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捏脊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探讨

时间:2022-05-18 18:00:11  浏览次数:

摘要:捏脊疗法属于我国传统外治法之一,临床适用范围广,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疗效,如:疳积、厌食症、泄泻、便秘、呃逆、腹痛、胃痛、胃食管返流、胃轻瘫、反射性肠淤积症、新生儿黄疸、消瘦等。对于捏脊疗法的作用机理,传统医学认为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有关,通过对经脉的刺激改善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捏脊能影响尿D-木糖排泄量、下丘脑和血浆八肽胆囊收缩素、血浆胃泌素、血清胃动素、白细胞介素-2以及免疫球蛋白等因素,从而多途径调节胃肠神经内分泌功能。

关键词:捏脊消化系统综述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56-03

捏脊疗法属于我国传统外治法之一,是以捏法为主,并配合点、按、抚、提拿、弹拨等手法于一体的一种推拿手法。捏脊疗法的临床适应范围较广,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病证,且临床操作方便、安全,疗效确切、显著,易于推广。本综述以消化系统为切入点,对捏脊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临床探讨。

1中医对捏脊疗法的认识

魏晋隋唐时期,捏脊己经成为按摩术中的一种专用手法,而根据古籍记载捏脊疗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卧,……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由此可见捏脊疗法最早用于治疗成人腹痛。《类经》云:“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经脉与脏腑之间联系密切,经络与脏腑的关联以及经络的功能作用是捏脊疗法作用的根本[1],通过捏脊疗法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平衡阴阳,传导感应调整脏腑虚实之功。捏脊疗法作用于背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脊入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督脉与诸阳经都有联系,又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通过捏脊疗法刺激督脉,能调和全身气血阴阳,加强与冲、任二脉的联系,主治先天及后天一切虚证。

林红[2]在其相关研究中指出,督脉脊椎节段在反映脏腑病变方面有先行作用和高敏感度特性。杨广印等[3]探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在督脉背段出现的压痛反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可同时分布于多个脊柱水平,主要集中在T6-T105个节段水平上,且压痛阳性率极高。张晨静等[4]观察到绝大部分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督脉存在压痛点,多分布于神道、灵台、至阳、腰阳关和十七椎下5个穴位。

膀胱经是人体经脉中循行路线最长的一条经脉,孟昭威[5]认为膀胱经是全部经络学说的核心,它既有通过中枢反射地影响内脏的通道,也有直接影响内脏的通道,这种直接影响也发生相应的反馈作用。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枝节,临床上通过膀胱经治疗脏腑病确实收到了满意疗效[6],但在十二经脉中,除了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心经在胸、腹腔内有较为清晰的循行路线以表明属络关系及与其他脏腑的联系外,其他经脉在胸、腹腔内均未予以清晰的循行路线。然古代医家在《素问·风论》中提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的观点,提示了背俞穴与脏腑之间的紧密联系。《灵枢·背腧》有“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的记述亦表明了背俞穴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功能,其压痛反应具有脏腑病定位,反映病情轻重、疗效分析的作用,而这些背俞穴分布在膀胱经上,与膀胱经一同夹脊循行也正好符合现代解剖学中脊神经的交感纤维在脊柱两侧形成交感干,支配各内脏功能活动的观点。

2捏脊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2.1疳积。临床文献报导,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疳积疗效显著,其中包括单独采用捏脊疗法以及捏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陈秀娟等[7]采用捏脊配合针刺四缝穴治疗疳证,并与药物组口服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维生素AD滴剂等对照,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捏脊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67%,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2.22%。周一敏等[8]在传统推拿捏脊疗法的基础上加用游走罐治疗小儿积滞2700例。推拿疗法:推脾经、大肠经、三关,揉板门,揉脐,摩腹,分推腹阴阳,揉龟尾,推七节,捏脊。走罐疗法:于大椎处闪灌,再沿左右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向下推至脾胃俞穴处2~3次,最后在背部俞穴上留罐0~30min。每日或隔日1次,2次为1疗程。经1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100%,其中治愈率占75%,好转率占25%。王香菊[9]采用捏脊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疳积。捏脊自尾骶部开始,直至项枕部为止;穴位注射用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穴位选取双侧足三里。结果:总有效率为96.7%。

