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高职院校科技团队管理

时间:2022-03-12 10:37:10  浏览次数:

计划性和条理性,团队成员目标不明确,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

2.管理评价的缺位。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评价上,还存在原来的习惯思维。一方面仍以教师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的数量和等级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科技创新团队应在技术应用开发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对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单一,重视有形成果的考核,忽视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考核,其结果是不少科技创新团队以个人的研究成果代替团队的成果,表面上看团队成员有不少,但真正参与研究的成员不多,科技创新团队形同虚设。

3.管理制度的缺位。一是高职院校多数是由中职学校发展而来,其科研工作起步较晚,科研人员少、基础薄弱,一些教师不愿参与科研,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只要上好课、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即可,没必要搞科研。二是组建团队时,有些团队为了提高申成功概率部分团队成员没有参加过学术交流,只是在申报项目或应付检查时才将各自的成果临时拼凑在一起。形成了团队价值取向的融合度不够,缺乏合作精神,研究力量分散的现象。三是由于教师的职称评审中多以成果第一完成人为有效指标。另有一些教师为评职称而搞科研,需要的时候去涉足一下,一旦评上职称就不愿再搞科研了,缺乏参与科研的内在动力。

二、高职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特点

1.合作优势互补。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部,尤其是企业的技术人员的参与,技术多元化的互补特征明显。其互补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团队成员间的专业互补。不同专业的教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服务。二是校企合作双方的技术互补。校企共同建设的技术研发机构,有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也有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的项目,校企合作双方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技术互补,研发项目速度更快、实用性更强。三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互补。教师具有专业前沿跟踪研究的能力和最新研究信息,企业的技术专家具有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信息,发布行业最新动态,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最新的工艺信息等,团队成员的信息互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

2.校企合作研究。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的生产改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含技术培训、技术中介)等社会服务。因此,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重点鼓励校企合作研究。第一,鼓励寻找合作研究项目。引导科技团队主动寻找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项目,经常去企业一线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技研究能力,主动为企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项调查、分析评估报告等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第二,鼓励科技团队与企业合作技术改造。院校的科技团队有应用性研究能力,企业技术人员了解技术要求和企业需求,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的研究团队,进行的技改研究,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难题,其研究成果转化快、应用率高,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第三,鼓励科技团队与企业合作技术开发。地方中小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有不少项目等待研发,需要借助高职院校的力量。

3.技术应用研究。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服务的范畴有其特点。一是研究重心低,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攻克技术难关;二是研究成果小,大多数是技术小发明、小创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每年都有一些技术革新,或者是将新材料、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能大范围投入生产,企业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技术优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调整方向找项目、选课题;组织专业教师主动深入企业第一线,在现有技术的不足中找项目、选课题;在已有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找项目、选课题;组织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主动申请企业的技术开发研究任务,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

三、科技创新团队有效管理的六个机制

1.内培外引,激活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知识的不断更新与人才培训对科技创新团队十分重要。第一,内部培训,创建“学习型”科技创新团队。一方面,团队应经常组织交互式的学习沙龙,让成员在知识的交流中相互触发感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由此促进团队成员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得到激发;另一方面,团队组织以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活动,围绕着某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通过学习活动来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获得成长。第二,学院培训,建设“创新型”人才梯队。职能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培训,以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提供创新构思、解决新难题等培训内容,开展专题培训、出境考察、短期访学、在职进修、和实力较强高校联合培养等,让教师在边学习、边实践中,打破旧有知识体系的屏障,实现知识的超越;在构建形成新的有效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超越式的成长。第三,引进或外聘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面向兄弟院校、面向社会企业科研单位吸引人才,带动院校科技团队人才的培养。③学院职能部门在科研资金、科研资源、科研条件、科研时间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帮助解决其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协助其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促成一批科研带头人脱颖而出。

