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科学学会的性质

时间:2022-03-14 08:22:43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通过学会与其他科技实体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学会的组织发展目标是系统地促进科技进步,组织发展活力源于同行集聚,组织兴旺发达则在于志愿者立志的愿景,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学学会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为深入研究学会的功能,进一步推动学会的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科学学会 科学建制 同行集聚 志愿者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在他的名著《历史上的科学》中指出“只有从存在于早先一些建制中的科学根源开始研究,才能充分地了解科学建制”[1]。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建制,它最初起源于少数从个人兴趣爱好引发自由探索的仅具有个体行为的科学家在17世纪自发组织起来形成的科学学会。学会组织的出现迈出了科学社会化的第一步[2],以后以学会为主要形式的科技社团组织成为科技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随着社会进步,较晚时期才出现了其他的科技组织。18世纪,欧洲高等学校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引进科学家成为教授,工业革命以后企业聘请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雇佣成员,科技在进入高校和企业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包括实验室和研究所在内的各种科技实体[3]。20世纪以来,各个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发展,除了从财政等方面支持不同科技机构的发展以外,还成立了政府主导的各类科技实体,如国立高校、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所等。特别是50年代以后,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利用已有的科技资源和条件建立的各种科学院和研究所等成为政府直接所属和管理的科技实体,体现了政府发展科学技术的意志[4]。

从规模、投资等方面来看,科技实体(包括国立的高校和科技机构以及企业所属的研发机构)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科学学会的发展,尤其是在这些实体中被雇佣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大大超过了所有学会的会员总数。在中国,科技工作者已经超过了3000万[5],而全国学会会员总数,很长时期内大约只保持在400万左右。目前,世界上数以亿计的科技工作者被雇佣进入各类企业和政府所属的科技实体(高校和科技机构)中,将科技工作作为自己的本职岗位工作[6]。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作为最古老的民间非营利的科技人员自愿参加的科技社团——科学学会等组织却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存在,有的科学学会仍然非常活跃并持续发展。有相当数量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主人而非雇员,对科学学会这样的组织形态仍然情有独钟,他们志愿成为学会的各种会员并付出很多精力和知识,付出金钱(会费)支持着这些非营利机构的活动和发展。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有的在学校时作为学生已经参与到学会的活动中)将支持学会的发展,获得学会的肯定和赞赏作为自己人生的发展目标。

这使我们想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其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对企业这个组织提出疑问:“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科斯发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交易成本,是它的存在决定了企业这样的组织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并发展的理由[7]。

根据同样的逻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大多数项目均在研究所、实验室、高校等科技实体中开展并完成,那么我们要问,在社会的科学建制中几乎已经不承担主要研究与开发项目,并且是非营利的科技社团——科学学会这个组织为什么存在?并且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本文就此展开比较深入地讨论。

二、学会的一般性质

学会与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学会作为社团通常是非营利组织,莱斯特·M.·萨拉蒙等认为这些组织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8-9]。考察大多数科技发达国家的科技社团组织,尤其是具有较长发展历史、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社团,其最重要的特点有:非政府性、非盈利性、自治性和志愿公益性、组织性和本土性、科学性和学术性[10]。笔者认为与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相比,科学学会最基本的性质也是区别于前述机构的特点主要是:其一,学会是成员群体志愿组成并参与活动的社会组织,其自愿性是区别与其他组织成员的最鲜明的特征,科技人员或是具有科技知识背景的人员他们并非雇佣,而是志愿花费时间、精力来组织并参与其活动的。其二,学会的成员是学会主人,除了极少数工作人员外,绝大多数成员不是学会的雇佣人员,他们并不领取社团的报酬,相反大多数的科学学会规定会员需要交纳以“会费”这样名义的小额资金。正因为学会的会员是其组织的主人,因此,民主办会是其组织运行的基本机制。学会的领导机构、决策机构等均应该由全体会员集体选举和产生,或者是由会员推选的代表根据法定程序民主选举和产生,民主制订社团的章程(社团的基本法)。其三,作为科技社团,学会当然应该具有科技性、学术性,该性质是决定学会成为科学共同体的最主要的性质。从学会的本源来看,根据王名等人对中国社团的二维分类法,学会是属于有会员的、互益性的社会团体[11],而这种互益性是指成员之间学术方面的互相帮助,互益性完全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规律之上的。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家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科学的发现和进步,往往存在于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不同意见的交锋,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不仅需要相同意见的互相补充和协调,更需要不同意见的批评和挑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是在批评中成长起来的。总之,除了作为社会团体的一般性质以外,科学学会最基本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三条:志愿性、自主性、学术性。但是具有这三条性质并不能解释学会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存在并发展的理由,那么什么才能决定学会的存在呢?

