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墙的思索

时间:2022-04-08 10:26:08  浏览次数:

逶迤起伏的万里长城,曾经是华夏和夷狄的分界线。英文叫作“The Great Wall”,直译过来,就是“大墙”。这一个“墙”字,倒是把握了中国人特别爱筑墙的要义。

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发数十万戍卒修长城,到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历朝历代,从帝王到老百姓,在这墙上没少下功夫。清人凤韶《凤氏经说·墉墙》定义曰:“古者屋下柱间墙曰墉,屋外四周墙曰垣,垣即所谓宫墙也。垣、墉皆得称墙,而墉不得称垣。”无论为墉,为垣,为墙,只要有能使空间一分为二的措施,都意味着内外的区隔,人我的轸域。

中国人对筑墙一事,特别来劲,其目的就是设限,你是你,我是我,泾渭分明,不可越雷池一步。

北京城里,那磨砖对缝,敦实厚密的四合院,为什么所有的外墙窗户,既高且小?为什么所有的对外门户,虽设常关?这就是长城精神的体现。长城精神归结起来,一言以蔽之,曰“隔”。所以,四合院的要害,就是用四堵墙与外部世界隔开来。王公贵族的府邸,高官显宦的豪宅,是用围墙围起的大型四合院;而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是用城墙和护城河围起的巨无霸四合院。由此可知,无论是物质上的起到分隔、间隔、区隔作用的墙,也无论是精神上的起到隔离、隔膜、隔阂作用的墙,这种内向的、自恃的、局限的居住方式,祖宗八辈子地关在这四堵墙中,久而久之,对居住者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精神,说不定就会产生出《淮南子》所言“井鱼不可以语天,拘于隘也”的影响。

四合院给人留下印象,无非有四:一、重门叠户,莫测高深;二、内敛外藏,自我封闭;三、关门独大,狭隘局促;四、壁垒心态,害怕开放。因此,中国人的墙筑得越高,将自己关起来的程度也越大。墙,壁立于前,环伺左右,只有堵心的感觉,哪有开阔的胸怀呢?没有开阔的胸怀,哪有远见卓识的辨别力,哪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哪有放眼世界的高远境界,哪有攀登高峰的冲击精神呢?

一部近代史,其闭关锁国,自我隔绝于世界文明;其禁锢桎梏,畏之避之于时代潮流;其愚昧保守,顽固抵制于现代科学;其老大自居,落后挨打于帝国列强……与紫禁城里的最高统治者,跳不出四合院那四堵墙的束缚拘囿,恐怕有着莫大的关系。更何况,紫禁城的墙,更高,更厚、更坚固、更严密呢?

明代有个荒唐皇帝朱厚照,民间传说他寻欢作乐,时常微服潜行,溜出城外。有一出京剧《游龙戏凤》,就写他在荒村野店,与民间女子李凤姐,打情骂俏的故事。朱厚照当然不敢说他是当今皇上,只说他是住在那个大圈圈套小圈圈,小圈圈套黄圈圈中的人氏。虽然,正德皇帝走出黄圈圈,但是,他无法甩开那像影子一样紧跟着他,尾随着他,像空气一样包围着他,裹从着他的人墙。最终,还得乖乖地被扶上鞍,架上马,回到那黄圈圈里的金銮殿上。

别说这位帝王,摆脱不了人墙,那些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达官贵人,他周围的幕客股肱、刀笔衙役,还仗着他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呢!即或一个县令,他身边的跟班、亲信、党徒和下属,还指着他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呢!最不济的保甲长和里正之流,他左右的奸佞无赖、棍徒混混,还靠着他没碴找碴,无事生非呢!

墙有两种,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墙,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的墙。走出有形的墙,也许不难做到,要想走出精神的墙,却非一件易事。自己筑起的墙,固然自囿其中,别人筑起的墙,更是令君止步。而且,自己所筑的墙,易拆,别人为你筑起的墙,那就很难突破。

推荐访问: 思索
[墙的思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