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就业指向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02 00:26:36  浏览次数:

摘 要: 新时代地方高校师范专业综合改革是在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开始的。地方高校通过明确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平台+模块”等课程体系框架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综合改革,突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与社会效益。此外,应在避免“技术主业”改革倾向的同时,谋划应对师范专业的教师资格证考试。

关键词: 新时代;历史师范专业综合改革;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4-0037-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4.008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的重要论断,进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据此,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明确指出了新时代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2]2月11日,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与中央编办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具体落实中发〔2018〕4号文,并且强调,要“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3]新时代社会对教育的殷切期待,既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国家层面回应,也是教师教育发展与师范专业改革的动力。处在改革前沿的高校师范专业,被迫先行开始改革探索,吉首大学师范专业综合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新时代社会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在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压力加大,师范专业招生人数上升,以及非师范专业选择从教所带来的就业竞争压力,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速率逐年同比增长,近8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895万人;2014—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27万、749万、765万、795万、820万,[4]接连创出历史新高,就业压力持续维持高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师范专业就业的“挤出效应”,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此外,由于教师地位和待遇以及教书育人环境等逐年稳步改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业成就感、社会荣誉感逐步提升,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教师职业吸引力日益增强,导致高校师范专业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快速增长,这一“羊群效应”额外递增了师范专业就业压力。因此,高校师范专业改革具有应对就业严峻形势的迫切性。

其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部分脱节,是高校师范专业改革的必然面向。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所需求的师资要求相比,存有差异。以历史师范专业为例,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教材编排形式的专题化与模块化,要求高校历史师范专业课程教学由传统的线性知识结构转变为专题讲授,这是差异之一;史学专业传统教学课时安排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新课改后的中学历史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这是差异之二;高校教师(甚至包括师范生)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历史知识的学习以记忆(甚或死记硬背)为主,而新课改的历史学科考核要求,是在记忆基础上的灵活运用与实践,这是差异之三。因此,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思想观念、能力运用、实践操作等等,已不大适用中学对师资的要求。师范专业只有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再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这一政治要求,迫使高校为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谋求更好的出路进行改革。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是在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背景下,站在保护社会对高校就業的良好预期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提出的。自2013年始,湖南省开展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并且省教育厅两年一督查;对高校而言,最为要紧的是,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来年招生专业数与招生人数。为此,各高校高度重视,无不千方百计推动就业工作,包括启动指向就业的师范专业改革。

最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建立服务地方的人才优势是其主要考量指标。作为民族地方高校代表之一的吉首大学,是武陵山地区唯一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其服务于武陵山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要求为武陵山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基础教育也不例外。武陵山区地方行政、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从业人员的大部分,甚或大部分部门领导,历来大都求学或受训于吉首大学。近年来因高校毕业生返回原籍就业和武陵山区就业相对容易,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武陵山区,削弱了吉首大学在武陵山区话语权与地方支持等资源优势,使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危机感日强。因此,吉首大学希望通过包括师范专业综合改革在内的必要性改革,以保持和恢复地方人才优势。

二、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

地方高校各师范专业改革是在学校师范专业改革的整体要求与部署下进行的,吉首大学也是如此。

以2013年出台的《吉首大学关于修订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吉大发(2013)2号)为纲领,吉首大学开始了新一轮师范专业综合改革;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2013版做出细微调整与完善之后,师范专业综合改革框架与内容正式定型。改革具体内容有:

(一)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

根据国家政策和教师教育改革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确定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兼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能、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合格师资。毕业生职业走向以中学教师为主体,同时要求初步具备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师资校地联合培养”新模式,“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贯彻教师专业标准,建立高等学校与基础教育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情况,依托学科优势,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师范专业辅修双专业和双学士学位,进一步提升师范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教师人才。”

(三)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上把教育专业课程作为独立模块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把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调整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拓展课程类型,强化实践课程,增加学时和学分比例,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专业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类型以及“平台+模块”框架构建课程体系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进行设置。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课程平台,每个平台下设若干课程模块,具体构成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大类。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等等课程,由学校统一进行设置。素质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精神、艺术情趣、本土特色、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五类,各专业学生每一类必须分别最少修满1.5、2.0、1.5、3.0、3.0学分。

(2)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构成。

(3)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由教育基础、学科教育、教育教学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组成,每一模块又分必修与选修。教育基础之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教师道德与专业发展》三门课程,选修部分包括《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发展》等课程;学科教育之必修课程《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选修课程有《课程与教材研究》《学科教学设计》等;教育教学技能之必修课程与环节包括书写、表达、教育技术应用、学科教学技能等课程,以及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

(4)实践教学课程。实践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包括公共实践教学、专业主要实践教学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公共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等五门课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实训)、专业综合实践、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等。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普通话和教师口语、书写、教育技术运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技能训练,预计教育见习与实习等。

(四)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将教师职业技能分为教师基本技能、学科教学技能、教师创新与素质拓展能力、教师综合技能等四个层次;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将教师职业技能细化为九大类: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书写与书面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说课评课技能、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

根据学校改革整体要求,吉首大学历史师范专业相应对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其最大的变化在于:第一,思路更加清晰,架构更为合理,课程设置更为丰富与科学。第二,调整课程设置,压缩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如将2013年之前旧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中学历史教学理论与方法》一门课程,细分为《中学历史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学历史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科研方法》《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六门课程。第二,调整课时设置,大幅压缩理论课教学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比重。专业课理论教学课时量在周课时量安排不变的前提下,由18降到16个教学周,第17、18周为实践周;历史师范专业大学四年总课时量,由旧版人才培养方案的2802,降为新版的2542,总量减少了260。

