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育大国的崛起

时间:2022-05-19 09:25:04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从恢复高考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到大踏步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每一事件的发生都折射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思想的演变。大变革的30年,国内教育改革与全球经济转型相伴同行,教育理论创新与教育政策变化互动前进,给我们无尽思索。

教育强国是我们强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结,更是现实的教育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革新,尤其是市场经济取向的确立,我国各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教育大国的崛起是必然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从宏观层面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崛起历程。

陈至立在《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序中说:“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教育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30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改革开放的革新与包容,成就了我们教育的大崛起。但是,成长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崛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教育的崛起历程更是这样,其间的每一次跨越,都充满艰辛,哪怕现在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例如,中国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在艰难进程中取得的。中国早在清朝末年就有许多有识之士发出普及教育的呼喊,但其时国难当头,“教育救国”就像当年的“实业救国”一样,成了一个难以触摸的幻梦。但是,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历史铺垫,这样的一个历史传承,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才能在艰难困苦中一路攀爬。改革开放,实现了这一个梦,也成就了一个奇迹:“中国如期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是20世纪末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船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启航的,而“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基础教育造成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书中写道:“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16%。其余的校舍也多是土草房、老祠堂、破庙宇或旧民房。”数字常常是枯燥的,但审慎地看待数字,它常常能为我们揭示本质。“文革”废墟上的教育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样:单调、贫乏、陈旧、斑驳、暗淡。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崛起置于这样的图景下进行考察,我们理应会有更强烈的历史感与成就感。

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点是鲜明的:“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从此,中国这条航船驶入改革、振兴、发展的新航程。这一年也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当然,历史不是一个横断面,它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与连续性。而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就是改革开放历史转折点的重要背景。所以,有学者就认为,恢复高考绝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的回归,也不仅仅是恢复高等教育秩序的一个举措,而是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是全方位的。“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年份。这年秋天,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恢复高考制度30年来,我国共有数千万名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参加高考,3600多万人被录取。教育不仅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命运,教育培养的数以千万计人才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恢复高考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开端,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前奏。”

历史事件是我们思考问题、审察事物的一个重要参度。我们只有在深刻理解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现状与未来的意义。穿越历史的隧道,我们常常能够发现历史的足迹,从而深刻反思存在的现实。无论是《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还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观照,一种对历史的审思。虽然,这三本书观照与审思的角度不同,叙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它们都直指教育的本质,强调思想性、学术性与历史性,力求展现我国改革开放30年教育历史的发展脉络,反映我国改革开放30年教育历史的重大进展,体现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革新。

关于课程改革,这三本同一系列的书从不同角度分别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在《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一书中,课程改革被置于“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教育”这一章节里,以新课改为主线,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教学创新的重大推动作用,还通过小专栏顺带简述了1949年以来的8次课程改革历程;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一书中,是通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一理论成果来加以反映的,从理论上阐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性及其素质取向,指出了新课改的创新特色;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一书中,则把课程改革进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按次序进行研究,如“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就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新课程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等。虽然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但三本书一致指向了课程改革尤其是新课改的创新性与素质性。

又如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一书通过“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抉择”这一章来强调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一书阐述了“教育改革要从体制改革入手”这一重大理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一书指出了“教育体制改革:全方位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一历史事件。它们共同阐明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地位与重要作用。

事实上,高考制度,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优先发展,素质教育,全民教育,教育公平等等,在这三本书中都得到了不同视角而又相互融通的思考与研究,“对于提高人们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深刻理解国家重大教育战略决策制定的背景与过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宝贵价值与重要意义”。

当然,一本书,如果老是板着面孔说教,那就会面目可憎,即使里面的内容有再大的宝贵价值也往往会被束之高阁。《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都力图把理论研究与历史叙事相结合,把宏观图景展示与微观场景描写相结合:或通过故事叙事增强可读性,或通过人物回忆增强现场感,或通过历史图片增强厚重感,或通过图表数字增强说服力,或通过穿插专栏增强趣味性。《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一书中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几乎融合了所有这些表现方式。

例如,“奠基中国的全民教育”这一章节,就有较强的代表性。本章总体上呈现了义务教育与扫盲行动的历程以及全民教育实践进程及其成就,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如此宏大叙事,却处处注重细节描述:它以“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我要上学”的报道为引子开篇,文中还引入了《平度启示》的报道、中国人民奋战“两基”的感人故事、温家宝总理讲述的“三件小事”等,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历史图片多达几十张,回忆性文字也多处出现,图表数字随处可见,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和说服力。

我们向来是人口大国,而从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改革开放促成了这一质变性的教育飞跃。这个崛起的过程也就是教育重大理论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而这一个个重大的教育理论就体现在一次次的教育探索之中。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教育无疑有了巨大的跨越,但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河是要过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但“教育之河”充满艰难险阻,充满变数与诱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育大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只是我们迈向教育强国一个必须越过的坎,是我们再一次奋进的阶梯。

责任编辑李淳

推荐访问: 大国 崛起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