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资料 >

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8篇

时间:2022-10-22 19:25:03  浏览次数:

篇一: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心得体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最新)

  中国创新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从国内看,经过 40 年的改革开放,我 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加速成长,创新对实 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和创新形势更加复杂 多变。新一轮技术变革催生了发展新机遇,也推动了全球生产格局的深刻调整。

  经济和创新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进程日益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国际政治因 素的干扰。我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分享全球技术进步红利面临更多挑战。积极 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的国际经济、科技和贸易形势,加速我国技术进步和 创新步伐,助力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回首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日益开放,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科技管理和科研活动得到恢复和重 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系统化、自上而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科教兴国”战略启动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2006 年后,“创新型国家”建设快速推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成为发展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体制 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加深入,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成为改革的核心任 务。

  展望未来,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原始创 新能力弱,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受制于人,创新质量和 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消除,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 创新政策尚待完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开放,促进创新政策 转型,任务更重也更加迫切。以下四个方面尤为重要。

  第一,提升科学技术供给质量,优化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化 解“卡脖子”问题,要“增投入”与“转方式”并重。“增投入”就是要瞄准世 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 加大投入。“转方式”就是政府要从科技管理者向创新治理者转型。政府支持重 心向创新链前端转移,科研项目选择要更加体现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 同时要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防止科技创新领域的计划经济思维再生。

   第二,加快完善创新环境,建立鼓励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环境不佳是 制约我国企业创新的最大短板。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通过促进公平和充分竞争, 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利,让企业从创新中获得合理回报,以健康的市场环境引导 企业走创新发展的正路。一是更多运用普惠性政策支持手段,加强对新技术、新 产品的需求鼓励政策,提高对中小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比例。二是构建 鼓励创新的监管新体制。一方面,对新商业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实行宽容、审 慎监管。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安全、环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质量、节能、 环境、安全等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形成技术标准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创新倒逼 机制。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惩罚性赔偿和处罚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 能力建设,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威慑力。

  第三,推进教育和科研改革,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潜能。一是要加快深化 教育改革,注重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这就 需要扩大高校自主权,加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育创新,实现教育方式从知识 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和自主探索的真正转变。二是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研机构法 人制度。建立符合科研规律及其职能定位的科研机构法人制度,是新发展阶段科

   研院所改革的根本方向。只有理顺科研机构法人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形成符合科 研规律、鼓励潜心研究的激励机制。三是推进科研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化解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对成果转化的制约。只有处理好科研成果转化与国有资产 管理的关系,才能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经济发展的潜力。

  第四,在更大力度的开放中促进创新能力提升。40 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推进 经济和创新全球化对我国利大于弊。要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创新政策和产 业政策对外开放水平,给予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促进跨国公司和跨 国研发机构更深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力度,积极参与重大国 际规则制定,促进国内创新政策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

  

篇二: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乡镇消防安全工作总结

  我乡消防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公安 消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消防工作 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研究,积极探 索农村消防工作的新路子。坚持以“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的工作方针,重点管理,重点排查,加大宣传和整治力度, 充分抓住元旦、春节、六月安全月、“十一”黄金周等节假 日为宣传重点,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形成全民 参与、齐抓共管、共同监督、共同维护、积极推进的工作局 面,消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年来,辖区内未发生过 大的火灾事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全乡经济和社会得到稳定和健康发展。现就一年来的消防工 作作如下总结回顾。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和任务,狠抓 落实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消防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 的大局,事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政 府都把此项工作拿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根据我乡气候干

   燥,荒山荒地多,居民住房密集,消防设施落后,隐患较多 的严峻形势,乡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制定长效机制, 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 体抓,具体工作有人实际抓的工作格局。树立“隐患险于明 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加强对防火工 作的督促指导,认真进行火灾隐患排查,并及时整改,做到 措施有力,保障到位,防治工作出成效,安全隐患控制好。

