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追忆安医大校友朱仲丽

时间:2022-03-28 09:42:51  浏览次数:

她走了,走完了她百岁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留下了一段精彩的传奇,她就是安徽医科大学校友朱仲丽。她是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女大学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夫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还是中国文坛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

2014年2月12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向朱仲丽同志遗体告别活动。我带着安医大校领导的嘱托,怀着悲痛和敬仰之情赶赴八宝山,为我校这位老校友送行。

告别大厅里,朱仲丽老人安详地躺在鲜花和绿叶丛中,身上穿的正是2012年她到母校时穿的那件湖蓝色呢大衣,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我随着吊唁的人群,缓缓绕老人一周,向老人鞠躬致哀。看着老人安详的面容,8年前采访老人家时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那是2006年4月的一天,我陪同安医大校长张学军专程到北京,拜访我校著名校友朱仲丽,邀请她10月回母校出席80周年校庆活动。她家住北京地安门什刹海旁边一座幽深的独门大院,由于事先预约,警卫战士将我们引进大院,只见院内柳树吐絮,樱花盛开。朱仲丽老人在宽大明亮的一楼会客厅热情地接待我们,招呼我们在沙发上坐下,叫保姆沏上茶水。只见她和蔼可亲、满面笑容,眼不花、耳不背,思维清晰、身体硬朗,看上去只有70来岁,一问才知她已92岁高龄。

那天是朱仲丽自1936年从上海东南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毕业70年后,第一次见到母校来人,心情非常好。她坐在沙发上,认真听取了张学军校长对母校情况的介绍,仔细翻阅了学校简介和招生简章,显得十分高兴。

她用温婉的声音,将自己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她于1915年2月8日出生于美丽的湘江之滨长沙,祖上是安徽凤阳朱元璋的后代,父亲朱剑凡是20世纪初我国著名的革命教育家,1905年毁家兴学创办了“周南女校”,向警予、杨开慧、蔡畅、丁玲都曾在那里求学。父亲与毛泽东为湖南老乡,更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朱仲丽早在5岁时就在家里见过毛泽东,毛泽东那时亲昵地称她为“八妹子”。她15岁时就协助父亲为共产党地下组织做事。1931年她考取上海同德医学院,后转入上海东南医学院,1936年毕业后到南京中央医院担任实习医生。1937年底,她从繁华的大都市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第二年春在延安边区医院任外科医生。1938年7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白求恩、马海德等国际友人一道工作。她回忆在延安是毛泽东最先把她介绍给王稼祥,做了她的红娘,加上她的姐夫肖劲光的积极撮合,成就了这段美好姻缘,1939年初她与王稼祥在延安窑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此后夫妻俩情深意笃、相濡以沫,被毛泽东赞为模范夫妻。

王稼祥是我省宣城泾县人,所以朱仲丽后来常说自己是安徽的媳妇。王稼祥早年参加革命,毕业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是我党杰出的早期领导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王稼祥被炸断肠子,是用担架抬着走完长征的。1935年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投了关键的一票,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同时他也是我党在理论与宣传中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的人。

在延安,朱仲丽曾担任边区医院门诊部主任,抢救过许多危重患者,后担任中央机关医务所所长,成为毛泽东和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她还教过毛泽东跳交谊舞。

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兼我国首任驻苏联大使,朱仲丽作为大使夫人赴莫斯科,活跃在外交舞台上,并到莫斯科医科大学进修。1951年回国后,朱仲丽先后担任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妇幼卫生处处长、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即今天的北京友谊医院)中方院长、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荣誉顾问等。

1978年起,62岁的朱仲丽开始了文学创作,30多年笔耕不辍,共写出15部长篇小说和传记文学作品,近500万字。她说自己写得很多,也写得很苦,自己写、自己改、自己抄。虽然艰辛但不断有收获的喜悦,1982年她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先后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春露润我》、《艳阳照我》、《彩霞伴我》,反映王稼祥生平的文学传记《黎明与晚霞》以及《灿灿红叶》、《女皇梦》、《毛泽东、王稼祥在我生活中》等作品,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红色畅销书作家”。后又陆续创作了《毛泽东》、《啊,王稼祥》、《皎洁的月光》等多部电视剧剧本。她感慨地说:“写作对我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当你完成了一本书,就如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

就在90多岁高龄之时,朱仲丽还成立了影视公司,担任董事长和制片人,并亲自任编剧和策划,将自己的作品《皎洁的月光》拍成了25集电视连续剧。她告诉我们,她每天还要到拍摄现场督导工作,与演员交换意见,关心剧组的工作和生活,当时正在拍摄反映延安生活的两集。

听完老人的传奇经历,我们惊叹不已。张学军校长详细介绍了母校的发展变化,朱仲丽不时发出称赞,还不断提出“安徽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如何?”“学校教职工的收入高吗?”“母校学生们好就业吗?”等问题,她强调要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医德教育和医院行风建设。最后她深情地说:“安徽医科大学是我的母校,我1936年毕业后很长时间没有和母校联系,今天听了你们介绍,学校发展得很好,我感到非常高兴。”

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老人谈兴很浓,毫无倦意。告别前,她还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一一介绍客厅四周墙壁上挂的许多她与王稼祥以及中央领导在一起的珍贵照片。最后她在客厅与我们合影留念,并愉快接受了10月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并为校庆题词的邀请。

校庆前,她寄来了为母校80周年校庆的亲笔题词:“千秋伟业,再创辉煌未来。”后来很遗憾,因为她太忙加上身体不适,没能前来参加校庆。

学校一直盼望着她的到来,等了6年之后,惊喜终于出现了。2012年10月2日上午,朱仲丽校友以98岁高龄,风尘仆仆回到了母校,实现了她的承诺和夙愿。她在全体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史陈列馆和校园文化广场;在新图书馆文化墙前与大家合影留念;在图书馆会议室,她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当时她身穿一件湖蓝色呢大衣,很精神,思维还很清晰,身体也很硬朗。她还愉快答应了母校90周年校庆时回来参加校庆活动……

走出八宝山,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老人慈祥的面容一直在我眼前浮现。她走了,静静地走了,但她永远活在安徽医科大学师生的心中。

[作者系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

推荐访问: 追忆 校友 医大 朱仲丽
[追忆安医大校友朱仲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