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天会有30小时吗

时间:2022-03-04 09:51:27  浏览次数: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是老幼皆知的科学事实。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很久以前,一年曾是四五百天,一天只有十几个小时,未来还会发生变化,一年会是300天,一天会长达30小时。你会相信吗?这样的说法有根据吗?古往今来,年、月、日的时间长短难道不是不变的吗?

地球自转越来越慢

自从l7世纪初,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创造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之后,人类的视域大大开阔。天文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经过上百年的观测研究和长期的争论,近代天文学家们得出了一个公认的科学结论: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是基本不变的。因此,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的时间基本是一个常数。如果地球自转的速度(指角速度,下同)也是不变的话,那么一天的时间数、一年的天数也就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天文学测算,现代科学家们得出了另一个结论,由于潮汐摩擦等现象的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变化的。其变化规律是不断地减慢,一天的时间会相应不断地增加,变化速率大约是每隔10万年一昼夜增加1.6秒。这样,在公转一周的时间基本是一个常数的情况下,因为每天的时间数在不断增加,所以每年的天数就必然不断减少。

“化石钟”印证天文推算

澳大利亚科学家芒克和麦克唐纳根据天文学理论在《地球自转》一书中做出推算:古生代初期(距今5.7亿年),地球自转的速度要比现在快得多,一天的时间要比现在少得多,那时,一昼夜仅为21小时。

但天文学上的理论推算结果是否正确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类推测无法得到证实,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们都深感无能为力。但大自然总给我们带来意外惊喜,解开时间之谜的证据来自一个看似与之无关的领域—古生物学。

l96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威尔斯运用“化石钟”,印证了天文学的成果。“化石钟”到底是什么呢?威尔斯研究了大量珊瑚生物和珊瑚化石,发现现代珊瑚体的外壳上既有“年轮”,又有“日轮”。珊瑚体在海中生长,每隔一天就在它的外壳上长出一个环来,一年中在外壳上留下约365条环纹,这正好与现代一年的天数一致,而且一年的环纹会汇集成带,明显区别于其他年份的生长带。威尔斯又发现泥盆纪(距今4亿~3.5亿年)的珊瑚化石上,平均每个生长带有400条左右的生长纹,在石炭纪(距今3.5亿~2.8亿年)的珊瑚化石上有396~390条生长纹。这说明在泥盆纪和石炭纪,一年的天数分别为400天和396~390天,与天文学上的理论推算结果相符。因此,威爾斯开创了“化石钟”的研究方向。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研究了三叶虫、叠层石、古植物以及其他珊瑚化石的“化石钟”,结果都清楚地显示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从寒武纪(即古生代初期)以来,一年中的天数是逐渐减少的,朔望月(即农历月)的天数也是逐渐减少的,相应的一天中的时间则是不断增加的,这也与天文学的研究成果一致。

年月日的过去与未来

那么,年、月、日的过去具体是怎样的呢?综合天文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远古时代一年的天数变化如下:元古代中期(距今13亿年),每年约有500天,古生代初期(距今5.7亿年),一年大约为421天;中生代初期(距今2.3亿年),一年约为385天,新生代初期(距今6500万年),一年是371天。现代,一年为365天。

自古以来朔望月的天数变化大致如下:晚寒武世(距今约5亿年),一个朔望月为31.56天;中泥盆世(距今3.7亿年),一个朔望月是30.37天;白垩纪(距今1.35亿~6500万年),一个朔望月等于29.96天;第三纪初期,一个朔望月为29.92天。现代,一个朔望月为29.17天。

依据每隔10万年一天增加1.6秒的速率,科学家推算指出,在地球形成之初,一昼夜仅为4小时,以后逐渐变长。在太古代中期(距今30亿年),一天只有10~11小时;元古代中期,一天约为18小时;古生代初期,一天约为21小时;中生代初期,一天等于23小时;新生代初期,一天约为23.7小时。现代,一天约为24小时。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虽然已有45.5亿“岁”了,但仍处于青壮年时期,再“活”上几十亿年是没有问题的。在未来的漫长历程中,随着地球由壮到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一年的天数将进一步减少,朔望月的天数将进一步缩减,而日长将变得更长。按上述速率推算,在2亿年后,一年的天数会变成350天左右,一个朔望月的天数会变成28天,一天将有25小时;10亿年后,一年仅有300天上下,一个朔望月仅有24天,一天则会变成30小时。

推荐访问: 会有 小时
[一天会有30小时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