三、科学发展的目标决定了科学学会的存在

作为一种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其发展目标与政府机构、企业组织有较大的差异,甚至与其他科技实体组织也有所不同。考察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科学学会的章程,其宗旨几乎均是着眼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例如历史最悠久的英国皇家学会的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美国最大的科学学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工程学协会的联合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宗旨是“促进科学,服务社会”;我国最早成立并有很大影响的科学学会——中国科学社其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图中国科学之发达”。归纳这些学会的基本宗旨和他们的活动,可以肯定科学学会是将促进科学技术全面进步,并将形成学科发展作为自己组织发展的真正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科学学会能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最大理由。

现代科学发轫之初,作为个体科学研究者们从各自的兴趣出发,自己付出金钱和精力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秘密,寻找事物的客观真相,掌握运动或发展的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联络同行,互相交流探索,报告实验结果,讨论研究论文,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最初的科技社团的雏形。他们是一批志同道合的科学家,如意大利的山猫学会,英国的皇家学会等当时为了避免政治的介入和干涉,避免宗教的攻击,他们与政府和宗教界达成默契或协议[12]。学会作为科技社团组织只在自己的科学领域内开展探索和研究,一般不涉及政治和其他社会问题,最高目标是发现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最低目标是形成本领域的研究学科。即使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很多科学学会组织的成立受到工业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但是他们组织的宗旨仍然是推动科学学科的发展,如最早由企业家推动成立的学会是1766年在英国伯明翰成立的太阴学会,在每月的圆月之夜聚会讨论本地区的工艺技术和科学问题,这个学会以科学发展为己任,成为当时英国中部工业革命的参谋部。1781年,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也建立了由工业家和科学家组成的地方性科学社团,如当地的纺织业比较繁荣,要求解决漂白和染色中的技术问题。曼彻斯特学会在建立后特别关心化学学科的发展,从1817到1844年一直由化学家道尔顿任会长。此外,还有专业性的学会,如植物学会、地质学会、化学学会。到19世纪末,英国全国共有100多个科学社团。1831年,成立了全国性的英国科学促进会,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科学发展的全貌,指出在进一步研究中最有成功希望的新方向,这个协会对19世纪英国科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英国皇家学会也在19世纪进行了改革,为了更好地培养科学人才,推动科学事业发展,规定即使是在英国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贵族也不享受参加学会的特权,学会成员以科学家为主。

那么,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实体机构(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其在科技方面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呢?马克思评论当时的工业革命:“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哈耶克则认为,是“工业自由打开了使用新知识的道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工业革命时代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被率先发掘出来,社会对科技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有了巨大的需求和期望,这些需求和期望直接体现在科技实体的组织目标上。

法国国民议会1794年接受了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建议,批准成立了法国理工学院,该校的目的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培养出一大批有开拓性发现和发明的著名人才。

德国、奥地利、瑞士、俄国等国家也在开办工艺学校或技术学校的同时开始兴办了理工科大学或学院,如英国的技工学校到1850年发展到了约600所,其中一些后来变成了技术学院。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政府就认为国家少不了科学。杰弗逊总统亲任包括农艺、医学、天文等学科在内的美国哲学学会会长,拨出政府基金用于科学研究。1844年,总统泰洛主持了美国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1863年,总统林肯批准成立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在19世纪,美国共建立了400多个科学技术组织。1861年,美国靠私人联合公司的资金建立了麻省理工学院。

