1~4小时学习生理课程的学生为57.5%,花4小时以上的为22.5%,较2007年有所下降;但奇怪的是认为学习负担增加的比例反而更加上升,这次调查与前两年不同,不是在学期结束时做的,而是在学期过了三分之二时做的,那时探究性学习虽然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但还没有进入高潮,小组协作学习并不十分活跃,也没有硬性规定每周要固定讨论多长时间及交作业等,为什么学生感觉到负担增加的比例仍然那么高呢?这更强化了我前面的推测:即学生学习负担增加,更多的可能来自心理的焦虑,这种焦虑产生的原因包括:对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以及对在一种全新学习模式中能否取得好成绩的疑虑。

我在2008年学期末考试结束时,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时探究性学习成绩已经公布,该成绩在总分中所占比例也已明确,开卷和闭卷考试也已结束,一切已基本尘埃落定。我换了一种提问方式,“你花在生理课上的时间和精力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结果认为“要多得多”的学生比例为16.3%,“稍多一点”的比例为36.9%;比几周前认为学习负担“明显增加”的比例33.3%、“有一点增加”的比例49.2%都有明显下降。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心理焦虑开始解除;还可能与我的提问方式有关,这次我不是直接问学习负担是否增加,而只是问他们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增加,从而也部分避开了心理负担的因素。

根据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列几点结论: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新教学模式的确导致学习负担不同程度地增加。②学习负担增加包含心理负担增加与实际负担增加两个层面。③导致心理负担增加的原因包括对新模式导致个人学习习惯改变的不适应、在新模式下个人责任的增加、对在新模式下能否取得较好成绩的不确定、以及过度竞争引起的焦虑等。④实际负担指时间和精力的增加,导致时间精力增加的原因在三轮行动研究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由于老师只讲授重点和难点,其他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去看,学生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个人的自学而不是老师的讲授与归纳来掌握可能考到的知识点。不同的是,在第一轮试验中时间和精力的增加主要是为了完成每周讨论、作业和思维导图;第二轮试验中负担主要因为抢答问题;第三轮负担主要因为探究性学习。⑤导致实际负担增加的原因还有协作条件不充足(如缺少电脑和上网条件、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不容易等)、课程多时间紧(学生不愿在一门课程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老师指导不够(包括对课程的讲授和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协作效果不好(内部不够团结,部分同学搭便车不出力等)等。

四 负担增加是必要的吗?

正当笔者为学生负担增加十分困扰的时候,有位专家发表了这样的看法:要想达到深度学习,负担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我忽然意识到,我最初的希望学生学得又好又轻松的愿望有点过于理想,我的教学模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这是传统教学中最重视的),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扩展,以及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只是传统的考试未能将这些成果充分展示出来。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学目标、学习资料和评价内容,传统教学均无法与新模式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学习负担一点不增加,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负担增加与收获大小有一定的正相关。

五 学生如何看待学习负担增加问题?

据笔者的观察,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层面:现在的学生都有很现实的一面,他们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得到好的分数。从这个方面考虑,他们不希望课程太复杂、内容太多、考试太难。第二个是理性层面:不少学生也认识到,传统学习只重死记硬背,有种种弊病;未来的社会要求有真才实学的人、有能力的人。所以他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能够帮助提升自己应付未来挑战的能力,如果课程不那么多,时间不那么紧的话,新模式还是很受欢迎的。在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路昉硕对黄××同学的访谈中的一段对话比较有代表性:

路:对这门课的教学模式,你的总体感觉怎么样?

黄:我觉得它的形式很新颖,你必须认真地看书,讨论之前要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学好。它不应付,可以学到真正的东西。我认为这种形式非常能发掘人的特质,因为在讨论中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性格。而且它还很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开始的时候,我对这种方式也不是太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来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它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我们的小组不全是一个年级的,我们的组长是二年级的,还有的同学不是一个专业,之前就根本没有什么接触,但通过这门课,我们都彼此互相熟悉了,课外,我们不只聊要讨论的东西,还聊一些其他的,比如生活中的,我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通过这种形式,我学会了如何讨论,就是说怎样让别人了解你的观点,以及怎样反驳别人的观点。

路:那么如果让你给这门课打个分数,你会给多少分?

黄:我想会介于很好和较好之间,给88分。

路:很高的分数哦~~

黄:恩,我觉得生理学这门课本来就很枯燥,但他却能把这么枯燥的东西形象化,我觉得很好,所以给这个分数。

……

路:……如果这学期还有这种形式的课,你愿意参加吗?

黄:现在的时间少了,我想我不愿意再讨论了。现在有8门课,还要考CET-4,下学期还要考CET-6,时间太紧了,现在都变现实了。大一的这种活动很有社团的感觉,能锻炼人的能力,而且当时也只有两门专业课。现在感觉那完全是一种“奢侈品”。

每学年期末的问卷调查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学生的基本态度,见表3。

* 注:08年问卷中只设了“非常愿意”、“愿意”和“不愿意”三个选项,未设“无所谓”选项,可能导致选择向“愿意”或“不愿意”两极的分化。

六 学习负担增加会不会阻碍这类教学模式的推广?