  二、加大宣传教育,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安全工作点多面大,事故发生率高,必须依靠全社 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紧密防治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乡人民 政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消防工作方针,加强对集镇学 校、公路沿线的村委会,住房密集的村寨,及火灾多发地区 重点,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标语、黑板报、召开会议等形式 对广大群众及学生进行宣传,认真贯彻宣传《中华人民共和 国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和《机关、团体、企业、事 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云南省消防管理处罚规 定》等法律法规及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各种消防安全会议 精神,开展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留死 角,使广大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增强。一年来,全乡共用广播宣传 11 街,贴宣传标语 210 条,出黑板报 4 期,各级召开宣传会议 250 次,受教育 26760 人。

  三、采取措施,认真排查,努力消除隐患 乡党委、政府狠抓农村消防工作的建设,始终坚持“预 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对学校、石场、加油点、 液化气供应点、娱乐场所、烟花爆竹销售点等场所进行专项 整治排查,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五一”、“十一国庆”、“元 旦”、春节等重要节日活动,乡政府都分另由分管领导带队, 组织工商、公安、林业、卫生等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排查,在 检查中共责令两户无证经营的油点停止经营,并查封 3475 公斤柴油,110 公斤汽油,300 公斤机油,16 桶液化气。对 一些隐患较大的地方,及时提出整改,并要求定期整改,使 各项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完善各样规章制度,明确责任 通过乡人民政府的认真研究,结合本乡实际,制定出以 消防安全为主要内容的《xx 乡安全生产处置预案》、《消防工 作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集镇义务消 防队和 8 个村委会分别成立义务消防队,做到属地管理,人

   人有责,随地发生火灾,义务消防队员就是第一到达扑火现 场。年初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乡属各单位分别签定消防 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单位、各村委会的工作职责, 层层落实责任制,将消防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严格奖惩制度, 对因工作不力,导致发生重特大消防安全事故的将追究负责 人的责任。

  五、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我乡农村消防工作基础设施薄弱,火灾隐患大的突 出问题,乡人民政府,在财政紧缺的情况下,积极争取资金, 从各方面挤出 1 万元的资金投入到消防工作建设中,主要是 购买防火设备,分别发到学校及村委会。二是加强对义务消 防队的培训,进行防火、灭火、应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演 练,提高防火业务技能,增强备战力。三是在村委会及住居 较大的村寨建设水池,保证灭火用水的供给。四是加强城市 消防规化,使消防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同步进行。确保消防 工作顺利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消防安全条件,使群众的 财产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我乡 XX 年的消防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及主管 部门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共同努

   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但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 努力,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保持 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消防安全的预防和 整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以科 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各种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统一 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收入,以点带面,全 面推进,树立示范抓典型,努力为我乡创建“平安**”打下 坚实的基础。

  

篇三: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工作心得:如何构建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最新)

  X 市科技创新委在《X 年工作总结和 X 年工作安排》中提到 X 市创新发展目 前存在的问题是“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尚未真正改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 企业研发投入有待提升;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多,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 领军型企业;科技金融结合不够深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集聚程度不 高;产学研结合紧密度不够,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亟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足,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缺乏,基础研究有待加强”。但我们认 为这些更是现象的描述,而非真正的问题所在。“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 制和思想观念障碍依然存在……政策、措施优化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才是问题的根 本。经过近期短时间的学习、调研和讨论,现就构建 X 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 的问题、原因试作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构建 X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公开政府信息可以了解到,X 市已经“形成以‘1+9’科技创新政策为指 引,系列细化政策措施为抓手,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政策体系”。对比上海、

   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政策文件和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可以说没有政策“洼 地”,X 与这些城市相关政策及工作状况差别主要在政策导向、规划目标与政策 的实施保障等方面。具体包括:

  (一)政策导向未充分尊重要素发展规律,对人才、企业的发展关注不足, 制定的目标较为保守。

  以 X 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为例。科创发展主要指标之一的“高新技术 企业数量”,X2020 年的目标值是 8000 家,即使不与深圳市“十三五”规划 2020 年目标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00”家作比,较 X 市的实践也是过于保 守了(X 年 X 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4000 家以上,总数已超过 8700 家)。

  再如 X 市目前实施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虽然已经是对原来单一 计划式资金分配形态的创新性改革,无疑会对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起到激励作用, 但其政策导向对大企业是有明显倾斜的,从投资的角度,某种意义上是避免将财 政科研经费投资到更高风险的尚在成长中的初创团队或中小型企业研发活动中, 确保财政科技经费撬动的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以计入 GDP 在那部分 R&D。