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等各种实体的大量涌现,并投入越来越大的资源来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其重要的原因和目标均是功利性的。科技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功能、提升科技素质的人力资源升值功能和加强国防军事的战斗力功能等功利性的社会功能被实体机构所看重,却并非是将科学技术本身作为发展的目标。没有科学共同体的存在,这些实体的研究和开发成果只是作为科技的碎片而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机构内部,无法成为系统的科学学科,更无法促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发扬和光大。

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科技长入经济的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集体的、有组织的研究与开发,替代了科学发展初期以科学家个体为主的模式,而且有越来越强的计划性和更强大的资金支持以及更多的科技人员和设施的投入。但是,它们发展的目的也非常明确,直接与提升效率、加强国力、增长利润挂钩,表现出来的形态是综合多门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手段,形成以产品和工艺为可见形式的技术发明和创新。企业与科学学会这样的科技社团组织不仅在科技活动中的形态不同(一个是研究开发的实体,一个是学术交流和评价的平台),发展的目标也相差甚远。

为了能使科学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地增长,在新产品和新工艺被不断开发出来的同时,新的技术作为一类与现代科学原理紧密相关的知识也被不断地积累、规范和理论化,形成了一头连接基础科学的基本原理,另一头连接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工艺和产品的新的科学就是技术科学。要特别强调的是技术科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具备了与基础科学几乎相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它们需要逻辑和实验,并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不断地综合。因此,在技术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相伴的社会组织是与科学同样相应的学术化科技社团,如某某技术学会、某某工程学会等就是最好的证明和写照。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投入建设的高校、研究机构或企业等实体组织机构,它们引入科学技术、雇佣科技人员、拨出科技经费,为科技发展创造各种条件等等,其目的并不是对科学自身感兴趣(除了极少数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企业家除外),绝大多数的科技实体机构不会将推动科学技术自身,即两类科学的学科建设作为自己组织的发展目标。这些实体的任务是将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在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目标。用知识经济的有关术语来解释,两类科学的学科知识是编码知识,但是绝大多数的科技实体创造的知识是为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服务的,其中既有可编码知识,又有不少不可编码的知识(指经验知识和人际关系等知识)[13]。只有少数基础类和技术类的科学研究机构在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某些基金会的委托开展基础类和学科类的纯科学研究。显而易见,他们受到资源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机构只能在少数领域和某些有特殊条件、人才优势的课题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最终取得的成果仍然需要发表在本专业内的刊物中,宣读在同行认可的学术交流的会议上。而这两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往往均是由科技社团主持操办的,这样其科学成果方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同行中获得评价和审视。

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项伟大的事业,其不仅仅具有改变自然,提高生产力的作用,而且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论,是长期以来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积累的知识体系,是理性和信仰的主要来源。科学学会将促进科学技术全面进步为己任,推动形成学科发展作为自己组织发展的真正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学会将争取各国政府的支持,团结科学领域内的同行共同开展活动,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伟大的事业将促进伟大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这是科学学会在科技性方面与其他经济科技实体、政府部门及所属机构的主要区别,也是这一组织形式生存的主要理由。