虽然理论上我们基本赞成新模式的教学理念,实践中也确有诸多收获,但如果整个教学大环境不变,如果传统的人才观念和评价体系不变,学习负担的增加几乎一定会阻碍这类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广。“3个1”教学模式实际上与其他的混合教学模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3个1”教学模式中遇到的问题,在其他混合学习模式中也极有可能遇到。学生的话很有代表性:“一门课程采用这种模式学习还可以应付,如果同一个学期所有的课程都采用这种模式就应付不了啦。”

为什么所有的课程都采用传统的“背多分”就能应付得了呢?可能传统的考试主要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浅层次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听课记笔记和考前的突击来应付,加上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熟悉了,不需要重新适应。而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迁移,要求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习材料不仅来自一本教科书,还有网络与多媒体等数字化资源,内容也不局限在教科书的范围之内,学习方式也包含协作与探究等多种方式,学习成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学生需要重新适应,因而负担自然要大得多。如果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掌握与记忆,而更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又会如何呢?在三轮行动研究中,笔者一直在如何平衡学生根据兴趣的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与对课本知识的全面掌握的两种选择上“走钢丝”,笔者常常不得不阻止学生根据兴趣对某一非考试重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讨论,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所谓“正轨”上来,我常常告诫学生“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去讨论,你们要注意抓住学习的重点”,这到底对不对?所谓学习的重点如果仅仅是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而不是针对现实问题的是否有意义?我们的培养目标难道是要把他们统一培养成为生理学专家?还是教给他们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

我相信,如果想通了这个问题,如果在评价方面更加多元和灵活,所谓学习负担增加的问题最终将不成其为问题。

当然,现实的做法是应设法减轻学生心理层面上的负担。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逐渐完善的明确而灵活的评价机制来实现。

七 研究效度问题

所谓效度是指某个观点或结论基于事实或证据,是“能够被证明的”[2]。一般来说,如果支持某个观点或结论的事实或证据越多,效度就越高。检验质的研究效度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检验。

1 相关检验法 前文中大多数观点和结论,都从论坛帖子、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基本构成了一条证据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重复。

2 反馈法 道焰老师是我尊敬的同行之一,她是教育技术学博士,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对诸多教育实际问题也有真知灼见。文章初稿出来以后,我请她提出批评意见。她阅后在文章的空白处作了认真的批注。除了肯定文章的写作方法,认为“从一个看似小的问题入手,以质的研究方法来进行一步步剖析,真实、可信,是国内教育方面文章所缺乏的”之外,还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第一题目不是很恰当,您要阐述的不是为什么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学生的负担(这个几乎不用说,大家都能知道),而是这种负担背后的您想揭示的问题。第二就是您的最后一段,应是本文的高潮之处,通过前面的大量质的分析,得到一些思考和启发。这部分感觉意犹未尽。”“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关注热点不像中小学生:减负,而是应用知识、创新能力。从前面的描述中我感觉学生的负担来源于:第一和其他课程比,花的时间多,第二,似乎还是围绕考试这个目标。并没有反思多花的时间不仅仅学到知识,还学到了如何学知识。”似乎道老师并不认为大学生负担过重,因而无须“减负”,而是要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身的认识,不要像中学那样,整天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

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其一,大学生学习负担到底重不重?其二,能否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改变学生的观念进而提高他们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对第一个问题,我查阅了国内关于学生学习负担的研究文献,发现绝大部分都是关于中小学的,大学的几乎没有,说明道老师的话是有根据的。但在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中,学生都反映学习负担重,主要是课程多、时间紧、教学进度比中小学要快得多。说明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大学里由于没有中考和高考那样的升学压力,因而学生心理上的焦虑程度不像中小学那样突出和引人关注而已。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能否提高学生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我认为会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期望过大。我之所以担心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担忧学习负担增加,会降低学生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妨碍这一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如果真像学生所预言的那样,这种模式一次只能在一门课上实行,而不能同时在其他课程中应用,那我们实验的意义就要小得多。

虽然一定的负担对学习是必要的甚至是有益的,但过大的负担无疑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焦虑增大,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增负”的同时,还必须给学生“减负”。为了能普及推广新的教学模式,我倾向于降低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减轻学生记忆与背诵带来的压力,不要求面面俱到式的学习,而突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统一的知识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大幅减少以知识为核心的卷面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更多地用探究性学习的作品和基于真实问题的开放式的考核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可能不够“全面”、“系统”,传统记忆式的考试分数可能不高,但更灵活、更有实践经验、更富于创造性。

我还将文章初稿给了另三位同行和我的研究助手审阅,她们基本赞同我的观点与结论,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忍痛割爱。

3 参与者检验法 笔者又将文章发给了几位参加过3个1模式教改实验的学生阅读。其中一位是参加07年教改的学生通过EMAIL回复如下:

“里面的观点我都是很同意的,情况也都很符合实际,……最后那个姓黄的同学说得非常好,完全概括了我们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实是以我们现在的学习还有不得不参加的各种活动比赛来说,不可能把学习时间调得那么高,尤其是我们专业的同学都比较鄙视本专业。……其实像3个1的教学模式为我们的课下学习指明了方向,除了做题之外还有问题回答、小组讨论等等工作,像我们07年的时候学习时间有前后对比,时间比传统教学可能差得不多,但是比传统教学课下的学习要累,需要更积极主动思考更多,我觉得是肾上腺素什么的分泌的更多了。就是这些了,其他该说的以前调查也说得差不多了”另两位的意见也大同小异,此处从略。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张汶,郭泽平等.“3个1”教学模式研究[A].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教育信息化与创新人才培养[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9-164.

[2] 朱玉婷.质的研究中的效度问题及其检验--读《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J].科教文汇,2007,12:41-42.

推荐访问: 学生学习 如何看待 混合 负担 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