   X 开发区人才集团首任董事长陈永品博士将这些问题归纳为“顾头不顾尾” (指关注领军人才、企业多,对发展型人才、初创团队倾斜少的问题)、“瞻前 不顾后”(指关注前期吸引人才工作的多,对后期服务配套及人才发展关注不多 导致留不住人才的问题),认为政策导向应符合人才等科技创新要素的发展规律。

  (二)政策的执行缺少统筹保障措施和评估反馈、监管机制,未形成合力。

  以《X 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X-2020 年)》这一重要政策文件 为例。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上海市、深圳市紧跟国家 相关法律及方案文件在 X 年 9、10 月相继出台各自城市 X-2020 的行动方案或实 施方案,两个城市在每条任务后都明确了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其中上海市《行 动方案》中宣传工作的责任部门是“市委宣传部和、市科委”,深圳市《实施方 案》后还附了分工及进度表。

  而 X 市坐拥三个 70%(高校和科研机构大概占了全省的 70%,科研分院占 了全省的 70%,科技成果也占到了全省的 70%左右)的科研资源,却长期走不出 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的困局。本应比照科研成果转化环境较成熟先进的城市补

   此“短板”,但我市《行动方案》对比前两个城市的文件显得诚意不足,各种“支 持”与“鼓励”后面没有责任部门,有的甚至只是口号,没有具体抓手。

  同样的情况在《X 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十、切实保障规划实 施”部分也可以看到。这些情况反映出全市各层级各职能部门尚未形成合力,甚 至没有合力意识。

  关于政策的评估反馈。创新发展的政策呈现同质化,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 特质。政策是否适应了城市特质与需求,实现了制定政策的初衷?是否有人或企 业被政策挡在外面?是否有人或企业了解了政策而放弃此政策?是否有人或企业 享受了政策却并不满意(政策的执行力)?还有最基本的,这些年制定的政策很 多很多,是否能确保人才从“纷繁的”政策中找到适合的、最有利的政策呢?我 们从公开的政府信息和网上没有看到相关的政策评估或反馈。

  关于政策的监管。以市科创委前几年会同国土房管部门制定的某项关于创意 园区建筑可分幢分层分割确权政策为例,据了解制定过程中克服了很多障碍,但 后来却没有多少应用的实例。今年多个区都曾有产业园区向国土规划部门申请将 原工业属性或科研、办公设计的园区建筑调整为类似别墅的设计形式,出于土地

   集约节约利用的考虑和对变相房地产开发的防范,国土规划部门对此很是谨慎, 但无论市、区科创部门都不能对设计变更的初衷及后续产业园是否仍是产业园的 监管问题表态。

  (三)创新发展缺位于城市形象,匹配战略的宣传机制缺失。

  X 市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承担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重要职 能,以什么样的形象、姿态融入世界,需要认真思考。X 市近年着力打造软实力,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加大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软实力得以大大提升。也许国 际科技创新枢纽还没有成为 X 的名片,但 X 市目前迫切希望打造创新发展的环境, 就必须将 X 市的态度、胸怀与举措广而告之世界与公众。就必须要将我市的优势、 创业条件、发展空间、人才优惠政策等“故事”讲出来。

  但目前 X 市在区、职能部门分散讲故事的有,能够清楚故事的全部再讲出来 的却没有。以引进杰出人才为例,市、区各层级可能都有奖励政策,招商、经贸 可能也有相关的政策,如税收的优惠、纳税返,租写字楼的房屋补贴等等,叠加 后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多少?没有部门清楚。不清楚怎么讲出 来?

