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时间:2022-03-10 10:02:20  浏览次数:

【摘要】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一个智慧而神秘的国度,伴随着数不胜数的文化艺术品、文化遗址、建筑遗迹等文物的相继出土,这个勤劳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此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然而文物的出土面世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如何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成为我们厚重的课题。

【关键词】文物环境;文物保护;影响

【中图分类号】X5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物是人类祖先留给后代人的珍贵财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文化灿若星河,智慧而勤劳的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明、创造出精彩绚丽的文化古迹。它们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祖先智慧的见证,更是不可再生的遗产,然而伴随着纷繁复杂的外界因素变化,尤其是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使得不少璀璨的文化古迹宝藏正在时光的流逝里黯淡下来,本篇文章立足于文物保护,从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着眼,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措施。

一、文物保护中文物环境因素的作用

祖先留下来的每件文物都是珍稀的、不可复制再生的资源,我们后世人的妥善保护是其保持原貌的前提。文物种类纷繁复杂,如洞窟石刻、古代建筑遗址、各类艺术品等,不同材质、规模类别的文物所遭受的外界破坏因素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环境威胁(水污染、辐射污染、微生物污染、大气污染)和人文环境威胁两大类因素。下面,笔者就根据这两大类文物环境因素来谈谈文物保护中文物环境因素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威胁

自然环境因素对于文物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文物的留存和延续需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中水、辐射、微生物、大气等因素对于文物会起到腐蚀和破坏作用。

第一,水污染。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而污染的水源对于文物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工业经济生产过程中将含有氮化物、硫化物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江河湖海,导致大量的地表水源和地下水被污染。污染水体中富含有机物、酸碱类物质,而这些物质一旦渗入或者直接接触到地面的文物,将会严重侵蚀破坏文物质地,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统计发现,我国10%的地下古墓文物中的铁器、化石、青铜器等物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这些污染水源的破坏和侵蚀。这种情况给我们的地下文物保护、发掘工作带来了压力。

第二,辐射污染。强烈的光线对于文物,尤其是纸质、织物文物等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其中我们所说的光线主要是指大气中的紫外线和蓝光。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自然生态破坏严重,空气中的氟化物严重削弱着地球的保护膜——臭氧层,而臭氧层就是抵御紫外线、阻隔蓝光的主要物质。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下的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着光线的侵蚀和污染。例如,甘肃灿烂的敦煌壁画就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案例。敦煌壁画中高超的绘制技艺和绚丽夺目的用色搭配,曾经令世界叹为观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的破坏力在鲜艳的壁画中留下了难以逆转的印记。不少原本精美绝伦的画作出现了剥蚀,更有甚者面目全非。这种现象不论对于考古界还是对于我们普通民众,都是一种损失。

第三,微生物。古代低下的生产力并没有阻碍祖先们的发明创造、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智慧的祖先已经掌握了娴熟的纺织技术。他们利用栽种的棉花、蚕丝等有机物纺织成布匹,再对其进行精细裁剪缝合,制作成精美合体的衣饰,除了衣物,还有精巧实用的木器家具、绘画纸品等,他们均是古人智慧的见证。由于特殊的保存技巧和地理环境作用,这些织物穿越了千年的历史时空,走到了现代人们的视野中。然而由于这些珍稀木器、纺织物、纸品的材质属于天然的有机物质,极易受到大自然微生物的威胁,所以他们的保存成了考古界的难题。

第四,大气污染。在众多自然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对于文物保护的影响最为致命。工业革命以来,污染一词就像梦魇一样陪伴着人们,工业生产导致含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这其中的污染物包括粉尘、硫化物、氮化物等,这些物质或者暴漏于空气中,或经由大气作用,化入雨水中,回到地面下渗入地下水源。而这种立体交互式的污染对于文物的保护是一种巨大的威胁。首先这些化为雨水,形成酸雨的污染物质,对于石窟雕刻文物的伤害极为致命。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以精美的石像雕刻闻名于世,然而由于这些石刻中含有大理石材质,所以近几十年来受酸雨的冲刷、侵蚀,损毁严重。其次,下渗入地下水的这些污染物质会改变土壤酸碱值,影响土质,这些被污染的土壤一旦作用于地下文物,必将侵蚀地下文物中铁质、青铜等材质的文物,严重威胁这些珍贵文物的生存。

