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议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时间:2022-03-22 09:07:03  浏览次数: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导向。那么,何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实施情感教育,本文做出了解答、提供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 情感教育 功能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79-02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及其重要的部分,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各国都已达成共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导向。教师不仅要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同时,要通过情感教学,使学生养成情感自我调控能力,激发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提升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应对当今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在新课标理念下把情感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1 情感教学诠释

何谓情感教学,在学界并未有统一的共识。有专家指出,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之形成优良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尽管学界并未给情感教学以统一的定义,但就内涵来讲大同小异,从以上定义不难推断,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发生情感共鸣,以此来型塑学生、不断完善学生人格的过程。

2 小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并未彻底扭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忽略情感教育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小学更是如此。虽然国家教委就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但由于选拔人才的模式(高考)没有发生根本变革,致使孩子一踏进校门就被罩在了高考的“光环”下,唯分数论也就成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杆。结果就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内涵丰富、感情真挚的课文被教师肢解成各种知识点的拼版,学生只是获得了考试中需要的“知识”,教材中的情感未能很好的吸纳,人格未能得到升华。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不理想,学生成绩两级分化也就在所难免。同时,学生人格形成、身心发展、情感共鸣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遏制,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口号。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大力开展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 情感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正如作家庐瘾说的那样,“人类生活,若缺乏情感的点缀,便要常沦到干枯的境地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讲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腦移到另一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这都点出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3.1 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语文课堂,通过语文课堂的情感渗透来指引和控制学生的认知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适度调度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兴奋度调到适度的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善于调度学生的积极情感。因为,情感态度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便会不同。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学生的思维灵敏性及其创造性便会得到张扬,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则相反。

3.2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受评价机制的影响,唯分数论仍是大多数老师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情感教学目标或者说重视不够,结果就是,由于缺乏情感教育,学生行为不端、思想不纯、感情缺乏、动力不足、兴趣丧失等普遍存在,学生成了知识点的存贮器,而人格的养成教育受到阻滞。因此,为了更好达成教学目标,落实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就要在课堂中大力实践情感教学,用情感激发学生思维,以情促教,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中去感知生活,体验学习的乐趣。

3.3 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人是社会中的人,每天都要和其他人打交道,不可能自己孤立的生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学会宽容人、理解人、帮助人等优秀品质至关重要。小学生作为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对其施以情感教育,形塑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遇挫不馁的良好心理、乐施好助的善良品德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3.4 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毋容置疑,小学生是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朦胧阶段,因此,施以情感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情感教育的形式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4 情感教学的路径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笔者在这一领域有所感悟,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

4.1 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子

有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抑制其消极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深挖其潜在的情感因素。现有教材中的课文都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教师绝不能片面地把教材作为知识传授的工具,而应通过反复閱读,让学生去体味、领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人生感悟,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并与学生共同体会作者的情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4.2 寓情于境、体验情感

毋容置疑,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感教学是情感体验的最佳途径,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处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中,似有身历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故事都转化成图像,甚至有些转化成微电影,有些还配以相应的歌曲。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提高了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塑造了良好的人格。

4.3 以读代教、感悟情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宛如站着读者,桥的那边宛如站着作者”,意思就是说,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就是“文字”,那么,如何让文字转化成情感,朗读当然是不二手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必要时要进行示范。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记忆,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综上,我们可知,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有着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小学《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情感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教学为抓手,以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为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情感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在情感中培育学生,必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俞梅芳.情感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江西教育,2014(15).

[2] 党桂春.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情感教学[J].新课程,2014(5).

推荐访问: 语文课 新课标 堂中 理念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