   企业,尤其是大的企业,无论是从宣传自己、营造产业发展环境,还是社会 公益的角度,也需要宣传,希望 X 科技创新的举措为全国所知,各自都有通过类 似“精准投放”(面向专业的市场做宣讲)、TED 等公益论坛等等形式开展宣传 工作,但企业自发的贡献难以形成全市宣传导向的主流。

  

篇四: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心得体会: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最新)

  近年来,X 省科技厅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科技 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持续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引 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成绩斐然 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高位 推进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确保各相关部门对改革政策落实和执行到位。X 年 12 月,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分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 X 省科技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部署全省科技发展相关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 落实落地。

  注重统筹规划,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将“促进 X 科技资源优势转化” 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十条” “高校院所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研发活动十一条”与《X 省自主创新促进条 例》等重要法规政策文件,着力破除制约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中的

   体制机制障碍。X 年 10 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的若干意见》(简称“科技创新 20 条”),对我省全方位推进自主创新、改革创新、 开放创新,形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进行了系统部署。

  聚焦重点领域,以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 推进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技金融创新、军民融合创新等改革举措,构建完善与 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新机制、新模式,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和市场 环境。整合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完善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优化科研项目分类评 审方式,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流程,简化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实施省级科技 创新基地分类管理办法,提升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质量,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 步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建立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制定出台了《X 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科 技奖励制度改革,明确了我省科技奖励改革的具体举措和有关制度。

  坚持战略导向,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启动建设一批对 X 未来科技创新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平台、大设施,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在鄂 布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国重器”科技攻关能力。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 长挂帅的筹建国家实验室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实验室各项工作。实施重大科

   技基础设施带动战略,继续支持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设施及武汉生物安全(P4) 实验室完善建设并开放运行,积极承担科研任务。组织开展作物表型组学(神农设施)、 农业微生物、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武汉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工作,谋 划建设生物医学成像、磁阱型聚变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共同设立联合基金,提升我省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 省已拥有 1 个国家研究中心、27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 170 个省重点实验室,基础 研究平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从 X 年开始组织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 工程”,已累计组织推进 5000 余项科技成果在省内转移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 益。打造“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升级版”,重点从创业人才队伍、创业平台建设、 孵化服务模式、创业投融资等四个方面推动创新创业升级发展。目前,全省科技企业 孵化器数量达到 500 余家,孵化器面积超过 16000 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 20000 家。面向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农业现 代化和社会民生重大创新需求,大力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和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

  X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 6653 亿元,较上年增长 12.8%。

   强化智力支撑,加速汇集高层次科技人才。对接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国家级人才 工程,不断创新引才方式和人才服务模式。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深入 实施“双创战略团队”人才工程,人才创新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充分发挥省自然科 学基金“种子效应”,助力培育我省科技创新人才。大力推进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示范 基地、“111”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组织开展引智专项立项资助工作,新引进一 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我省各类创新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

  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有关部署。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抓好赋予科 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工作的要求,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 力量,推动全省科研管理、成果转化、分配机制等方面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督查工 作,确保改革精神落实到位,为科研主体简除烦苛,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多自 主权,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深化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加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统筹推进。支持 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发挥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引领作用,深入推 进省市县三级科技资源共享联动工作。完善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机

   制,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全面落实支持创新改革举措。按照国家科技部工作安排,会同相关部门,深化科

  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我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技金融创新、军民 深度融合、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改革举措,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新机制、新 模式,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和市场环境。

  优化科技项目组织和科研经费管理。聚焦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任务,整合优化科技 计划体系,完善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探索推进科技项目揭榜(悬赏)制度,优 化科研项目分类评审方式,进一步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项目评审流程,健全评审 专家遴选机制,简化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强化绩效导向,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推 进试行科研经费大科目概算制,实行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分类差别化管理,扩大间接 费用比例,放开劳务费比例限制,允许购买财会等专业服务,允许项目单位自行组织 或委托采购科研仪器,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活 动。

  加快落实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修订《X 省科学技术奖励 办法》及实施细则,推进落实《X 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 省科技奖励力度,对国家科学技术奖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人实行配套奖励。加强科技

   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进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 败的容错机制。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总书记关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抓战略、抓规划、 抓政策、抓服务”的要求,紧扣“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这条 主线,贯彻落实全省机构改革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全省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建立全省科技行政服务能力的长效提升机 制与创新服务长效工作机制。

  

篇五: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

  为深化深圳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提 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 城市,制定本措施。

  第一条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增 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建立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优化基 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结构。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资助方式,推行投资引导、梯级贴息、风 险补偿、奖励资助等制度改革。

  实行资金项目专员责任制度,专家评审评估意见作为决策参 考。

  第二条 鼓励各类主体创办科研机构,支持国有科研机构制 度创新。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