2.2厌食症。临床研究发现捏脊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应用广泛,疗效明显,但单纯运用捏脊法治疗本病不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而配合的内治药物多由健脾和胃中药组成,配合的外治法则多为针刺四缝穴或药物贴敷治疗[10]。牛彩琴[11]观察中医药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将5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药内服、神门外熨并配合捏脊法治疗;对照组予多酶片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治疗,总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48.0%。韩斐等[12]采用捏脊疗法治疗不同证型的小儿厌食症148例,将厌食症患儿按辨证不同分为脾胃气虚证、肝旺脾虚证、脾胃阴虚证以及脾胃不和证4组,其中脾胃气虚组分为捏脊组和药物组,药物组予以口服小儿化食消积口服液治疗,其他各组患者均采用捏脊疗法。结果:脾胃气虚组中捏脊组总有效率90%,药物组总有效率60.7%;且捏脊疗法对于改善小儿厌食症各种证型的相关症状疗效明显,不同证型之间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2.3泄泻。廖品东等[13]临床观察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并与西药思密达组对照,疗程一周。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捏脊组97.5%,对照组95%,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但捏脊组对6~12个月龄段小儿,以及对伤食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马晓南[14]采用捏脊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对因及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捏脊疗法。结果:治疗组痊愈率96.55%,对照组痊愈率73.91%。临床研究还证明,捏脊疗法能提高腹泻病人总体临床疗效,缩短腹泻时间,缓解腹胀症状,但对呕吐与发热的疗效不显著[15]。

2.4便秘。贾一波[16]点压神阙、捏脊配合足疗治疗便秘。先点压神阙,不做任何揉动,并让患者集中意念在神阙上,配合呼吸100次;然后自大椎起沿督脉向长强捏脊,捏三提一,连做7次;最后在足底部脾、胃、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等反射区推压,5min/次。该文献中未提及明确疗程,但以24h内排便为有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92.4%,其中治疗后开始排便最短时间1h,大部分患者在4~10h开始排便,且粪质转润。刘文国[17]采用捏脊加皮肤针治疗婴幼儿便粗。于捏脊10min后行皮肤针扣刺,沿脊柱两旁自胸椎起轻叩至腰骶部,分别扣刺两纵行,行间横距2~3cm,针刺间距2~3cm,第一纵行为华佗夹脊穴,1次/日,10次1疗程,疗程间歇3天。结果显示:48例患儿,治疗10~30次,平均20次,其中痊愈39例,好转9例,无效0例。

2.5呃逆。曲本琦[18]采用针灸加捏脊疗法治疗呃逆,针刺足三里、公孙、内关、神门、头针等穴,针刺后捏拿患者颈部和背部脊柱两侧夹脊穴和腧穴20min。治疗显示:疗程一般在为3~7天,除1例病程较长不能坚持治疗外均痊愈。

2.6腹痛。郭迪[19]将60例功能性腹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捏脊配合神阙穴拔罐治疗,1次/d,7天1疗程;对照组予针刺中脘、足三里以及神阙穴隔盐灸。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0例患者治愈15例,显效10例,无效5例,较对照组疗效有明显提高。

2.7胃痛。孙其斌[20]对42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捏脊、针刺治疗。捏脊自尾骶部开始,由下而上至颈项大椎穴,同时在经过肝俞、胃俞、大肠俞时行提拿手法,针刺以上脘、期门(双)、不容(双)、足三里(双)穴为主,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8.1%,其中痊愈11例,占26.2%;显效14例,占33.3%;有效12例,占28.6%;无效5例,占11.9%。

2.8胃食管返流。陈少娜[21]将65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只予改变体位、戒烟酒、减体重、调整饮食结构等生活方式和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在予以上改变生活习惯、药物等基本治疗的同时予以捏脊治疗,5次/周,治疗4周后均行24h食管检测。结果观察组24h食管pH值检测显示反流发生的次数、反流超过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食管pH<4总时间、反流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2.9胃轻瘫。卢一悦[22]观察捏脊与按摩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并与口服莫沙必利(5mg/次,3次/d)对照,两组均为7天1疗程,治疗4疗程。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差异不明显,但餐后2h血糖治疗后明显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Ⅲ相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Ⅲ相收缩波强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Ⅱ相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治疗前后I相持续时间比较,差异不明显。观察组治疗后Ⅰ、Ⅱ、Ⅲ相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Ⅲ相收缩波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治疗后胃电主频率和胃电主功率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但对照组治疗后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刘素琴[23]观察捏脊与按摩疗法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病人康复情况,对照组只予一般治疗,即肠内营养,饮食调理、血糖和电解质监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捏脊与按摩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于治疗四周内胃肠功能全部恢复,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王曙辉等[24,25]运用捏脊结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将7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均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捏脊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71.4%,两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水平下降明显,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另有文献报导指出,捏脊、针刺和西沙必利均可减轻胃肠抑制,促进胃排空;减轻胃肠激素的抑制,促进胃肠动力;减轻血管活性肠肽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对血糖和胃轻瘫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6,27]。

