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

时间:2022-04-07 11:23:50  浏览次数: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曲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能较好地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资源;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2-014-0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亮点之一,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既是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一种发展思路和发展方法,也是科学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表征和结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人类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其文明形态经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而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的显著区别在于工业文明凭借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干预自然的能力,人类对于自然从被动适应、主动反应发展为积极的干预和改造。工业文明在不到人类历史万分之一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还要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与制度。工业文明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的价值,使原本充满灵性的有机自然沉沦为机械的、僵死的被征服与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赋予了工业文明以新的特征,社会生产效率增长成为工业社会的最大追求。因此,工业文明作为一种以人类生产力效率为中心、轻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形态,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凸现,人类为了竞争性的增长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70年代初,人们通过反思意识到,只有建设新的文明形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走出工业文明困境,探寻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努力开始在全球范围出现,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里约会议以及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推动了全球生态文明的探索。

生态文明,是对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的扬弃,而不是结束文明的历史。生态文明对于工业文明既有否定,也有继承。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科技成就、科学思想、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财富,是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和继承的。但是,工业文明时代关于人类要凌驾于自然之上,要主宰、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思想,则需要进行根本性的科学改造。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二、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思路和发展方法,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表征和结果。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与共生。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我们人类当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期。这个较长的量变到质变的经济转型期有大量令人深思的生态现象、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生态文明在四个方面区别于工业文明:

首先,在文化价值观上,它的归宿点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而不是单纯以人为世界的中心,自然被赋予道德地位;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强调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在生产方式上,它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传统GD环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人类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

第三,在生活方式上,它倡导生活的质量,反对过度消费和一味的需求满足。生态文明倡导人们的追求不应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应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建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结构,克服异化消费,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的符合人类本性及社会道德的生活。

第四,在社会结构上,它努力实现更为高度的民主,强调社会正义并保障多样性。表现为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于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对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这是从社会文明形态建构意义上理解生态文明,也是生态文明的高级形态。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第一,循环经济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就是充分实现这些要求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潮流和趋势,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要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建设区域生态文明,取得区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实质上就是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形态。它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轨道,力求在经济系

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其基本要点是:以生态文明作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追求。使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源头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第二,循环经济能较好地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要求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开始就要注意在每一个环节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以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满足为最好,反对在生产成本上华而不实。此外,减量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最大有效性,同时这也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从细节上保障了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二是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社会或家庭完成使用功能后要尽可能重新转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再生资源,不能因为忽视其未尽的经济社会价值而简单处理成人为舍弃的无用垃圾。也就是说,产品从原料制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结束消费使用寿命变成废弃物,还应考虑并实施新的“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实现科学经济地利用物料的最大化功效。三是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是指从输出端进行控制,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够变成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这种再生资源化实现了资源的循环使用而减少了垃圾的产生。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生产者的责任不仅是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还应该包括其产品在废物形态上的处理问题。生产者只使某件产品诞生的生产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工作,还要考虑提供产品在寿终正寝后科学处理的设计方案。

第三,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一是微观层次。微观层次旨在推行企业的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污染的环境政策持续应用在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清洁生产要求企业改进工艺,强化管理,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进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空气污染。二是中观层次。中观层次旨在构建产业内部循环经营,通过产业系统内部物质封闭循环、物质减量化和能源节约化等方法实现生态重组,把产业内上、中、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中观层次的循环经济的最好方式是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通过园区工业系统内部物质封闭循环、物质减量化和能源再利用等方法实现了生态重组,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了循环经济,而且其中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可以实现园区污染的“零排放”。这种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甚至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三是宏观层次。宏观层次旨在构建循环经济社会,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和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在追求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从而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循环经济社会,要大力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和发展资源回收产业。绿色消费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绿色消费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适度消费和环保型消费,在追求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的生活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应”。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一个起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作为一种少废或无废的循环经济,资源回收产业应得到重视和发展。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各级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为此,以下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是要加强政府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引导扶持。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为使循环经济全面推开和规范发展,政府应充分应用行政、法律、经济、计划等手段,对其加以引导和调整。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区域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各个层面;第二是继续探索新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建设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第三是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国家、区域到企业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第四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健全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制定详细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方面的鼓励措施,使循环经济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第五是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如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等,从生产到消费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第六是政府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或直接参与的形式开发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的顺利发展开辟道路。

二要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也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市场经济,政府永远不能起主导作用,否则市场机制必然受到扭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要求在保持经济单元之间原有的以增值为目的而形成的产品供求关系之外,为了促进经济流通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又要求把基于技术上可行的、经济单元之问的副产品利用关系变成稳定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复杂的物质循环关系,除了借助于市场力量之外,没有任何力量或权威能够促成这种复杂的链接关系的形成。在循环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助互补、共生共利的关系。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下市场需大力发展:一是生产活动源头无废或少废产业市场;二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多元化经营市场;三是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市场;四是相关科技产品市场。

三要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循环经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注重治“本”,这个“本”就是生态文化和循环经济的思想意识。要通过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广泛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循环经济知识和环保法规等,从而增强社会各界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和谐发展。

推荐访问: 文明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