四、不断分化而形成的同行集聚决定了科学学会的生命力

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需要同行交流、同行评价和同行共识,而同行的社会活动恰恰是科学学会在社会活动中的生命活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发展的规律之一是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不断综合。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科学知识体系在深入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中主要趋势是分化。科学研究是在不断分化中走向深入,走向物质的不同层次和更多样的运动级别,学术研究的细致和精确,导致学科在不断分化中接近事物的真相,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自然科学从最早期的混沌中不断分化,逐步形成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6大学科,以后各学科仍然在深入研究中以不断分化的形式成长和成熟,以最为经典的物理学为例,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物理学发展不断分化,产生了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等学科分支。到了20世纪又产生了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新的学科分支。其中,力学又在长期的研究中分化出经典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热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而仅仅在经典力学中又分化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震动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更小的分支学科。根据赵红州先生的当采理论,在某一学科成为整个科学界的当采学科时,该学科就会有喷发式的研究成果涌现,根据物质层次和运动级别进行当采学科的转移,而这些学科研究的转移就极有可能产生新的学科分支,该领域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不断分化,不断长出新的学科枝丫[14]。年轻科学家更愿意就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展开交流和讨论,这时新的学会组织雏形就出现了,往往会在老的学会内部以专业小组或专业委员会的面目出现,到了同行数量和知识成果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时,就会从老学会的母体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专业学会,涌现出更多更加深入研究的专家。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科学学科不断分化的历史,也是越来越细分化的专家队伍的成长历史。在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中,真正的同行已经细分到最小的学科和最小的研究领域,而不是大而化之的只具有一般物理学家或化学家之类头衔的大人物。在科学发展中另外有一类学科是由交叉综合而得到的,但是其中可以称之为新学科的专家或者同行的,同样是从这些原来交叉综合之前的学科中转行或分化出来的。总之,科学史表明大多数新型的科学学会是伴随着新的学科成长而诞生,并随着细分化或转行的专家学者队伍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学会具有强大的科学生命力。正是由于这些有相同学术背景和相同学术领域同行的存在和活动,它们不会由于某国政府的干涉或者某一宗教集团的不满而偃旗息鼓或烟消云散,相反只要这一学科不断发展,同行专家队伍不断聚集,相应地该学会组织也会不断地壮大起来。

经济社会发展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社会动力,但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技术是综合性的,具体来说企业需要的具有生产力功能的新技术表现在新工艺和新产品等方面,而这些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具体实施,是技术科学的部分知识与现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实现的。任何一项企业中的实用工艺或具体产品,其中凝聚了很多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和要素,任何单一学科和单纯的科学家是难以胜任这些工艺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所以,企业需要雇佣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积累的科技人员,并雇佣相当数量科技知识不多,但具有较多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时,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不同专业的协作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企业的经济目标。换句话来说,学科发展目标需要同行,所以以推动学科发展为己任的科学学会需要同行来开展学术活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需要实用技术,需要团队,所以实体机构需要雇佣不同学科、不同专长的雇员,他们的合作攻关研发和服务才能使科技长入经济。

特伦斯·基莱的研究发现[15],到了现代社会不仅各国政府,甚至很多的大企业也投入基础科学,因为他们发现基础科学能够为企业带来技术方面的先导权,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垄断,进而获得很大的利润,当然其过程和机制是很复杂的。其中直接开展基础研究的企业中的科学家被其称为“第一行动者”,而没有直接开展基础研究,但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第一行动者”的基础科学成果,并应用于研究与开发获得的其他企业科学家被称之为“第二行动者”。特伦斯·基莱的研究表明,这两类科学家均和所被雇佣的企业达成默契,企业不干涉他们在科学界的交流,他们通过阅读和参加会议了解本学科领域中的最新发展,这不仅是“第一行动者”所必须的,也是“第二行动者”的基础活动。因此,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大企业不仅雇佣科学家,而且还支持这些科学家参加相应的科学学会并开展有关的活动,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在竞争中了解本企业所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新发展动向,掌握科学技术方面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科学学会在现代社会中能够生存发展的极好的例证。

五、立志促进科学发展愿景的志愿者决定了科学学会的兴旺发达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分类和分布并非是“科学存在于大学和研究机构,技术存在并发展于企业”。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科学分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它们的理论和成果来自逻辑和实验,并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证实和应用,如主要的人力资源和活动分布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包括部分大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实用技术是应用了上述两大科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结合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新产品和新工艺等,这些形式才是科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企业或某些有现实社会需求的机构看重的不是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这样的学科发展,它们不会为推动科学的发展而投入资源。它们之所以会重视科学技术,是因为通过两类科学的发展并以此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可以实现它们的具体目标,应用学科成果可以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例如企业可以推出新产品、改进工艺、增加功能等,以此增强竞争力,加大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获得更大的市场。