2.10反射性肠淤积症。袁志仁等[28]采用捏脊配合穴位封闭治疗小儿反射性肠淤积症,自长强到大椎反复捏脊5次,捏第三次起“捏三提一”,2次/d,并配合新斯的明0.05mg/kg,足三里穴位封闭,2次/d。治疗结果显示:显效68例,改善16例,总有效率100%。

2.11新生儿黄疸。姚叶珊等[29]在捏脊干预新生儿黄疸发生的研究中,将1000例住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从出生当天开始进行捏脊配合抚触,对照组每天只作常规的沐浴,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5天的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和血清胆红素值。结果显示:捏脊配合抚触新生儿胎便初排时间(7.35±2.77)h、胎便转黄时间(36.10±15.13)h,较对照组均明显提前,捏脊配合抚触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明显减少。林艳等[30]将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予以抚触、捏脊配合按揉足三里,20min/次,2次/d;对照组不予任何抚触按摩。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24h后的新生儿吃奶量逐渐增加,且同一时间吃奶量增加30ml,4~5天逐渐增加至50~60ml;首次排胎便时间比对照组平均提前2.5h;首次排黄便时间比对照组提前12~15h;血清胆红素浓度比对照组平均低2.6~4.3mg/dl,黄疸消退时间平均提前4~6天。

2.12消瘦。朱梅[31]采用耳穴贴压(胃、脾、饥点、十二指肠、小肠、大肠、交感等穴)为主,结合挑刺四缝穴、捏脊的方法治疗小儿消瘦,总有效率达92%,其中治愈率占74%。好转率占18%。董文毅等[32]观察耳穴贴压(胃、脾、心、十二指肠、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结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消瘦,并与药物组口服胃蛋白酶合剂,3次/d,10ml/次对照,结果:耳穴结合捏脊疗法总有效率92.7%,药物组总有效率73.9%。

3现代医学对捏脊疗法的认识

从现代解剖学来看,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线,深部为脊髓,通过脊神经后支(混合神经)分布于背部、腰部及骶部,支配内脏的感觉及运动,形成躯体-内脏和内脏-躯体的双向反射通路。当内脏功能出现紊乱时,内脏感受器会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脏-躯体通路反映在躯干的某些特殊部位,如背部经脉或腧穴上;当刺激体表组织时可通过躯体-内脏通路依靠生理、生物化学、体液调节等多途径调节内脏功能活动。

研究人员观察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大鼠体重、食量、尿D-木糖排泄量以及下丘脑和血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捏脊疗法能改善体重和食量,增加尿D-木糖排泄量[33],降低下丘脑和血浆CCK-8含量[34],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小儿厌食症的作用。张锐等[35]研究发现捏脊疗法能显著改善脾气虚家兔的脾虚症状,使其体重明显增加,显著提高脾气虚家兔低下的血浆胃泌素含量,其疗效与四君子汤治疗组相近,明显优于自然恢复组。李铁浪等[36]观察捏脊疗法对脾虚证家兔血清胃动素(MOT)的影响,结果显示捏脊组与四君子汤组均能明显降低家兔血清MOT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李珍等[37]对捏脊前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的观察,发现捏脊疗法可提高大鼠血清中IL-2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且不同刺激强度存在一定的量效正相关。相关研究还表明,捏脊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手法直接刺激人体体表局部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及组织代谢,减少有害物质产生;第二,通过感觉神经纤维把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促进分泌和释放各种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第三,感觉神经传入脊髓和脑干,通过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胶状质释放脑啡肽,从而起到很强的镇痛作用;第四,手法刺激可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维持人体防御机能的平衡[38]。