  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独立法人科研机构,其进口国家规 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可予以一定支持。

  发挥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 团队为核心,设立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领域科研机构。

  第三条 利用财政资金购置、建设的科技基础设施应当以非 营利方式向社会开放。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社 会开放其自有科研设施。

   建立和完善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运行和共享机制,支持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营机构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和科技资 源共享平台。

  第四条 支持在深圳创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设立有 限责任公司的,允许其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以知识产权等 无形资产入股的,其出资额或者出资比例由当事人协商确 定。

  对获得经备案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或者高层次人才创办、符合 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小型或者微型企业,予以一定的 研发支持。

  加大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企业孵化载体的资助力 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孵化载体的建设和运营,探索创业投 资与孵化载体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第五条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实行创新人才 双向流动。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以根据科研工作需要,选聘企业创新 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员。

  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意,企业可以选聘其科研人员到企 业兼职从事科研工作。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允许深圳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休 学创业,保留学籍 3 年。

   第六条 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 5 年内取得的经济收益,最高可将经济收益 60%奖励给该科技 成果完成人。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 5 年内转让的,可以不低于市场价格的 60%优先转让给科技成 果完成人;5 年后转让的,可以不低于市场价格的 70%优先 转让给科技成果完成人。

  对促成科技成果在深圳转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可以根据其促 成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和技术转移的情况,由市科技研发资金 予以每年最高 100 万元资助。

  第七条 支持境外机构在深圳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或者技术转移机构,由 市科技研发资金予以最高 1000 万元研发资助。

  支持我市企业自行或者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境外设立 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或者兼并优质企业。

  第八条 加大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力度,推行政府奖励、创业 投资、企业孵化器相结合的扶持模式,实现技术与资本的有 效对接,放大政府专项资金的效用。

  支持境外高等院校与深圳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对符合条件的博士后设站单位,优先支持设立工程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 的设站单位从优秀外籍博士和留学博士中招收博士后。

  第九条 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市知识产权部门应当建立知识产权转化交易、知识产权境外 应急援助等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维权、援 助和运营平台,推动 PCT 国际专利受理审查机构落户深圳。

  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标准创新,成立标准联 盟,与国内外标准化组织进行战略合作,参与国际国内标准 化活动。

  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专利创造和标准研制有机结合的工 作机制,建立以技术标准和专利许可为纽带的产业联盟。

  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立专利预警制 度。

  第十条 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深圳开展金融创新。

  支持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或者专营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 股权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

  支持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探索设立科技银行。

  支持设立专业化融资性担保机构。

  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设立、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 早期项目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天使基金,其投资于深圳的天使 投资项目,经有关部门确认后,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可

   以在退出时将 50%净收益权益让渡给天使基金的其他发起 人,并可以由市科技研发资金对被投资企业按其获得实际现 金投资额的 2%,最高 50 万元予以一次性资助。

  第十一条 发挥民间资本在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中的 重要作用,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使深圳成为国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先行区。

  支持民间资本创办或者参股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科技成 果转化,促进科技创业投资业健康发展。

  第十二条 本措施规定的优惠政策与本市其他优惠政策不 重复享受。

  第十三条 本措施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 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申请条件,简化操作流程,确保 各项政策落实。

  

篇六: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2013学年度春季学期

  仪仗队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仪仗队,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对外形象,它是少先队检阅式、主题队会式、各种仪式及重大活动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我们要发扬“敢于竞争,富于创新,善于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为学校争光。

  二、训练目标

  1.通过鼓号队的训练,使鼓号队的全体成员都能熟练自如地演奏各自的乐器。

  2.通过鼓号队的训练,使鼓号队的全体成员都能产生一种自豪感、集体荣誉感。

  3.鼓队通过训练,能在演奏必会曲目的基础上演奏指定乐曲。

  4.鼓号队通过训练,能承担学校迎宾和大型活动奏乐的重任。

  三、训练队员

  三至五年级学生共66人

  三、训练模式

  1.保证训练时间,保证人员到位;

  2.采取小组与全体相结合训练的模式;

