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协和大院一百年(名医篇)

时间:2022-03-03 08:24:40  浏览次数:

前文说过协和大院经历了四次大折腾,本章讲述大院16栋小洋楼里住过的五代人。

1921—1949年,第一代

1949 年以前的协和大院内景

1921年,马路对面的协和医学院竣工,14幢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宫殿式建筑错落有致,亮瞎了老北平人的双眼。花园别墅的协和大院也同时交付使用,16栋小洋楼就像把美国小镇搬到了北平市中心。当时住进了第一批住户,都是协和聘请的外国医学专家,以美、英为主。那时大院里的规矩大了,不准骑着自行车满院子乱窜,不准大声喧哗,不准摘花折草等是最基本的。此外还有不许佣人随意在大院甬道上大摇大摆,洋楼后面有专门让他们行走的通道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规矩作为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声讨之、批判之……

遗憾的是我无法弄到他们的资料——姓甚名谁?某科专家?资历业绩?医治过哪些名人以及非名人?成功实施过哪些疑难手术?……但根据资料,可约略看到一些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老协和的怀抱里,洋教授们的北平生活是相当滋润的。本来从欧美到落后的旧中国来工作被视为畏途,但协和医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以良好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吸引来了许多高水平的洋教授。老协和开出了相当高的工资和补贴,年收入(美元):院长13600,教授兼系主任12500,教授9200,副教授7200,图书管理员 3700,护士长4900,护士2500。当时老北平的物价非常便宜:包租一辆人力车每月18—20美分,煤10—12美分/吨,电费每月8—12美分,牛肉14—20美分/斤,野兔35—40美分/只,鹅1美元/只,鸡蛋18—24美分/斤,苹果6—7美分/斤,松子8—10美分/斤,竹笋10—12美分/斤,花椰菜20—30美分/斤,洋葱6—8美分/斤。 对于刚来北平的洋教授来说,一个月花上150美元就可以包下一套宽敞和设施齐全的公寓。多数外籍员工都选择了住协和的房子,主要出于安全和经济上的考虑,协和大院的每一座小洋楼,包括餐厅、客厅、书房、花房和多间起居室,桌、椅、床、书柜、梳妆台、衣柜,样样齐全。有的收入可观的洋教授家庭,一家就可雇佣三个仆人,仆人们的年薪总共不过数百美元。协和医学院还对外籍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开办了一所北平美语学校。该校主要是为美国孩子接受初等教育而创办,到20年代初还开设了高中课程。作为交换条件,医学院向这所学校提供了四万美元的捐款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如果洋教授的子女要进入这所学校读书也要交一定的费用。托儿所每年交60美元,一二年级每年交80美元,三年级到小学毕业每年交110美元。来自于北平协和医学院的教工子女学杂费减半。

老照片: 街两边是一家挨一家的商店袁热闹非凡

旧中国尽管贫穷落后,老北平还是热闹非凡的,主要大街两侧排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店,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任意一条大街上都可以看到多家瓷器店。哈德门大街附近有多家地毯店。德胜门大街可以找到多家毛皮店,拥有黑貂皮、水獭、貂皮、北极狐狸皮、蒙古犬皮、俄国羔皮、海豹皮、狼皮、熊皮和鹿皮等各类服装……老北平还有三个电话局,共有大约1万部电话。北平的报业也相当发达,仅英语报纸就有好几种,如《北平领导者》《北中国之星》《北平和天津时报》,每份报纸10—20美分左右。当时大约有1500—2000名欧美人生活在北平,有商人、买办、军人、政府和公司驻华代表、传教士、教职人员、医务人员、骗子、流浪汉……他们的生活已经相当中国化了。他们在北平的生活甚至可以称得上丰富多彩,比如一个月交上10美元就可以加入北平俱乐部,在国际娱乐活动中心打网球、溜冰、社交、餐饮、做宗教,当时北平已建有罗马天主教、联合教堂、主教派教会等多座教堂。

不过,相对于美国国内的收入,北平协和给的报酬还是持平的,所以当时来到这座初建医院工作的不少洋大夫,可以说并不是冲着赚钱来的,而是看中了这里的上升空间,想干出一番事业。北平協和医学院营造出的良好工作条件和稳定的生活待遇,不久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严格的教学要求筑成了老协和精神的要基,连续几届的毕业生很快就崭露头角,并且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骨干;协和医学院的研究课题也都选择的是重大和迫切的医药卫生问题,当时中国的主要医学杂志如《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生理学杂志》等的重要学术论文,多来自协和;国外一些著名医学杂志上,也经常可以见到协和医学家的文章,其中有不少称得上是世界水平的科学文献。在不长的时间内,北平协和医学院就以精良的医疗队伍和高水平地奉献社会,在海内外声誉鹊起。

1949—1966年,第二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洋大夫们撤走之后,中国教授逐渐担纲协和的学科建设,小洋楼亦第一次换了新主人,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大神级人物陆续住了进来。

这批人是协和大院的灵魂人物。他们大部分三十多岁或四十出头,正值年轻有为的年华,在美国名牌大学得到学位或是协和毕业后去美国进修后归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批“海归”。基本上都是1950年左右回来的,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激荡着他们沸腾的心潮,给了他们无限的憧憬和激情,一大批人,放弃了在美国好不容易才取得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相约回国报效。有的人是跟钱学森一样被美方堵截的,比如住在33号楼的王世真院士,美方软禁了他的夫人,他冲破重重阻碍才回到北京。又比如住在29号楼的眼科女专家劳远琇大夫,回国时本是与钱学森同一班轮船,开船后才发现钱学森因为美方的阻挠,没能登船……

推荐访问: 协和 名医 大院 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