2.多元组合,创建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高职院校的科研起步晚,科技研究能力较弱,需要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合作机制的建立与运行需做好三个鼓励:一是鼓励组建跨系部科技创新团队。打破人才的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束缚,突破单位、专业限制,形成专业互补的科技创新团队。二是鼓励支持校内科技团队与其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合作,将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专家、研发人员以及科研院所的研究骨干、知名专家学者请到学校,借助院外科技人员的研究力量,形成能力互补的科技创新团队。三是鼓励年轻教师加入科技创新团队,老年教师经验丰富、中年教师年富力强,年轻教师勇于进取。三者结合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建设年龄互补的科技创新团队。

3.过程管理,引入PDCA循环管理机制。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中一种管理方法,在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的PDCA 循环管理,就是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四个阶段来实现的。第一,通过根据本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跟踪前沿研究动态与行业新要求、新标准,及时策划团队的新项目研究。第二,对团队的研究过程进行过程控制,在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对团队的整体研究进度实施管理。第三,及时对研究成果进行阶段评价、调整团队研究方案,以确保研究过程和进度符合预期要求。第四,在对研究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绩效评价,并将本次PDCA循环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下一个阶段研究课题,转入下一次PDCA循环。

4.绩效考核,健全科技团队的评价机制。建立人才业绩管理制度和个人业绩档案制度,健全科技团队的评价机制,需要完成两个转变:一是由个人考评向团队、个人综合考评转变。将团队建设、领军人才培养、成员协作、团队成果等方面作为科技创新团队考评的指标。引导团队成员在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关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更加关注与其他成员协作攻关的团队协作精神。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最终使团队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二是由对科技创新团队短期考核向长期考核转变。④一般来说,科技创新研究常常是要跨年度才能完成,将以往的年度考核或者项目指标扩展为团队某一个聘期的定性考核与定量测评考核指标,在职称评定、先进评选和工资晋级等方面优先,激发每个成员参与技术研究的动力,引导科技创新团队更加关注团队整个聘期内的研究成果与团队建设的绩效。在激励措施上,不仅采用奖金、绩效工资等经济手段,还注重精神激励,使团队成员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如开展“最佳科技团队”“特殊贡献奖”的评选,表彰有重大研究成果的团队成员,并作为专业带头人选拔的重要依据。

5.激发能量,拓展科技团队的竞争机制。提高团队成员的竞争意识,可采取两个价值贡献的管理制度的倾斜:第一,分配制度向贡献大的成员倾斜。建立与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以团队成员实际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作为收入分配的依据,做到特殊贡献,特别奖励,引导团队成员为团队争作贡献。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使团队内部形成人人争当创新先锋的良好团队氛围。⑤第二,分配制度向无形资产价值贡献大的成员倾斜。无形资产价值贡献是指成员在集体合作中的表现,将收益分配与成员在技术、管理和信息等要素的参与程度结合,激发成员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团队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

6.搭建平台,创新科技团队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科技职能部门只有主动转变职能,实施院校两级科技管理,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一是鼓励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的应用技术研究所。充分利用各二级学院的师资、技术、信息、设备四大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应用性技术研究、成果转让为地方、行业的中小型企业服务。二是将为企业服务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审批权和管理权交给各技术研究所。技术研究所有了自主权,就会主动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主动策划如何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主动争取与校企合作研究项目,主动为企业第一线解决技术改造的难题和技术开发。三是给二级学院技术研究所利益分配权,各技术研究所有权决定科技创新团队的奖励、技术研究成果的利益分配,合理安排使用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经费、转让费等。

四、结语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做好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工作,需要科技管理的职能部门会同系部技术研究所的教授、副教授等专家,将院、系两级科技管理实施到位,对科技创新团队实行科学、高效的精细化管理,以便把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实做好。

[注释]

①黄政艳.高职院校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创新,2011(4):126.

②卢绍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51.

③曾卫明.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41.

④周刚.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建设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3.

⑤向敏,孙小娅.关于构建高职特色科技创新团队的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2011(11):78.

推荐访问: 团队 高职院校 管理 科技
[论高职院校科技团队管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