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资料 >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8篇

时间:2022-04-21 19:40:03  浏览次数: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8篇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1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638237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3

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反思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守弱。

我以往小的时候说某某人真厉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纪的时候反而只是认为他是平常人。每当认为自我无所不能的时候,总是自我面临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了,道德经里说的弱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一个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我的认识、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须限度的。正是因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认识、思考、本事,所以对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认真去对待,因为这么有限的我必须要尽全力才能够把人和事处理好。在每一次的处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闪光点,我没有遇到过的。

2.谦虚与好奇。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确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万物是经过我们人的观察,记录,整理构成了文字记载的书籍、数据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记录的资料也会是片面的,随后构成的结论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的时候,我就开始透过文字的表面尝试去还原事实,当我回不到记录的场景的时候,我会有疑问的,这个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过书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可是因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东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视了一些东西,结论也不必须正确。当我无所欲求,心思宁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越高;当我心境起伏,被贪嗔痴等杂念环绕的时候,必须会得到一个偏离结论,这个偏离的结论将我引向困境。每一个经过我的结论,我总是审视多遍,唯恐得到一个偏离的结论。这个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3.守中。

中是阴阳中和的线,是阴阳河蟹的,是不走极端的,可是我觉得应当是保证自我处于最多的可能性。因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临问题的时候我能有最多的帮忙,最多的解决办法,最好的处理环境,最终我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走极端就是不断的减少自我获得各种可能性,最极端仅有一条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以无事取天下。

我觉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无事求学,以无事求发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无以言语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

想要少出现问题,那么平时就要力求多出问题。想要更多的财,平时就要不以求财为目标。想要大的功绩,那么就要平时就要将功绩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丝一毫的功绩。这是从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为中国西化严重,变得越来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颇走极端。中国的追求是不败,是不停的修正自我处的环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须赢,是不断拔高自我处的环境中最高的上限。这个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静。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动的越多,消耗越大。动的越频繁,受到反弹的压力越大。在追求强权制霸的过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4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贯穿《道德经》的主要思想。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638234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5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6

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研究出最完美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

——题记

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美的社会模型。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同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挡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后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依然义无反顾。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因为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善于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其实到最后,你依然会得利,因为不争,所以多了许多朋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试问,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不安定呢?人们不去争利,互相谦让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个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最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最后所呈现的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

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后,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碰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二,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经验社会,它最宝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识,知识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许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凝结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

五千多年的历史使中国积淀了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不去传承它们。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品读《道德经》让我悟出了许多,我愿化作一条细流,去追寻,去探索,等待着终有一天流入我们自己汇聚成的大海。

#638286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7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8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推荐访问: 道德经 之道 感悟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最新 《道德经》的感悟 我读道德经的感悟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10篇 道德经的人生智慧感悟 谈一谈道德经心得体会与感悟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感悟人生的句子 读《道德经》有感 分享《道德经》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