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04-10 12:12:51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汤琦(1986.07-),安徽安庆人,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都市干群文明素质教育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一、什么是商品

(一)商品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就是说: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等,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但不是劳动产品,所不能叫做商品;其次,商品还必须用于交换,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再次,商品对他人或社会有用,有用是发生交换的前提。

(二)商品的性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有用性,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

(一)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应“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它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私有制的产物。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交换是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

(二)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人类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相当落后,产品仅供自己消费。到新石器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分工,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剩余产品增加,产生了私有制,于是出现了商品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

1、社会大分工

早期的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它发生于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野蛮人多,而且也不相同。这就第一次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带来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剥削成为可能,出现了私有制。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时,“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外,又出现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私有制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发生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首次出现这样一个阶级,它根本不参与生产,但完全夺取了生产的领导权,并在经济上使生产者服从自己”。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更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从此也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的出现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中,生产产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私人劳动的产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决定的。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种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实体,它们之间也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发生商品交换关系,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条件,决定了劳动产品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物质承担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实现形式。

(三) 、商品经济的特性

1、市场性

市场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在市场交换产品才能得到实现;并且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2、自发性

自发性是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相对独立性在市场关系中的必然表现。每个商品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根据市场需要和各自利益,自动独立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使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表现为一个由内在利益机制推动的自行运行的经济过程。

3、竞争性

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为获取更大的利益、争取有利的产销条件,必然进行市场竞争。商品价值的确定和实现过程,也就是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偶然的交换;当畜牧业和农业出现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后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商品经济;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货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商品经济,当前中国正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1、小商品经济

小商品经济又称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以个体劳动进行商品生产的经济。

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两重性。一方面,由于这种劳动建立在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全由生产者个人决定,劳动产品也归其个人所有,因而它是私人性的劳动。另一方面,由于每个生产者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每个人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劳动又是社会性的劳动。这种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小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前驱。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以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马克思曾说:“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的利润大多用于扩大再生产,这一行为成为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下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一时期(包括以后的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经济)以后的商品经济,被称为“现代化商品经济”。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是继以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和以资本家所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后出现的历史上新型的商品经济,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服务的。

社会主义的价格体制,应从一切商品全部由国家统一订价的僵化模式,改为国家统一订价、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相结合的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商业体制,应从单一渠道和多层次的体制,改变为多渠道和少层次的体制。同时,为着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应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打破部门和地区的封锁,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作用。这种同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将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企业的活力,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率,使企业能够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样做,既在全体上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性,又在局部上保证各个企业生产的多样性、灵活性和进取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 满生机和活力。

推荐访问: 商品经济 浅谈 生与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