捏脊疗法是中医学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中医外治法,虽然临床上关于捏脊疗法的操作手法、刺激量、操作时间等并不统一,亦未见相关文献予以整理,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临床操作时可针对疾病的特点、病势、病程、患者体质虚实等发挥捏脊疗法的推、捏、拿、提等手法,从而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静.捏脊治疗不同证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07:12

[2]林红.督脉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督脉诸穴的主治规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51-53

[3]杨广印,许金森,吴祖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J].中国针灸,2012,32(2):135-137

[4]张晨静,王玲玲,丁曙晴,等.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督脉脊柱段压痛点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7-9

[5]孟昭威.经络学说的起源形成及其展望[M].中国针灸,1982,(5):25

[6]苏原.针刺背部膀胱经压痛点治疗脏腑疾患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2):71

[7]陈秀娟,吕崇江.捏脊配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证3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9):74-75

[8]周一敏,雷云露.游走罐加推拿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2):73

[9]王香菊.捏脊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疳积60例[J].陕西中医,2005,26(5):449

[10]张程,张博,黄伟,王雪峰.捏脊法治疗小儿厌食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01-202

[11]牛彩琴,张团笑,张新平.中医药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251-252

[12]韩斐,连凤梅,万素君,吕静.捏脊治疗不同证型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0):55-56

[13]廖品东,曾雪莲,翟世翠.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8,24(6):6-8

[14]马晓南.捏脊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11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6):62

[15]严玉莲.捏脊疗法在婴幼儿腹泻中的治疗作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5,1(2):45-46

[16]贾一波.点压神阙、捏脊配合足疗治疗便秘66例[J].光明中医,2010,25(9):1677

[17]刘文国.捏脊加皮肤针叩刺治婴幼儿便粗4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6):16-17

[18]曲本琦.针灸加手法捏脊治疗呃逆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47

[19]郭迪.捏脊配合神阙穴拔罐治疗小儿腹痛60例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1,32(6):479

[20]孙其斌,肖国民.捏脊、针刺治疗慢性胃炎42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3):53-54

[21]陈少娜.捏脊对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4h食管pH值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43(3):99-100

[22]卢一悦.捏脊与按摩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5):32-35

[23]刘素琴.捏脊与按摩促进腹部术后胃瘫病人康复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7):49-50.

[24]王曙辉,杨丽霞,魏林林,崔星,彭志华.捏脊结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7):4-6

[25]王曙辉,杨丽霞,魏林林,崔星,彭志华.捏脊结合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清胃动素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0,16(7):74-75

[26]王曙辉,唐纯志,杨丽霞,何科杰.捏脊结合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新西兰兔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4):115-117

[27]何科杰.捏脊结合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新西兰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34

[28]袁志仁,窦俊杰,徐长安.捏脊配合穴位封闭治疗小儿反射性肠淤积症84例[J].陕西中医,2005,26(11):1219

[29]姚叶珊,彭丽,曾丽玲.捏脊配合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干预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5(26):3915-3916

[30]林艳,孙淑娥,董礼明,王文玲.抚触捏脊按揉足三里消退新生儿黄疸10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15):57

[31]朱梅.耳穴贴压结合捏脊推拿和挑刺四缝穴治疗小儿消瘦38例[J].陕西中医,2010,31(5):591-592

[32]董文毅,吴超,金钟太,陈苏宁,李永军,王晓茵.耳穴贴压结合捏脊治疗小儿消瘦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3):185-187

[33]吴高鑫,崔瑾,张小珊,向开维.捏脊对厌食模型大鼠食量、尿D-木糖排泄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75-76

[34]崔瑾,向开维,吴高鑫.捏脊对厌食大鼠下丘脑和血浆CCK-8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8,26(10):13-15

[35]张锐,王联庆,李雨升,杨颉,王国才.捏脊疗法对脾虚家兔血浆胃泌素的影响[J].按摩与导引,2004,20(5):5-7

[36]李铁浪,赵锋,张泓,袁宜勤,王欢欢,陈锐.捏脊疗法对脾虚证家兔血清胃动素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2):87-89

[37]李珍,唐勇,林小兰.捏脊疗法对大鼠血清中IL-2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新中医,2012,44(5):131-132

[38]杨小平.捏脊疗法益气健脾作用的临床探讨[J].按摩与导引,2000,16(1):13

推荐访问: 疗法 消化 临床应用 系统疾病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