三、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的特点

综观以吉首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及其实践,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首先,强调实践,注重技能。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设置、课时调整等等改革内容来看,无不体现指导思想上的“实践取向”理念;从师范专业改革实践效果來看,改革以来,高校从经费保障、教学竞赛、职称评定、考核机制等各方面着力,围绕加强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的在校培养做文章;校外能力锻炼方面,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长由35天延长到70天;建立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并予以经费支持;延请中学教学名师,传授教学经验与技巧。除遵照学校已有制度安排和利用学校实践平台等之外,结合历史师范专业特点,加强实践,突出技能训练。作为历史与文化学院教学品牌建设的年度师范生技能竞赛,设置有“三笔字”、微课录制、演讲辩论、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片段教学等项目,全员参与,至今已办十三届;学院要求师范生利用假期,联系自己中学的母校与老师,深入中学课堂教学,深度参与中学历史教学,作为假期社会实践进行考核;每学期至少延请一位中学历史教学名师来院讲座,面对面为师范生传授教学经验与方法;有效提高与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以历史师范专业为代表的吉首大学师范生就业历年都非常理想,用人单位的评价也非常高。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的“实践取向”,与中发〔2018〕4号文件中“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这一思想不谋而合。

其次,夯实基础,提升素质。增加通识课程教学比重,所有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历史师范专业总学分数为167),并且规定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所选课程必须以理工为主,理工专业学生必须以人文社科课程为主。改变实践能力类课程考核方式,由考查改为考试或实践考核,如教学方法类课程,利用微格教室进行课堂教学试讲,着重考查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从理论基础到实践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着手,夯实师范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基础。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课程平台及其下设的若干课程模块来构建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外加独立设置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历史师范专业开展学科专业知识竞赛,要求本科生参与暑期学院组织的田野调查,阅读本科生导师制下导师和专业课教师开出的参考书目,学院各网络平台的史学专业推文撰写,作为掌握和运用史学专业理论与知识的途径,夯实史学基础。

最后,提供平台,实现能力提升与就业。学校提供展演平臺,锻炼学生能力。吉首大学专门设有教师技能发展中心,作为学校“立人教育”品牌的支撑;依托此平台,每年组织全校性的师范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参加现场问答、教案与教学课件制作、说课与试讲等环节,进行综合评比,选出成绩突出的师范生参加省赛。历史与文化学院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的师范生技能大赛,收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历史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与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提供就业平台,让师范毕业生实现就业;除了每年12月份召开的武陵山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大会以外,历史与文化学院联合其他三个有师范专业的学院,有选择的邀请一些重点中学,参加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招聘专场,有意于教师职业的历史师范毕业生基本都能实现就业。

四、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契合了国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应保持清醒认识,注意避免师范专业改革中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

首先,应警惕师范专业改革中的“技术主义”。大学制度的官本位化,衍生出控制大学的技术主义,遍及大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领域。所谓技术主义,是指利用某种工具、手段、技术,忽视主体,使操作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地方。大学的技术化,会导致大学精神的僵化与枯萎,不利于大学人的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吉首大学师范专业综合改革也有此倾向,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以就业为指向,教学技能训练中过度强调程序与规范,存在将大学教育变成职业培训的趋向。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学科专业知识、学术视野、思维习惯与个人性格等的外在表现,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如果过分强调程序与规范,所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就具有严重的同质性,不利于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继而会影响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短期内能较好的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容易限制师范生的职业发展空间,难以避免将大学教育蜕变为职业培训的嫌疑。

第二,不能忽视学科差异来一味强调实践。师范专业改革强调实践很有必要,但应基于学科特性,不能忽视学科差异。教学技能是基于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因此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学科,都应在熟练掌握与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开始教学实践。不能一味强调实践,这是其一。其二,学科差异决定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如新授课教学,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式的要求所有学科都以案例教学为主。人文学科如历史学,除主要培养人的素养与精神之外,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还涉及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各学科史实,更要有学科专业理论及分析范式等方法论指导。这与主要培养人的数理逻辑与科学素养的数理化等理工学科教学模式差异很大。否则,人文学科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甚或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视野与独立发展。

其次,对教师职业准入资格应早做谋划。高校师范类专业发展正面临形势比较严峻的政策过渡期,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教师[2013]9号)报考条件第八条之规定,“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5]湖南省以2015年8月《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的通知》(湘教发〔2015〕39号)为改革启动标志,并在文件中明确指出“所有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及2016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都需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5]从2016级开始的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必须参加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考试需要通过三门考试科目的笔试、面试与试讲,且笔试成绩的有效期只有两年,以及大一新生不能报考,且每年或只有一次考试机会;除笔试科目难度不小之外,师范类专业学生还需参加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类学生而言,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窗口期或只有两年,这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个极大地考验,与之前师范生只需在毕业时提出申请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相比,难度与不确定性增加不少,师范专业学生入职教师的难度加大,继而影响到报考师范专业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尽早谋划教师资格证考试扶持政策,让师范类专业学生能够平稳渡过这一政策过渡期。否则,即使所培养的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再好,不能或不能如期获得教师资格证,也无法入职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实践取向”与学生就业会落成空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458,[2017-11-0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S].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c1001-29798707.html,[2018-01-31].

[3] 教育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DB/OL].http:///content/content_16753883.htm,[2017-12-15].

(責任编辑 赵广示 )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normal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began i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and employer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rain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 normal manor. Through clarifying the running orientation and objectives of Teacher Education Major, the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sh forward the reforming of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mainly built on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platform + module”, to highlight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It has obtained better educational effect and social benefit. Besides, while avoiding the tendency of technological reform, should plan the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for normal specialty should be planned.

Key words: New Er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story Normal Specialty; teaching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employment

推荐访问: 新时代 指向 师范 实践 高校
[新时代就业指向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改革实践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