(二)人文环境威胁

威胁文物留存与保护的因素中,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也是造成文物破坏的重要原因。目前人文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构成威胁的内容包括旅游污染和噪音污染两个方面。

第一,旅游污染。旅游对于文物部门来说是利弊两掺的行为。好的一方面是通过旅游,让大量精美的文物走进人们的视野,让人们认识和感知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人智慧,它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阅历、拓宽视野,亦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这也是我国相关文物部门所期望的事情。然而旅游却伴随着破坏。首先,我国国民素质参差不齐,文物旅游管理单位也没有办法对旅游者的素质加以测评,所以在文物展示旅游过程中,素质低下的旅游者破坏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常见的就是我国不少文化遗址古迹上,那耳熟能详的“**到此一游”字眼,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文物,也凸显了旅游者的无知与野蛮。其次,旅游人数的增多,导致不少文物尤其是石雕类文物置身于酸性气体环境,长此以往,石窟壁画和雕刻就会出现侵蚀、剥落、掉色等现象,严重影响文物的美观和生存。

第二,噪音污染。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繁荣现象却带来了大量的噪音污染,不管白天黑夜,公路街道车水马龙,喧闹嘈杂声充斥双耳。噪音污染不仅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对于文物的保护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威胁。尤其是位于山区的石雕洞窟和古墓遗址。山地資源的开发过程中,时不时会用到爆破作业和大型器械操作,而就是这些寻常的开采作业噪音振动,对于山中文物的生存和保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另外交通方面,铁路、盘山公路上不断驶过的车辆也会影响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文物环境的保护措施

介于威胁文物保护工作的两个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笔者几经查阅相关文物保护资料、典籍,通过实地走访相关专家、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针对“威胁文物保护工作的两个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效措施,以期更好地改善目前文物保护现状,让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妥善留存下来。

(一)治理环境污染、控制污染排放

想要降低污染带给文物保护的伤害,需要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联动起来,监控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的排放。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文物附近的污染源头,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尤其是富含硫化物、氮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在定时定期对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的合格度抽查的同时,对于违规操作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建立企业一把手问责制度,针对屡教不改的违规排放行为一查到底。对于水污染,一方面要严格排查工厂企业的废水合格率,一方面要发动群众,及时举报文物周围废水排放不达标企业。对于噪音污染,文物保护部门要密切监控文物周围的大型施工作业行为,针对足以威胁文物保护的噪音污染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另外对于周边通行车辆过多的文物遗址,文物部门及时联系交通部门,倡导噪音较大的车辆安装减震、消音等设备。

(二)优化生态体系、构建和谐环境

生态环境和文物的保存息息相关。不少文物就是因为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较差,而损毁严重。针对生态环境的特点,笔者归纳整理出来两种保护策略:对于可移动、较为小巧灵活的文物,建议修筑博物馆进行集中统一保管。针对无法移动的石窟、石雕、壁画、遗址等文物,建议通过建设生态保护区、修复生态环境(如增加绿化面积、控制旺季旅客数量等),来对文物进行妥善保护。

(三)引进先进科技、助力文物修复

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文物破坏情况,比如文物受损,尤其是瓷器类文物、纸质类文物等,对于这些文物状况,掌握先进而精密的修复技术显得极为重要。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积极引进人才和掌握、学习先进的修复技术,把破损对于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束语

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智慧精华,它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最值得珍惜的宝藏,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些文物宝藏的保护工作。虽然目前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对比较恶劣,但我们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技术,还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这些文物遗产的,本篇文章中,笔者正是结合目前文物保护的两大威胁因素,结合国内外文物保护的优秀经验,探究文物环境中文物保护的方法,以期来唤起大家对于文物保护的关注。由于笔者经验不足,文章中的观点、内容难免有时偏颇,有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广大专家学者、朋友、前辈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蔡志伟.基于文物保护展示最佳化的文物环境影响评估探索——以郑州市欧洲时尚中心(钱塘路连片开发)(项目)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C].中国城市規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11.

[2]张晓燕,师瑞平.浅谈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4(1):73.

[3]张珊珊.探讨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才智,2013(22):296.

[4]迟畅.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2):11-13.

[5]刘建波,陈新征.文物保管环境对文物保存的影响及控制[J].网络财富,2008(6):154-155.

作者简介:吕慧琴(1981-),张家口市博物馆,本科,馆员,主要从事工作:文物保管,讲解。

推荐访问: 文物保护 环境 影响 论文