国家的管理者政府部门重视科学技术,其主要的动力也是功利性的,除了增强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外,也是看中科学技术能够增强国防军事实力,提高公共安全的能力,有效地进行公共管理等的功能。当然,作为开明的政府也要为一个国家的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和全民的素质提升做出规划并投入资源。但是,社会现实的功利性需求是政府部门建立有关科技实体机构,投入科技资源的直接和主要的动力。

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社会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组织与科学学会相比没有自愿性、自主性和非营利性等突出的社团性质,导致组织的结构往往采用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权力集中,运行机制也与社团不同,即使在科学学术性方面这些实体组织与科学学会也是不同的。

科学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没有国界,没有知识产权,因此开展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非常乐意开展同行的交流和探讨,并以获得科学的首先发现权而感到自豪与荣耀。而企业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面对的是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面向的是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同行企业,每一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武器,是打败竞争对手的杀手锏,因此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热衷于与同行的交流和探讨,而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各企业的技术保密制度,更加加重了企业技术同行之间的猜疑与防范。显然,这两类科技人员对于参加科学学会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来推动本领域科技进步的态度是非常不同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参与学会活动并成为学会会员的数量较多、积极性较高,而来自企业的科技人员较少,积极性较低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广泛推广并不一定能够导致科学学会的组织发展,而立志于推动两类科学学科的迅速成长愿景的大批志愿者的形成,则一定能够决定科学学会的兴旺发达。有愿意加入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成为科学学会会员,为科学进步而贡献自己的才智、精力和金钱的科技人员群体,才是学会兴旺发达的根本要素。

科学学会是由部分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科技组织,“部分”的限制是因为某一学会基本上是由某一科学领域的同行组成的;“自愿”的限制是因为同行也不一定全部参加。正是由于其自愿性,任何一个科技社团都不能指望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人员“一网打尽”,全部纳入自己的组织中,即使是在我们过去计划体制模式下的国家也是如此。科技工作者是将科技作为自身的谋生手段,被雇佣在某些科技实体或某些机构组织的科技岗位上,不完全是自己志愿的,更不可能全部是从兴趣出发的,很多人只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而已。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中越来越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并不满意,存在潜在的职业忠诚危机[16],所以在科技工作者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职业劳动群体的今天,并非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均愿意将自己的精力、时间等花费在推动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上,有很多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将科技手段和知识运用于职业工作中,但是对科学的整体发展、学科的建设,甚至是同行互相之间的评价和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感兴趣。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科技工作者不愿意参加学会组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有关部门和学会不能以强制性的,以拉郎配的方式来动员和引导他们参加学会和其他科技社团;另一方面,对于科学学会的评价也不应该以会员数量的多寡作为其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具有独立自治的社团性质,体现志愿性、自主性和学术性的个人会员制度,却是评价一个科技社团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英)亚.沃尔夫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

[2](英)J.D. 贝尔纳 .历史上的科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3](英)J.D. 贝尔纳 .历史上的科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4](英)J.D. 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5]何国祥 .论科技工作者[J].科协研究,2013(1):5-8.

[6]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美)罗纳德·科斯. 企业的性质 [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1994.

[8](英)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 Manchester, U.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7)

[9](美)莱斯特.M.萨拉蒙 .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杨文志.现代科技社团概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11]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姚远 .科学知识生产的权利保障-试析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自治权利[J].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0, 29(2):185-196.

[13]吴季松.知识经济[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4]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15](英)特伦斯·基莱.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6]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Abstract]This article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arned society and other sci-tech entitie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learned society is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ystematically, the agglomeration of peers detemine the development vitality of learned society, and the volunteers’ vision will bring prosperity to learned soci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d society can be fundamentally solved,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and reformation of learned society is presented as well.

[Key words]learned society;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science; the agglomeration of peers; volunteers

推荐访问: 性质 学会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