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著名教授报道之一

时间:2022-04-02 08:14:25  浏览次数:

徐国彬,汉族,1938年12月16日生,广东中山人。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至1960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1989至1990赴美在Steven’s理工大学和美国国家地震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并参与指导博士研究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张拉整体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铁道部、建设部以及国际、东方、北方等航空公司的十余项科研课题并获得铁道部、建设部、教育部、冶金部等多项科技进步奖,优秀论文奖等。主讲(英语授课)研究生课程“随机振动理论”、“振动测试技术”、“随机数据处理”、“高等钢结构”、“地震工程”、“结构工程中的混沌问题”、“索膜结构”、“结构拓扑学”等。指导国内外研究生共60多名。研究开发了新型结构十余种。研制结构测试仪器4种。著译作20余册。在国内外杂志共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15项,其中“索托桥(结构)”获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另一项(劲柔索张拉结构)经国际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无形资产为2437.5万美元。并综合考虑了科学性、实用性、风险性。并在国内建成创新型工程——鞍山体育中心体育馆(索托结构,此种创新工程在世界上已建成三个,全在中国):97米跨鞍山体育中心体育馆、80米跨湖南省政府大楼和北京曲棍球馆75米跨,现正在设计100米跨豫西电厂煤棚。创新工程可大大节约用钢量,一般为普通结构用钢量的1/3~1/4,节约资源可以实现资源依赖型社会向知识依赖、技术依赖型社会的转变。经济发展不受或少受自然资源的制约)。还有7项发明专利初审已通过并公开,待最后批准。训练馆(劲柔索张拉结构)也已建成3年。还有6项已申请专利待批准。

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

1、影响面理论。用于理论上空间结构最不利载荷得求取。

2、力矩减少理论(总结了数千万年建筑结构发展的一条力学规律——力矩减少。)

3、拓展了工程力学概念——建立《变性体力学》体系,从基本概念上探讨经典力学存在的问题:客观环境的改变:从手工化、人脑、手算发展到现在的机电一体化、电脑化、信息化、网络化,简化模型需要改变为精确化模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任何不适应社会的事物都需要与时俱进。故300多年前的工程力学——将原本三维实际结构、三维受力简化为二维受力分析的经典力学。需要改变为三维受力分析。

由二维进入三维十一大的突破。比如原来二维欧氏平面几何,进入三维的非欧几何(俄国咯巴切夫斯基几何、德国黎曼几何、闵可夫斯基四维几何等8种几何),这种数学领域的几何学的发展从概念上给与人们的启示是某种概念只能适用于某种情况。人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时间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一切都在变,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也在变。对经典力学提出了:力的定义、力的平衡、力素的构成、坐标系统、力平衡的稳定性、伏拉索夫薄壁构件理论、都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矩偶》的概念这是一个三维空间新的力素。这是经典力学丢失的力素。应该补充上。(详见徐教授的专著《变形体力学》)。

研究领域、主讲的课程及指导研究生:

1、钢结构、新型大跨空间钢结构的研制开发。

2、结构静动力分析、结构抗震、抗风及减灾、工程事故处理。

3、系列化抗震、减振支座;高精度磁悬浮轨道支座;水下耐腐蚀支座等。

4、静动态实验分析、测试仪器、仪表。

推荐访问: 中国 教授 著名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