  3.树立精品意识,争取家长支持,做好安全工作。

   四、训练时间

  每周二、周四下午课外活动

  五、训练安排

  1.新队员报名,组队,鼓号队培训目标及要求。

  2.集中进行训练,争取使鼓队队员能记住简单的谱子和鼓点,会读谱。

  3.小鼓手的训练:让队员会背鼓谱,在板凳上敲击,练习手法。

  4.竞赛鼓谱敲击。

  5.队员背鼓,加脚步踏步练习。

  6.队员行进敲击练习,简单列队训练。

   2013学年度秋季学期

  仪仗队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仪仗队作为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必备,它既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艺术修养,表

  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并有助于青少年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和身心

  健康发展。

  二、训练目标:

  1.通过鼓号队的训练,使鼓队的全体成员都能熟练自如地演奏各自的乐器。

  2.通过鼓队的训练,使鼓号队的全体成员都能产生一种自豪感、集体荣誉感。

  3.鼓队通过训练,能在演奏必会曲目的基础上演奏指定乐曲。

  4.鼓号队通过训练,能承担学校迎宾和大型活动奏乐的重任。

  三、训练模式

  1.保证训练时间,保证人员到位;

  2.采取小组与全体相结合训练的模式;

  四、训练时间

  每周二、周三、周四下午3:45—4:45

   五、训练安排

  1.新队员报名,组队,鼓队培训目标及要求。

  2.集中进行训练,争取使鼓队队员能记住简单的谱子和鼓点,会读谱。

  3.竞赛鼓谱敲击。

  4.队员背鼓,加脚步踏步练习。

  5.队员行进敲击练习;简单列队训练(一)。

  6.大鼓手的训练。

  7.指挥员的训练;队员练习《退旗曲》

  8.简单列队训练(二)。

  9.简单列队训练(三)

  10.鼓号尝试合奏《出旗曲》

  11.鼓号合奏《退旗曲》

  12.鼓号尝试合奏《迎宾曲》

  13.鼓号合奏

   2013学年度春季学期

  仪仗队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本学期已经结束,我校仪仗队活动总结如下:

  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音体美课外教学的延伸。仪仗队作为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必备,它既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艺术修养,表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并有助于青少年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发展。本期的教学工作有以下收获:

  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良好的音乐素养。

  2.通过小军鼓节奏训练锻炼孩子们的节奏感。

  3.通过行进中的训练,使全体成员都能产生一种自豪感、集体荣誉感。

  4.展现了我校的素质教育和精神风貌。

  二、训练模式

  1.保证了训练时间、保证人员到位;

  2.采取老队员带新队员,小组与全体相结合训练的模式;

  3.训练了学生节奏感,强弱拍的区分能力和掌握。

  4.争取到了家长支持,做好了安全工作。

   三、本学期活动内容

  1.间奏鼓点的学习、训练

  2.基本鼓点学习以及行进中的掌握。

  3.迎宾曲和欢送曲的鼓点学习以及行进中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1.教师要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

  2.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社团活动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五、主要收获

  1.狠抓了教学常规管理,重点放在纪律的管理上。

  2.以实践为主,对重点、难点多启发、多示范、多引导。

  3.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训练习惯。

  

篇七: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的思考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从 1985 年开始,至今已 26 年。期间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国家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产出不断提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科技体制改革极大 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今天,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回顾和总结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探讨下一步改革的目标模式,有利于使我国的科技发展及 规划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毋庸置疑,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 用日益凸显;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又有许多事 实充分说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象仍 然困惑着我们。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

  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 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主要是着力在微观组织层 面,宏观管理层面的改革动作相对较少。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的从宏观管理层面 思考深化改革问题。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

