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ATP的主要来源

时间:2022-04-06 08:34:20  浏览次数:

zoޛ)j馐??i3uii33v@L<wuviiiiyyiM4M4ui駝]vi]߃@Li33#馞wvYiuvs;c;_ÿ駍f]I	^?i总结生物反应式写法如何?

(7) 说出有氧呼吸的关键词,使用这些关键词,给有氧呼吸下定义(解决学生“能量变化”的学习困难)。

学生在完成两组“互学”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困惑:[H]是什么?有何作用?它和以前接触的H、H+、H2有何区别?虽然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图解”的物质改变一目了然,但学生不明白如何计算物质摩尔数,对于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出现“+能量”的理解出现争论,不清楚是“ATP”或是“热能”还是“ATP+热能”。学生的这些新困惑是问题式课堂真正的动力。

教师随即分析学情,找准“下手点”:“有氧呼吸过程图解”从四个角度梳理: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类型,见表1。不难发现物质数量变化、反应类型在表中依然没有解决。究其原因,就是[H]作用和它作为“中间产物”的地位问题没有厘清,出现了“知识断点”。对此,教师教学的“下手点”即解决[H]和“中间产物”的疑问。

教师“领学”提升:[H]不是H和H+,而是一种化合物NADH,具有还原性,作为还原剂。O2作为氧化剂,这为“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做了提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生成[H],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从C6H12O6最终变成了CO2来看,属于分解反应。综上所述,有氧呼吸反应类型为氧化分解,与前文细胞呼吸反应类型一致。

教师接着介绍“中间产物”,为“书写总反应式”和“能量逐步释放”搭桥铺路。有氧呼吸是一系列连续反应,不是一个化学反应。以丙酮酸为例,丙酮酸既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物,也是第二阶段底物,像丙酮酸这样,还有[H],都属于中间产物。每一阶段由专门的酶(可用酶1、酶2、酶3表示)催化,且前一阶段反应产物是后一阶段反应底物,因此葡萄糖逐步分解,能量逐步释放。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其余的在有关酶催化下被ADP接受,与磷酸结合,生成ATP。

5.4 检测基础,“领学”拔高,突破“无氧呼吸”学习难点

第一组问题(检测基础):

(1) 在有O2的情况下,细胞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形成ATP。在没有O2或O2不足的条件下,细胞怎样解决ATP供应?

(2) 据图4,无氧呼吸包括2个阶段,在图4中用①②表示,讨论每个阶段发生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在图5括号内写出。

(3) 写出无氧呼吸总反应式。

(4) 同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何丙酮酸被还原的产物不同?能否举例说明哪种生物进行酒精发酵,哪种生物进行乳酸发酵?有没有一种生物既进行酒精发酵又进行乳酸发酵,试举例说明。

(5) 仿照有氧呼吸,给无氧呼吸下定义:无氧呼吸一般指在 的条件下,通过 的催化,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

,同时释放 的过程。

学生“互学”后,会生疑:据有氧呼吸[H]作用,提示两种无氧呼吸反应类型均为氧化分解,却无法说出丙酮酸被分解为不同产物的原因,亦不能说出氧化分解的异同。

诸如此类就是知识缝隙,教师找出后,应见缝插针,从“能量释放多少和去路”入手,设计第2组问题。

第二组问题(“领学”拔高):

(1) 以乳酸发酵为例,每消耗1 mol葡萄糖释放能量为196.65 kJ,其中只有61.08 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去哪了?以酒精发酵为例,每消耗1 mol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为225.9 kJ,其中只有61.08 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去哪了?无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能量了吗?

(2) 与有氧呼吸释放能量2870 kJ相比,二者释放能量相差如此之大,这对于理解氧化分解有何意义?差值部分能量储存在哪?

(3) 说出哪些过程能形成ATP?在ADP转化成ATP过程中,所需能量从哪里来呢?

教师补充表2:由于酶种类不同(用酶a、酶b、酶c表示),丙酮酸被还原的产物不同,生成酒精和CO2或生成乳酸,不会有生物二者兼而有之。酒精发酵适用于大多数植物、酵母菌;乳酸发酵适用于大部分动物和乳酸菌。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释放能量较少,说明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彻底,无氧呼吸氧化分解不彻底,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归纳小结:

(1) 细胞呼吸主要方式:有氧呼吸。

(2) 判断氧化分解彻底与否的依据:观察产物是否均为无机物。

(3) 形成ATP的过程(图6)主要有3条:① 有氧呼吸;② 无氧呼吸;③ 光合作用。

相应的,在ADP转化成ATP过程中,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或光能。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细胞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依赖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外,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ADP转化为ATP。因此ATP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

5.5 提问结课

酵母菌是引课素材,教师继续寻找挑战点进行结课,做到首位呼应。

教师结课提问: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什么?

(2) 回到课前“头脑风暴”:取一部分发酵液,用乙醇和丙酮处理其中的酵母细胞,将它们杀死,发现处理后的发酵液仍然保持发酵能力,为什么?

(3) 某小组在注射器中加入3mL含酵母菌培养液,吸入9 mL空气后加塞密封,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管内的气体体积增加。为什么?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较多的概念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夹杂推理分析,课堂处理很有难度。教师应在不照搬教材情况下进行重构:切块、分层同时推进。切为3块,分别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每1块以组织若干问题分层推进。

“视频导入”引课,带出关键词“发酵”,为细胞呼吸概念寻找关键词做好思维内动,亦为“结课”做好首尾呼应,做到了用一个观察点抓住一节课。

自制6张图是3块相应线索,也是教学特色。学生初步阅读教材建立认知后,借助图形二次建构,为快速“理解文本”搭建支架。特别是有位学生分析有氧呼吸总反应式时,提到:“释放的能量怎么理解?是ATP还是热能还是ATP和热能二者总和?”这些问题让教师始料不及,而这就是问题带来的生产力。学生在问题式课堂中互疑互解、互帮互学,逐渐形成严谨思维,不仅在学而且在用,是学以致用的典型结合。

有氧呼吸过程是重点,亦是难点。以问题递进式推进,使组织课堂、观察课堂的视角由“个体认知”上升为“集体对话”,把课堂变成学生交互的舞台,增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塑造了鲜活的课堂。特别是在处理图3和图5过程中,学生多次板演,出现多次“学习断点”“知识缝隙”,为教师找出学习困难“及时搭桥”,也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生成新问题“铺路”,这样“问题中再生问题”的方式使问题生成及时、鲜活、有力,从而突破有氧呼吸,最终使学生认同“ATP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实践证明,问题式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推荐访问: 来源 ATP
[“ATP的主要来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