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科举学跨学科研究评价:原则、技术与标准

时间:2022-05-14 13:30:04  浏览次数:

摘要: 科举学开宗立学二十六年来,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已经从单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演进到跨学科研究的新时代。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科举学研究重要而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有望成为科举学界的主流方法论。在合理界定科举学跨学科研究评价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分析科举学跨学科研究评价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科举学跨学科研究评价的主要技术与核心标准,以期从评价上推动科举学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研究的繁花怒放,加速科举学理论大厦迈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关键词:科举学;跨学科研究;评价;原则;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9)01-0089-08

收稿日期:2018-10-31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措施研究”(18JZD052);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家族文化资本与社会流动——基于清代浙江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的考察”(13NDJC064YB)。

作者简介:冯用军(1980-),男,四川安岳人,教育学博士、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邦研究院院长兼安邦大学评价创新团队主任,唐山孔子书院创院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史、教育评价、大学排名研究;北京,100872。赵雪,唐山师范学院讲师;唐山,063000。

科举学是什么,跨学科研究可以为科举学做什么,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效果如何?这些不仅是一个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性问题,光靠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是远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的,还必须从理论构架和体系建设中回到现实评价和积极反馈中来。就如同社会学大师C.赖特·米尔斯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批判社会学的宏大叙事和空洞化而不关心社会变化时,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假如果真只存在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高高在上,并肩站立,那么我们的情况则真的是糟透了:就实践而言,由于宏大理论表现出的形式的、含糊的蒙昧主义,以及抽象经验主义所表现的形式的、空洞的精巧,使得人们确信,对于人类和社会,我们还知之甚少”。他进而认为,社会学忽视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现象的及时关注,而且又不给予必要的解释性评价和反馈,这是古典社会学流派的“退却”,“它们退却的手段是对‘方法’和理论进行过度渲染,而其主要原因则是它们与实质性问题没有紧密联系”[1]。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评价,可以部分吸收哲学家的宏大理论和科学哲学家的抽象经验主义,但最根本的,还应集中在对于科举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制度建设的促进作用上。这种方法论的引入或新的研究理念的介入,能帮助科举学既能更有效地解释历史中的复杂多样的科举人事现象及其要素运行机制,又能更有效地回应现实中的复杂艰巨的多样化考试改革及其发展问题,在追求本土化与国际化进程中实现科举学的历史新跨越。

科举学是一门运用跨学科方法研究科举人物活动、思想和科举事件现象与科举制度运行规律等的科学。科举学开宗立学二十六年来,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方面,对科举的评价和对科举学的评价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科举正名和科举学扬名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另一方面,科举研究和科举学研究已经从单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演进到跨学科研究的新时代,特别是2005年“科举学创始人”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导论》的出版好似“粒子加速器”,激发科举相关研究成果连城拱璧继之不绝[2]。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科举研究、科举学研究的重要而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有望成为科举学界的主流方法论。但科举学跨学科研究作为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还未得到比较广泛的开展,也未经受比较充分的实践检验,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成果也还比较少见。因而,对它的评价目前还只能暂时停留在理论的探讨和结合应用性的框架构建上,以期将来随着其实践的丰富和应用的完善再行修正。但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们简单赞同“经验评价的范式”。因为,系统性的评价和反馈,都得在经验吸收和理论同化之间进行某种抉择,而科学的评价方法應该是以概念和思想引导对事实的考察,并运用细致的评价结果检验和重塑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各种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对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评价,既代表了不同评价者的价值论立场,也反映了不同评价者的认知或认识论差异。跨学科研究导向下的科举学建设思路是:既突出应用研究,服务考试实践,又要适应并超越考试实践,注重基本理论发展;既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效用,又在理论中融入实践的成分。这种新的研究理念和建设观念正在浮出水面,科举学在考试现代化进程中,被带入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崭新天地,这就客观上要求实现两种转向:从问题研究到理论研究、从专学构建到学科建设。实现了这样的时代转向,科举学不仅能克服单纯从学科发展模式和路径进行探索的限制,而且可以深入到学科发展基质,进行更全面检讨。

一、科举学跨学科研究评价的概念界说

科举学是一个广阔而专门的研究领域[3],其研究对象和学科归属都十分独特,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评价关系到科举学的学科归属。科举学作为一门土生土长的学科,是研究科举并服务本国考试实践为主的交叉科学,这就客观上要求不能用西方的跨学科标准来规范科举学。跨学科研究导向下的科举学理论体系建构和学科制度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解读科举历史,服务中国考试,就必须在科学合理界定科举学跨学科评价上下足功夫,在实现科举学立学标准本土化的前提下,再实现科举学跨学科研究评价的本土化,从而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科举学跨学科研究评价属于学术评价的范畴,是属于对科举研究活动进行价值评定、估计和判断的范畴,主要包括对科举学跨学科的评价和对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评价。对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效益。一般地说,科举学跨学科研究评价是由评价主体遵循评价原则、根据评价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技术、方法等对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计划、项目、成果、人员、机构、会议等有一定价值的对象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过程。当然,这里的评价主体可以是党政部门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也可以是中介性组织,如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还可以是专业行会及其专家学者,如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及其专家等,更可以是社会大众[4]。科举学面对的每一个社会化对象,都有可能成为它的评价主体。从哲学上而言,价值关系作为评价客体与评价主体的纽带是指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应、贴近或相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差异性。评价是对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持续认识、度量、判定的螺旋过程。那么,由于评价主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对客体价值判定的相对性差异,而客体也会因不同的评价主体而显示出价值的差异性。但是,作为一门相对科学的学科,基于知识的社会属性,人们一般会倾向于在价值观念选择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共同性和客观性。比如,被评为第五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科举学导论》,它的价值应该是得到各方面比较公认的。所以,价值的绝对性也使得研究价值判断的规律性成为可能。

推荐访问: 跨学科 科举 原则 评价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