  思考一,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需不需要转变?中国改革的总取向是由计划经济转 向市场经济,这就需要管理思维和模式作相应的转变。计划经济下的科技资源配置功能相对 单纯,就是在大一统的社会发展计划下,实施具体的科技项目,实现计划规定的发展目标。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要基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去更多 地发挥对全社会科技发展的引导作用。除少数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需要政府直接配 置资源组织实施外(即使这类项目也有运用市场机制问题,也不能完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 做法),大多数科技资源配置作为政策工具,其功能在于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方方面面 的科技资源,聚焦国家一个时期的科技发展目标。然而,目前科技资源配置基本上还是沿用 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虽然增加了“发指南”、“招投标”等一些看似市场经济的做法,但实 际上还是围着具体科技项目内容转,很少去考虑资源配置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发挥引 导社会资源的功能。管理者深陷“分钱、分项目”之中不能自拔。尽管有很好的促进科技与经 济结合的思路和指导思想,制定了很好的发展战略,但资源配置与改革脱节,体制机制难以 提供实施保障。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资源配置理念,在管理者 中强化科技资源配置作为政策工具的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这才有可能 发挥资源配置引导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作用。

  思考二,政府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需不需要变?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联性,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活动规律,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尤其是技术创新活动, 以其延伸到经济领域为特点,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管理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科 技管理部门按职能分工主要负责研发活动。目前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延续了计 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仅仅按科研活动的规律,分研发阶段设置资源配置计划,并按大体相同 的规则进行管理。从而忽视了技术活动中的集成要求,更忽视了技术创新活动对构建技术创 新链的需要。研发活动获得了很多技术突破,但只形成了一个个技术“孤岛”,难以为生产所 用,科研项目获得了很多技术“成果”,却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如果政府科技管理 部门的职能不再是只“管科研”而是要“管科技”,那么,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模式不仅要遵循研 发活动的规律,也要遵循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律,需要从科学、技术、技术创新各自不同的规 律出发,建立分类管理的模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

  思考三,政府管理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需不需要调整?目前的状态是:在纵向上,是 按科研阶段设置;在横向上,按学科领域分工管理;大体形成了网状管理结构,基本覆盖了 科技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这已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在基础研究

   层面,学科分类相对清晰和简单,分管机构之间还比较容易协调学科综合交叉活动的管理问 题。而在技术层面,技术综合交叉发展往往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大大超出了原有的领域分 工管理范围,出现了技术活动管理的真空,阻碍了新技术应用的速度。尤其是技术创新活动, 它不仅有技术的综合交叉问题,更需要多种技术的集成,要求上下游技术的衔接和配套,形 成系统的技术创新链,直接支撑原有产业的技术升级,或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也要 求跨学科、跨领域、跨技术活动阶段的管理。显然,现有的科技活动管理机构的设置依据与 职责分工往往造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态,极不适应技术创新活动规律,而恰恰技术创 新活动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关键环节和最终体现。

  以上三个问题相互关联,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理念的转变,才有可能解决“发展”与“改革” 两张皮问题,深化科技宏观管理改革,转变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模式,调整管理科技活动 的机构设置和职能,促进科技管理体制更加符合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和技术创新的规律,适 应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要求。

  

篇八: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在创新体制机制 上下工夫

  如何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并实现科学发展,对广大干部 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讲需要进行深刻、彻底的头脑风暴。

  一些片面发展的做法已经被清醒认识并开始加以纠正。但 是,如果没有牢固的科学发展观,在碰到新问题时还会犯与 过去类似的错误。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系列独立概念的叠 加,而是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更是一种自觉的思想方法。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奠定五块基石,即全面和长远的视野、以 人为本、求真务实、继承和创新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在 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工夫。

  实现科学发展,除了物质因素的投入外,发展机制的健 全完善更为关键。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保持长久 发展、形成持续效应的“发动机”。应该看到,我省经济社 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可持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的矛盾和问题,深层次原因仍是体制不完善。只有深化改革 开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 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 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把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同完

   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突出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查 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源,努力从制度上寻找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并及时将解决问题的成功做法和成 熟经验上升为制度。按照中央的要求,省委正着手建立健全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 土地供给、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舆论引导、干 部实绩考核等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 xx 推荐:

  20XX/1018/special_。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 要求,着眼于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对现有的各类政策措施、意见办法、制度规章进行系统清理, 该废止的废止,该完善的完善,该变革的变革,特别要及早 研究制定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的新制度、新政策。推进体制机 制创新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既要大胆探索, 又要严谨求实。在完善制度阶段,既要积极研究推出制度创 新的成果,又要注意防止草率从事,防止为追求制度成果而 忽视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制度执 行的可行性,确保制度务实管用。

   推荐访问: 新时期 机制创新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